意境是我們的文化歸宿

Paulette Richards 是我去年在 NIADA(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merican Doll Artists)藝術家會議上認識的一位來自美國華盛頓的文學博士,她不僅精通法語和西班牙語,還是一個專業的舞者,但她對木偶藝術卻一直情有獨鍾,近年來她的理想是推動非洲的民間藝術,為此她寫了很多有質量的學術論文,還拍了許多有意思的視頻。

由於我們都是第一次參加會議的新人,所以整個會議期間我們倆都泡在一起,當然也分享了很多彼此對藝術的看法。因為投緣,所以從美國回來後,我們一直保持著通信往來。Paulette對我在NIADA上呈現的作品非常感興趣,所以她希望以一種採訪的形式來深入了解我們在創作上的想法和觀點等。對於我來說,這也是一次特別難得的交流機會。通過她的視角,我不僅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加深刻的認同感,特別是關於「意境」的討論,也讓我更加清晰地界定了我們的藝術風格。

對話 Dr. Richards - 關於「意境」

Paulette

在《珍禽》,《昆蟲》,《群》這幾組作品中,並沒有人物形象出現,這些生物雖不是擬人化的形象,但卻都被賦予了一種個性。我在這些精美絕倫的場景雕塑中讀出了一種對自然世界深深的敬畏感。如果我無法去戶外感受自然,那麼考慮在家中放置這樣一個微型的自然世界也會感到無比放鬆。你所有的作品都有這種寧靜的感覺,看著他們就像是在忙綠的一天中突然停下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或者是花幾分鐘做一個令人舒暢的冥想。是本來就有這樣一種沉思式藝術傳統還是你在有意識地開闢一個新的路徑?

Zora

一半一半。在風格和意境上,有來自傳統的影響。也許你會從傳統的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發現相似的意境,我特別喜歡這種充滿哲學意味的山水畫,通過大片的留白及虛虛實實的筆法營造出一種無限和廣闊的空間,雖然不著一絲顏色,但是卻能從中讀出大千世界的豐富與包容,以及一種哲學家式的孤獨和思考,而且很多山水畫的尺幅並不大,我每每看到原作時都驚訝於方寸之間竟然能綿延千里。但是卻極少有人用雕塑去描繪這樣的意境,而且這樣一種形而上的意境與注重實用的民俗手工藝又是非常衝突的,所以我很想看看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但事實上,「實用」並不一定是手工藝的必要屬性。如果將手工藝純粹地抽離出來,那麼它就僅僅是一種表達藝術觀念的手段。應該說是我母親卓越的才能加之我對藝術的理解,以及一種強烈的表達慾望促使我們無意中開闢了一個新的路徑。

精靈谷 | 群 - 騎士 (纖維軟雕塑)

Paulette

在你的作品中有一些人物是身著現代服裝,但她們所處的環境卻並不是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樣子。為什麼你的人物會跟自然有如此強烈的關係?

Zora

首先,工業化及城市化已經把世界弄的烏煙瘴氣了,而且我們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混亂的環境下長大的。不誇張地說,如果仍舊讓我們去表現城市生活的話,真的會令人抑鬱。相比現實生活,我們的作品其實散發出了一種比較強烈的規避態度,而規避的背後其實是療愈。對我們來說,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和力量然後再通過視覺藝術把它們表達出來會有一種奇妙的治癒效果,內心會覺得平靜而充沛。這種表達雖然比較私密但其實會引起廣泛的共鳴。我們想追求什麼,表達什麼,取決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失什麼。

其次,「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和美學的基本命題,這也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焦點。所謂的「天」,其中本就是有自然的意思。這個話題比較複雜,關於該觀點有大量的文字著述,但這個基本思想是滲透於中國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熟悉中國畫,你會發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總是第一位的。「意境」是中國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所謂的「意境」,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說就是一種和諧優美的氛圍,一種可供想像的空間,當然城市也是空間,但是城市不管再大都始終有一種被束縛的感覺,只有自然是一片可以自由放縱心性的廣闊空間。

此外,我不太喜歡在人偶藝術中強調「偶」的感覺。人作為萬物之靈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離開了自然這個整體,我不認為人是有吸引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定要把人偶融合在一個比較完整的環境里,在我們的作品裡,人和景的投入是等比例的,但並不是說人物在我們的作品裡就是位居二位的,畢竟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我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對於大多數人偶藝術家來說,他們並不接受這樣的形式。到目前為止,不管是中國的藝術家還是外國的藝術家,我所見到的人偶作品幾乎都是孤立的站在那裡,有簡單的基座但卻沒有景的塑造,因為一直以來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所以這似乎也變成了一種「權威」或者說「傳統」。也正因為如此,我才希望去開闢一個新的道路。準確地說,我們也許不算是人偶藝術家,但同樣我也不確定我們是否屬於其他類別的藝術家。但不管怎麼說,我希望從傳統中發展一些新的,不一樣的,有意思的東西。在我看來,藝術只有好壞而沒有對錯。

「意境」這個詞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但跟外國人解釋起來卻很難找到一兩個特別貼切的詞,能查到的現有翻譯如:

aesthetic mood(藝術氛圍)

artistic conception(藝術概念)

creative concept(創作概念)

但這些都不能概括中國人追求的那種自然與詩意所融合的空間感。如果單說自然或詩意都容易理解,國外的藝術家也有很多專註於描繪自然的,其中不乏唯美自然的作品,也很有意境。但與中國藝術家相比,西方的藝術家們更追求藝術的表現語言, 而非一種比較哲學化的時間感和空間感。但「意境」既然作為一種對美感的最高追求標準,那麼一件有意境的作品是沒有文化和語言障礙的,就如Paulette感受到的一樣。如果一定要討論也只是追問這種「美感」到底從何而來?

女兒國 | 歸宿 - 尋找 (纖維軟雕塑)

事實上,在我們創作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想過太多關於理論的東西,只是本能地遵循內心的一種需要。而「意境」這個說不清的詞也是我們在完成作品之後讀出來的,這個發現不僅驚喜了我們自己也成功地驚艷了觀眾。這種「美」就好像是一種文化基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是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讀懂的美,是每一個熱愛自然的人都能感受到的美。當我帶著這樣一種「意境」去參加NIADA會議的時候,我得到了來自歐美藝術家們的讚賞,同時我也感受到了一種微妙的衝突。

當我們說「懂」的時候通常是表達對美的一種感性的認識,而當我們說「不懂」的時候,往往是來自於文化差異上的排斥。然而也正因為這樣一種排斥,才形成了一個交流的可能。在NIADA的藝術家們看來,儘管她們都覺得我們的作品很美很棒,但他們不是很理解人偶與景結合起來的表現方式,她們認為人偶就是人偶,講述一個故事可以用服飾和動作來完成,並不需要在景的設計和製作上花費太多的功夫。但這恰恰是我想突破的界限。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才發現在我們的創作中不管有沒有人物的參與,追求意境美不僅是我們內心的一種需要,也是我們在文化上的歸宿。


推薦閱讀:

那些美麗和趣味,都藏在無足輕重的小細節里
[潮流快思慢賞] 「外行」創造的專業奇蹟
在新南威爾士大學讀藝術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參遇話刺繡(三)以針代筆傳風情的苗綉
向 京|人 生 從 31 歲 開 始 ?

TAG:意境 | 中國文化 | 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