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個人成功

作者:陳希章 發表於 2017年6月1日

端午節前參加了公司組織的一場內部培訓,主題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相信很多朋友之前或多或少也聽說過類似的概念,甚至看過這方面的書吧。我也一樣,但實際參加現場的培訓,特別是和老師、同事們一起通過實際的討論和交流,所見所聞頗有感觸,不敢獨享,總結一些筆記以及個人的心得體會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限於篇幅,本文將分成兩篇,這一篇主要談談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關注個人成功的習慣(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什麼是效能?什麼是高效能?

雖然聽起來有點咬文嚼字,但是課程的開始我們確實針對這個定義進行了一番探討。從書上的定義來看是這樣的:效能的精髓在於你獲得成果的方式不但在今天,更能在明天幫助你獲得更好的回報。咋一看還是不明白,這裡的關鍵在於「可持續性」。聯繫我們實際的工作或者生活,效能不簡單等同於效率,我們講一個人效率高,通俗地說是指他(她)能做事情很快。但就好比咱們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後,現在更多是要追求又好又快發展,好字當頭,說明我們現在看待問題更加全面,不光要效率,更是要效能。

由於我的工作目前主要與Office 365這個生產力平台有關,我也經常跟客戶、合作夥伴探討生產力的一些概念和場景。所以實際上我參加本次培訓也是帶著問題來學習。在課堂上跟老師也請教了效能與生產力的關係。

效能是一系列的原則,以及建立在原則基礎上的思維,並且是可以產生有效結果的實踐。而它的有效結果,很大程度上,我們就可以理解為生產力(包括個人層面,團隊和組織層面、社會層面等)。

我此前有一篇文章,當時也談到了生產力的一些粗淺認識,有興趣可以移步參考 閑談生產力: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面 - 知乎專欄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確實有一些普世的原則和思維模式,但能不能設身處地理解不同的文化、組織、人員在不同階段對於效能及生產力的需求,這將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及其內在的聯繫

整個培訓為期兩天,圍繞著七個習慣有序展開。下面這張圖的版權歸 FranklinCovey 公司所有,它很好地概括了七個習慣及其內在的聯繫。

簡單來說,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首先關注的是個人成功的層面,而衡量個人成功的一個標準是從依賴走向獨立,核心是自主和自律。所謂勝人者力,勝己者強,此之謂也。

主動積極

第一個習慣叫「主動積極」,這是一個關於個人責任的習慣。多麼樸素的習慣!在這個習慣的學習過程中,我深有體會的是,主動積極意味著你珍惜自己有選擇的自由,而不是應激地對外界因素做出反應。與此同時,你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向外界傳遞主動積極的信號(影響力),甚至可以成為一個轉型人。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視頻就是,非洲某個國家的一個足球運動員,在職業接近頂峰的時候,在一場比賽中被人惡意犯規葬送了職業生涯,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他選擇了寬恕對方(雖然在他們那裡,報復是正當合法的),而是找到了發揮自己特長,並且持續對周圍的社區的孩子們做著有意義的一些事情。他後來成為了該國的足協副主席,讓一大批的年輕人在窮困中看到了希望,收穫了快樂,而從他的臉上的笑容能看到那種自信和樂觀。

主動積極的要點在於選擇的自由和空間,很顯然沒有哪個人對所有的事情都是積極的。我幾年前聽過哈佛大學一個公開課,講的是《積極心理學》,裡面有一個觀點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注點,積極樂觀的人會自動過濾掉一些負面的消息或刺激,專註在他真正應該關心尤其是有能力去影響的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主動積極並不是簡單的熱心腸或者「就算做鹹魚也要做最鹹的那條」之類的豪氣,它的內涵至少包括了三個方面:願上帝賜我平靜,去忍受我必須忍受的事;願上帝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上帝賜我智慧,讓我分辨兩者之間的不同。

以終為始

如果說主動積極是一種很好的態度和思維,那麼以終為始則是一個非常有操作性的方法,而且不誇張地說,這個習慣是整個七個習慣的基石。以終為始是一個關於個人願景的習慣,擁有這個習慣的人士,在行動之前先展望結果,往大一點說,他們時刻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目標,不會隨波逐流。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使命,只是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沒有充分地發現。如果你真的去問一個你的朋友:你的使命是什麼,絕大多數情況下你會把對方嚇一大跳呢。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但是通過學習,也許可以讓你在理清自己的使命、創造個人使命宣言的時候,更加有章可循,進而更加有成效。

我在這次課上學到的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評價一個人的使命(及其意義),不是單純看他做的一件一件獨立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在社會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的各種角色,以及這些角色給其他人所形成的影響

試想一下,在工作中,你可能是上司,也可能是下屬;在社會中,你可能是服務者,也可能是被服務者;在生活中,你是父親,也是兒子等等,這些都是你的角色,我們窮其一生的精力在演這些角色。這些角色所賦予你的是權力、也是義務,是榮譽,也是責任。那麼,在規劃你的人生藍圖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一個表格列出各種角色,然後按章索契,好好想一想怎麼扮演好這些角色,這樣是不是會簡單很多,同時也更接地氣一點呢?

引入角色的概念絕對是一個富有智慧的發明,因為它也將為下一步奠定基礎,我很快就要談到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

這是一個關於個人自我管理的習慣,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們都知道事情有重要和不重要,緊急和不緊急,這兩個維度就組成了四個象限。

  1. 重要且緊急(生存象限)
  2. 重要但不緊急(效能象限)
  3. 不重要但緊急(欺騙象限)
  4. 不重要也不緊急(浪費象限)

我們都知道,應該更加關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雖然它們看起來並不緊急,但如果你一再地置若罔聞,他們遲早也會變成緊急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因在於人們普遍都有懶和拖延的毛病,同時缺乏好的規劃方法。

課堂上有不少同事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例如學習英語或者健身,這兩件事情最多被提到。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但內有拖延得過且過的心態,外部又沒有火燒眉毛的壓力,往往就一再擱置。

課堂上面有一個非常精彩的視頻,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是往一個瓶子裡面裝大石頭和沙子,是先裝大石頭與先裝沙子,得到的結果大相徑庭,雖然這個遊戲淺顯易懂,但仍發人深省啊。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樣來規劃你的日程,做到要事第一(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第二象限)呢?

首先,我們建議用周來規劃事情。用周,而不是天,也不是月,是經過反覆的實踐證明比較有效的,因為它不太長,也不太短。

其次,在規劃日程的時候,請先列出你的角色,然後想一想你的使命(以終為始),然後再列出兩到三件你願意(需要)為這個角色的使命做的事情,每周開始前(一般是周日),用30分鐘左右把這些「大石頭」明確地排進你的日程,確保你滿懷信心地開始一周的工作。

當然,實際的工作生活中,誰也不能擔保沒有一些額外跑出來的事情,但因為你有了一個清晰的周計劃,你就可以做另外一件更加有意義的事情:拒絕某些事情。因為:「要事永遠不應該為芝麻綠豆的瑣事讓步」。而當你學會並掌握了「拒絕」這門藝術,你也就擁有了更多的自主進而獨立。

從個人成功走向公眾成功

上面介紹了三個習慣,圍繞的主題是個人的成功,其精髓是塑造個體的品格從依賴走向獨立。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三個習慣是有內在的聯繫的。課堂上老師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覺得非常恰當,我將大意摘錄如下:

如果把人生當做一次遠航的話,那麼

  1. 主動積極決定了你的格局
  2. 以終為始決定了航行的方向
  3. 要事第一決定了你能走多遠

個人成功是第一個階段,能達到這一個境界當然已經足以自豪,但除非你是一個不需要跟其他人打交道的獨行俠,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很難獨善其身,都需要跟人合作。所以,從擺脫依賴,塑造獨立的個人成功境界,我們大部分人會進一步去追求基於互相依賴、雙贏思維的創造性合作,也就是所謂的公眾成功。

我會用下一篇繼續介紹公眾成功的三個習慣,並最後總結這次課程的一些感想。


推薦閱讀:

TAG:生產力 | 個人成功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