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響鈴:飄揚在德國的海爾旗幟是中國製造的世紀跨越

文/曾響鈴

就在德國當地時間4月24日,作為世界上展出面積最大的工業展,展品展示技術含量極高的2017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漢諾威展」)正式啟幕。在以往的漢諾威展上,參展商大多來自歐美等製造業比較先進的國家和地區,這次多了個新面孔:中國海爾。海爾作為中國製造2025的示範樣板、中國家電行業首個也是唯一代表參展,正好證明了海爾在全球智能製造領域的影響力。

據悉,在這次展會上海爾將向全球發布中國獨創的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全球引領的工業互聯網平台——COSMOPlat,同時海爾還將通過現場一條實體冰箱互聯工廠示範線真實再現COSMOPlat。

不過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海爾?COSMOPlat強在哪?全球智能製造到底在PK什麼?

一、世界智能製造舞台上,中國正成為美、德之外的第三面旗幟

要回答以上問題就得先說說當前全球智能製造格局。目前,主要是以美、德為代表。

1、美國模式:由「軟」至「硬」

即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軟體等基礎產業的領先優勢「反哺」製造業,從而提升製造企業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美國目前優先發展三項製造技術:尖端感測、控制與製造平台;可視化、信息學和數字製造技術;先進材料製造。代表企業則是通用電氣GE。

2、德國模式:由「硬」求「軟」

即工業化帶動信息化,德國強在製造,通過製造控制信息。德國「工業4.0」計劃就是立足於德國強大的複雜產品製造能力,在製造業領域引入「物理—信息系統」——從建設「智能工廠」著手,出產可實時生成數據的「智能產品」,形成製造與產品的大數據系統,並最終完成「智能工廠—智能產品—智能數據」閉環。其中西門子是代表。

3/中國模式:「軟」「硬」兼施

面對美、德這樣的布局,中國作為第三面旗幟就得走出自己的路。尤其是中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就需要兩條腿一起走,一邊強化製造能力,一邊加速信息化進程。而這背後則需要以中國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對智能解決方案的本土化需求為基礎,從用戶需求出發。作為老牌的家電企業,海爾的智能製造路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的。比如海爾的COSMOPlat就是由用戶提出製造需求,海爾在為用戶專門設計,專門製造,商品出來後不進倉庫直接送到用戶家裡,而傳統企業製造後是進倉庫,然後再分銷。

可喜的是,海爾在自己強大的製造經驗之外,在信息化的自主知識產權上也有較大突破,海爾COSMOPlat就是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引領的工業互聯網平台。目前已成功申請自主知識產權89項,成為行業內首個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版工業互聯網平台。其中著作權有32項,而專利權則達到了57項。具體來說,在軟體著作權方面,海爾COSMOPlat一舉拿下包括研發、製造、採購、物流等信息化系統在內的26項知識產權,此外,在專利權方面,海爾COSMOPlat在智能設備、自動化集成、信息技術應用方法等均已申請國內商標和國際商標。

這是獨有的中國模式,海爾正好是代表。

能舉起大旗的,必然符合這些趨勢

如果只是看模式就把中國智能製造頭把交椅交給海爾有些人可能不會信服。因為只有符合智能製造大趨勢並保持領先優勢的企業才能扛起中國智能製造大旗。所以我們不妨繼續聊聊這些看得見的大趨勢。

1、創新從組織內部湧向開放性眾包平台

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生產方式從1910年代開始的大規模製造階段,到始於1980年代的大規模定製階段,如今已進入到個性化定製階段。消費者開始一步一步參與到產品價值創造的環節,甚至開始進行DIY,出現「產消合一」。於是,除了消費者以外,供應商、合作夥伴等利益相關者越來越多地參與企業的價值創造活動,即眾包或群體創造。創新不再局限在企業內部,而來自不同頭腦的思想和智慧相互碰撞、借鑒、補充和啟發,從無序到有序,從散亂到集中,從微小到宏大,這是工業經濟時代無法想像的力量,眾包模式直接改變了生產關係。

2、價值網路構建者將佔領競爭高地

同時,融合了製造技術以及互聯網、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以公共服務平台為載體,通過虛擬化、服務化和協同化,匯聚分布異構的製造資源和製造能力,從用戶需求出發,以及時低成本的服務模式,實現自動化資源的高質高效對接的雲製造模式正成為一種新型的網路化製造服務模式,這讓以共享經濟模式為代表的無工廠的製造商和微型跨國公司快速崛起。

這背後則是在市場機制和企業機制之間,出現了價值網路機制這樣的「第三隻手」,他們通過整合資源而不是一體化或簡單交易,與合作夥伴形成利益共享的價值共同體。直白點就是生態型平台將更有價值。

3、製造業服務化

製造業服務化是提升產業價值鏈的重要途徑。如今發達國家製造業服務化水平明顯高於工業化進程中的國家,比如美國的製造業服務型製造基本佔到60%,而中國的製造業服務型製造只佔了不到2%。

製造服務化要求的是企業從觀念、技術、商業模式等底層進行改造,使企業不再只是產品生產者、服務提供者,而是通過產品與服務,與客戶建立「強關係」,能成為24小時在線,了解、預測客戶需求的「客戶運營商」(CustomerOperator)。其中,服務以各種形式融入到了製造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運維等環節。

海爾智能製造與大趨勢、與漢諾威展正好不謀而合

說到這,有人又迷糊了,這和海爾有啥關係?好,答案來了,這些趨勢海爾智能製造全部貼合,而且這屆漢諾威展本屆主題也是圍繞這些,海爾展出的與其不謀而合,具體來說。

1、以大規模定製完成開放性眾包

首先,海爾COSMOPlat本身就是大規模定製的平台。該平台運轉的核心就是用戶,海爾COSMOPlat通過眾創匯、海達源等模塊,可以讓用戶自主定義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在形成一定規模需求之後,就可以通過海爾互聯工廠實現了生產,在此過程中,用戶可以全流程參與產品設計研發、生產製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級等環節。這樣用戶具備了"既是消費者也是設計者、生產者"的多種職能。

其次,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海爾也可以接受外部第三方的參與,讓大量外部資源方可以享受到海爾互聯工廠的智能製造服務同時,還可以通過共創共贏的生態架構,獲得新的發展和價值回報。

2、以「企業和智能製造資源最專業的連接者」身份擔當價值網路構建者

海爾一是從原來封閉的正三角組織正變成為創業平台,在內部變身為個人與智能製造資源的連接者,實現了平台化。具體來說,海爾不再是一個製造產品的企業。 通過推進人人創客,將過去流水線式的員工轉變為知識型員工或創客,由傳統串聯的組織變成了共同面向用戶的一個個小微。目前在海爾平台上目前已孵化出2000多個創客小微。這不僅可以降低中小創業者和個人在創新創造時的技術風險、人員風險 、資金風險,也能最大化共享海爾智能製造的研究成果,提升成功率。

二是顛覆了企業研發模式以及企業與供應商的關係,在外部變身為企業組織與智能製造資源的連接者,實現了生態化。

正如海爾的觀念「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通過海爾開放創新平台HOPE平台能夠觸及200萬以上的一流資源。而且海爾已經打造出開放的資源交互平台海達源,這是全球家電業第一家為供應商資源提供在線註冊、直接對接用戶需求、與用戶在線交互、交易、交付並圍繞用戶體驗即時反應的平台,形成了一流模塊商全流程參與創新的生態系統。 現在海爾COSMOPlat平台上聚集了上億的用戶資源,並聚合了300萬+的生態資源,形成了用戶與資源、用戶與企業、企業與資源的3個「雙邊市場」。這是一個智能製造的大生態。所以如果現在還把海爾簡單的定義成一家製造型企業,那就真沒看懂他在智能製造的價值。

3、從定製交互到網器終身交互,實現製造服務化

這從漢諾威工業展上,海爾展示的互聯工廠示範線就有可看出一二。

在展會現場,海爾搭建了一條與真實的冰箱互聯工廠比例一致的示範線。這裡包括智能匹配、柔性裝配、模塊裝配、用戶定製、智能插單、智能檢測、定製交互等7個工站以及13個節點,真實還原了海爾馨廚冰箱全流程以用戶為核心的智能製造體系。以定製一台海爾馨廚冰箱為例,用戶通過PAD登陸海爾定製平台提出定製要求之後,需求信息馬上到達工廠,生成訂單;工廠的智能製造系統會自動排產,將信息傳遞到各個生產線,短短几分鐘內,一台帶有用戶簽名的冰箱就到了他自己手中。這台馨廚「網器」的誕生就是一次COSMOPlat大規模定製解決方案的實際落地,讓海爾打通了與用戶交互的全流程節點,實現了從「定製交互」到「網器終身交互」。

這不是一次性的硬體定製,也不是簡單的定製交互,在這樣的模式下,用戶可以通過馨廚冰箱與海爾的互聯工廠聯動,再定製一台智能空調或者洗衣機等其他網器,實現了真正的「網器終身交互」。這就不再是傳統企業和顧客之間單比買賣的關係,而是讓消費者變為終身用戶,海爾終身服務。

總之,在智能製造正成為世界主要製造業大國競合焦點的當下,海爾在智能製造上的布局和落地是符合智能製造大趨勢的,且具備極大的先發優勢。這次海爾代表中國智能製造,出征漢諾威工業展,與世界智能製造頂尖企業角逐應該是當仁不讓。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作者,鈦媒體、虎嗅、i黑馬、創業邦等近60家媒體專欄作者,《商界》等多家雜誌撰稿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推薦閱讀:

連發數槍,海爾離「世界中心」僅一步之遙
張瑞敏私聊網紅網器接班人,戰略迷茫期如何互聯網轉型?【李光斗觀察】
海爾對貼牌全球化說NO,不做車間做品牌
響鈴:國際競爭變標準之爭,長袖善舞的海爾這次又走在了前面
輿情顯示:海爾遭網路黑手或因業績亮眼

TAG:海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