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阿里雲說要「萬物智能」,夢想何時才能照進現實?

阿里盯上人工智慧不是一兩天了,但阿里雲說要「萬物智能」卻是近日的事兒。

  就在3月29日的雲棲大會·深圳峰會上,阿里雲在發布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後,又接著發布了用可視化的拖拽方式讓開發者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機器學習平台PAI2.0。或如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現場說的「機器要做人類的助手,而不是競爭者」,阿里雲是為「萬物智能」提供基礎設施和智能引擎。

  這也意味著阿里雲給自己定了新的任務:通往智能之路。只是這樣宏偉的理想能實現嗎?

阿里雲的底氣、籌碼、武器和路徑

  1、底氣:能幫中國製造提升萬億利潤

  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期盼不需贅述,就如當年登月一樣,恨不得技術馬上成熟。而阿里雲之所以敢公開喊話,無非是對自己技術的自信。

  按照阿里雲官方的說法,阿里雲的ET醫療大腦,可在患者虛擬助理、醫學影像、藥效挖掘、新葯研發、健康管理等領域承擔醫生助手的角色。從數據上看,其演算法的準確率能將人類醫生60%-70%的平均準確率直接拉升到85%。

  胡曉明在現場提出「中國智造1%」的概念,希望讓工業生產線上的機器擁有智能大腦,如果製造業能夠整體提升1%的良品率,按201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計算,這將為中國製造總體提升上萬億的利潤空間。

  這既是市場缺口,也是阿里雲之所以敢花大力氣去博的「底氣」。

  2、籌碼:阿里「NASA」計劃

  儘管在人工智慧的江湖裡,阿里雲已算是「前輩」,先後也發出多個大招。比如入選世界互聯網代表性領先科技成果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入圍MIT全球十大黑技術的「人臉支付」功能和針對星際的強化學習研究平台Gym StarCraft,以及VR pay、「城市大腦」等等。

  但真正要讓人工智慧「飛入尋常百姓家」,還得依靠馬爸爸在內部啟動代號為「NASA」的計劃,無論是不是真的面向未來20年儲備核心科技,但針對的機器學習、IoT、生物識別等領域都將是未來人工智慧發力的重點方向。

  倘若阿里「NASA」計劃的研發成果都能通過阿里雲對外輸出,那「萬物智能」的理想至少能加快實現的進程。

  3、武器:降價,讓行業加速優勝劣汰

  儘管降價在商業中並不稀罕,也不是什麼極其高深的競爭策略,但在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領域裡卻是簡單粗暴又十分有效的進攻方式。

  這一方面說明行業技術趨於成熟,研發投入成本大幅度降低,另一方面也在宣告降價方將通過低價方式侵入市場,快速籠絡客戶,來完成對市場高地的佔領。

  就在這次深圳峰會上,阿里雲宣布華北3地域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正式對外開放運營,這是阿里雲在全球開服的第14個地域,同時雲伺服器ECS全系列降價20%。。

  事實上,半年內,阿里雲已進行過多次產品降價,比如:

  2016年10月,宣布中國區雲產品全線下調,核心雲產品最高降幅達50%,並推出「免費套餐」;

  2016年12月,阿里雲再次宣布降價,中國區雲資料庫產品平均降幅達20%。

  當然在這個市場上,並不只是阿里雲一家採用降價策略,近日,在廈門政務雲公開招標外網雲服務中騰訊雲就用0.01元的價格投標;亞馬遜AWS已創下了十年降價50多次的紀錄;近期更有谷歌雲平台GCP宣布開通部分免費層級的產品。不過,他們並非在賣大白菜,低價也並非籌碼,而是順應市場、打江山的手段。

  阿里雲之所以能降價,一是因為他和亞馬遜、微軟、谷歌一樣,最大支撐還是其海量的用戶數據積累和多年的平台經驗。二是希望能通過低價加速行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建立其自己領跑者的地位,畢竟價格戰不是人人都能打得起。

  4、路徑:與無人駕駛等繞道而行,移戰醫療、工業等領域

  一直以來,阿里雲的人工智慧之路就和國內外其他「賽手」不太一樣。阿里既不像蘋果、谷歌等國際巨頭選擇在無人駕駛、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情景感知等核心演算法的研究或收購,如蘋果收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Emotient,谷歌相繼收購了用於開發聊天機器人的人工智慧平台Api.ai和視覺搜索創企Moodstock等;也不是如百度等在框計算、百度大腦、無人駕駛車等的發力。而是劍走偏鋒,把醫療和工業作為切入口,在這次發布ET醫療大腦和ET工業大腦前,阿里一直在規劃、布局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互聯網醫療。數據顯示,全國已經有超過400家大中型醫院加入阿里的「未來醫院」計劃。工業製造上,徐工集團、中策橡膠、吉利等也在積極引入ET工業大腦。

「萬物智能」前,阿里雲面前的幾道考題

  人工智慧雖然火熱,但仍處於嬰兒期。

  就在人工智慧各自為戰,市場也處於無序散沙的檔口,阿里要扛起「通往智能之路」的大旗,儘管已有諸多準備,卻依然也要面對這些問題。

  1、阿里雲能否完成工具(或應用)-平台-生態三部曲,再造一個生態

  簡單的說,阿里需要釋放阿里雲的全部能力,把雲計算和人工智慧從一個工具變成未來商業世界裡的「水和電」,在阿里的電商生態之外,再造一個人工智慧的生態。

  因為阿里雲若只是一個工具型產品,使用場景和時長就會是一個致命硬傷。你不是微信,用完即走代表著你的產品價值有限。

  阿里首先需要完成的是通過阿里雲的工具屬性讓用戶「沉澱」下來,從數據上來看,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阿里雲客戶超過230萬,付費用戶達76.5萬,阿里這一項做得並不差。

  但光是工具遠遠不夠,如果要讓人工智慧走入每個人的生活,就需要更加平台化的人工智慧產品。這次阿里雲正式發布機器學習平台PAI2.0,或是基於此。人工智慧平台的價值是在商業模式、數據模式(工具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網路協同效應。

  但做到平台也不夠,阿里雲仍然只是另一個網易、360,阿里雲要完成「萬物智能」就需要再造一個阿里巴巴,像蘋果、谷歌等一樣,形成生態。

  這裡有必要梳理下工具(應用)、平台和生態三者的關係:

[工具(或應用)+內容+終端(或渠道)]+(雲)平台=最簡單的生態系統,也就是3+1=生態。

  需要說明的是:

  工具、平台、生態對應的是三類思維,其中生態思維是高維文明,工具(應用)思維則是低維文明,低維文明是質樸生產力的代表,高維文明才代表先進生產力。人工智慧的工具思維階段只是解決從邏輯智能到感知智能再到認知智能的問題,AlphaGo再智能也仍然是人類的一個工具(應用)。

  生態思維階段需要完成的是前台思維(工具)+後台思維(平台)的融合。

  前台思維是解決具體問題,如美圖秀秀就是一個工具,後台思維是為用戶搭建體驗平台並創造氛圍,讓用戶參與並創造價值。

  但阿里雲需要具備生態思維,也就是共建、共享、共贏、開放和平等的思維模式。例如圍繞阿里巴巴已形成的一個龐大的電商生態,這裡誕生和推動了無數的新興「物種「:近3億活躍消費者,商品、餐廳、電影院,快遞商,支付服務,B2B商圈,電商人才,代運營商,軟體服務商,淘女郎。。。。。。

  阿里雲就是需要再造這樣一個人工智慧的生態,讓開發者、使用者、設計者、運維者等相互協作,才可能「萬物智能」。

2、與巨頭們相爭,如何快速「跑馬圈地」

  前面已經說到,人工智慧並不是一個「無人區」,而是高手林立的江湖。高手過招,阿里既要在速度上贏,又得在跨度上勝。

速度上,要在同一個細分市場里,跑贏對手,比如阿里雲重點要攻下的醫療領域,據響鈴所知,之前就有百度醫療大腦,今日IBM又牽手百洋,全面殺入中國智能醫療市場,此外國外Enlitic等創業公司也垂涎已久。

跨度上,阿里需要繼續差別佔位,做其他巨頭看不到、幹不了的。其實,我們也可以看到,阿里雲一開始就直接避開無人駕駛等擁擠區,在城市治堵、基因研究、星外文明探索等領域默默發力。

  只是高手之間的較量,勝負在毫釐之間,阿里需要繼續做精做細。

3、全面商業化前,如何處理行業共同的難題

  比如:數據流通和協同化感知的問題,目前基礎設施層的仿人體五感的各類感測器缺乏高集成度、統一感知協調的中控系統。賽迪顧問的建議是在軟體集成環節和類腦晶元環節發力,具體得看阿里如何見招拆招。

  比如強人工智慧尚未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的問題。目前在技術研發層取得的進度依然屬於初級階段,對於更高層次的人工意識、情緒感知環節還無重大突破。阿里仍然有機會塑造自己的關鍵技術,只是別人也沒停下來。

  再比如智能硬體平台易用性和自主化之間的差距問題。雖然這不是阿里關注的重點,但一旦其他巨頭佔領優勢,形成示範效應,市場的天平就不確定向哪邊傾斜。

  總之,正如《超體》和《星際穿越》兩部燒腦片里描述的場景一樣,儘管我們不確定「萬物智能」會怎樣,阿里雲也在做一件誰也不確定的事情,但正是這種未知給了人類探索的慾望。既然不確定夢想是否能照進現實,那堅持做則是當下唯一能做的。

  曾響鈴,作家,資深評論人,2016年度十大作者,TMT新媒體「鈴聲」創始人,[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作者,鈦媒體、虎嗅、i黑馬、創業邦等近60家媒體專欄作者,《商界》等多家雜誌撰稿人。微博賬號:科技向令說,微信號:xiangling0815。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阿里雲布局ET大腦這件事?
大數據閃耀貴州,阿里雲正是背後的推動力量
只有大象才能奔跑,阿里雲連續8個季度三位數增長
IT開年採購季,阿里視頻雲最低7折為你省錢
API一鍵搭建智能時光相冊,記錄你的美

TAG:阿里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