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民日報的三觀被拉回了

今天人民日報客戶端關於豆瓣、貓眼惡意評分的言論讓我一天怨氣滿滿,知乎、微博也是眾多討論。晚上又見到這幾個網站被約談的消息,更覺在資本為大的中國電影市場,以後恐怕要暗無天日了。

不過還好,今天晚上「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的一篇文章反轉了聲音,刊發一篇《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文章不長,內容如下。

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張凡

看電影前去豆瓣看看評分,看完電影后到貓眼寫寫評價,如今已成為不少網路「新世代」的觀影習慣。在開放的平台上與友鄰交流感受、分享觀點,不僅豐富了自己的觀影體驗,也解決了關於電影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無數人有彈有贊,給一星也給五星,就形成了電影評價的「大數據」。偏激的、賭氣的、找茬的人,肯定都會有,但樣本量足夠大,也能照見整體性的觀感、多數人的態度了。

也應該看到,開放的輿論場中,對電影的評價,確實有失序現象存在。在打分平台上,刷好評、刷惡評者,都有之;在自媒體中,也不乏博取眼球的惡意差評,甚至有「人身攻擊」。有開放的市場和開放的輿論,就必然有各種意外情況帶來的壓力。對於這樣的情況,需要合理引導、妥善解決。「洗澡水髒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這應該是共識。不過,話說回來,電影作品真的會被「一星」毀掉嗎?電影生態真會被「差評」影響嗎?卻也是未必。

有人說,看電影就像吃飯一樣,好不好吃一嘗便知,不能別人說不好吃,你反而質疑別人的口味。說到底,一部電影的品質,也不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更不是「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試想,類似《大聖歸來》《湄公河行動》這樣的電影,如果不是拿高完成度的作品說話,怎麼可能聚起這麼多「自來水」,依靠市場和口碑完成逆襲?而換個角度看,多少靠「小鮮肉」、靠「五毛錢特效」、靠「炒作緋聞」博眼球的電影,即便買了一萬個「五星好評」,最終也不過是淪為笑柄。與其跟網友較勁,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態度,或者水平。

事實上,一些電影能逆襲,一些電影會折戟,本身就意味著觀眾越來越成熟,不會再輕易被爛片騙進電影院。中國電影市場,這幾年來可謂「高歌猛進」,近三年的增長分別是27%、36%和創紀錄的49%,電影業界甚至有「人傻、錢多、速來」的調侃。從某種程度上看,今年電影票房增速放緩,也未嘗不是電影市場更健康的標誌。畢竟,電影市場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觀眾。電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長」——增不增長,增長多少,都應該是市場決定的。

承認觀眾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也就要承認觀眾有「打星評級」的權利,這都是一種選擇。正如很多人看到的,在一些網友、觀眾為電影評分的平台上,也有刷差評、或者刷好評的營銷行為存在,但只要平台夠大、夠開放,就能容得下、乃至沉澱得下這些雜質。當然,平台也應該更好地完善評分機制,讓不管是「一星差評」還是「五星好評」,讓不管是「點映階段」還是「公映階段」,評星都能是網友意願的真實反映,讓網路平台的打分,成為「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時重要的參考。

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愛之深,責之切」,網友的評價雖然不一定就是「權威」,但也是觀眾心聲的投射。說到底,真正拿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問題。

可能有人說,早晚心口不一,誰知道哪句是真,哪句是假。真正讓我振奮的是這篇文章後面的評論。

一句「以此為準」,稍稍吃了顆定心丸,大概是看輿論發酵太快,意識到所發聲音和導向都與時代和人民需求相悖,晚上以此評論定基調,想來之後輿論無論怎麼變,它應該不會再去踹豆瓣一腳。

要知道,它隨便踹誰一腳,可能就直接把誰踹死。

希望以後謹慎踹腳,少被打臉。

推薦閱讀:

看完《金剛2》之後,裡面金剛的死揭示了什麼?
《快樂星貓》第八季主要講什麼?
如何看懂《白日焰火》?
反轉人生這部電影的意義是什麼?
約翰·康斯坦丁的能力是什麼?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