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瑪麗裡面的《Mary》是誰?

Mary是誰?,剛看片名並沒有初初了解該片的感覺,就看了簡介,就無法釋懷,就記住了放映時間,就買了票

時代背景及影片中的人

Mary是昭和年代的一個妓女,對現在的日本人來說她代表著『歷史』

昭和年代後,是戰後,佔領軍佔領戰敗國日本的時期

該部片子又想表達什麼呢?

與其說這是反映、濃縮Mary某段生活的紀錄片,不如說這個片子紀述了影片中出現並介紹Mary生活的一群被採訪者life的片子

這些被採訪者有元次郎先生、有藝妓、有女優、有日本著名寫SM小說家、有電影導演、有小說家,還有日本傳統藝術傳承者三弦演奏和歌唱者,等等的等等,在戰敗後的日本,生命生存的濃縮

Mary是WHO?

一位跟蹤拍攝Mary的攝影師說:Mary是棵大樹,她到哪裡,哪裡就成了原點

Mary是橫濱的城市坐標,Mary消失了,似乎代表橫濱過去歷史也消失了

貌似導演在描寫一個妓女的一生,日本報紙甚至用『83歲的娼妓』來描述Mary,但這部片子沒有任何sexy的情節,只有在戰後人們為了生存頑強的掙扎和活下去

橫濱的Mary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戰後為生存、為活下去而苦苦掙扎的群體

戰後,日本出現了『吉普賽女郎』的名詞,日文為『panpan』,所謂吉普賽女郎即向外國人出賣色相的女子

影片中一位女作家說:這是戰後,在戰敗後的日本,為佔領軍出賣色相維持生活的女人『根岸家』,就是當時這些panpan最為活躍的風月場所,專供外國人消遣,隨著一次大火的徹底毀滅,也帶走了它的繁榮和喧鬧,至今沒有人知道它失火的真正原因

在根岸家演奏最多的是Jazz

Mary的英文很好,會畫描《源氏物語》中的人物,會彈奏鋼琴唱著歌

周圍的人都稱她為『女王陛下』,因為她的清高,即時再清高也僅是掩飾,再如何也無法掩蓋皮肉行當的現實和歧視

沒有人知道她的真實姓名,但在Mary極少給朋友的信里,自稱為『西岡雪子』,這應該是她的本名吧

沒有人知道她的過去,在她準備離開橫濱,回老家鄉下時,她說:戰後,我父親死了,我就出來做這個了

最終在養老院度過殘生的Mary,在寫給元次郎的信里說:如果我還有30年,我會做個好的老太太,還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可以做,---寫這封信時,她應該已經有80歲了吧

什麼是『好人』?,什麼又是『好的老太太』?,再如何的清高,都無法掩飾Mary內心的自卑,所謂的清高只是對自尊的渴求而已

影片尾曲唱著,已經記不太清楚歌詞了,大致:在繁華的城市裡,女孩的眼裡流出了眼淚,眼淚變成了花朵… …

影片結束時,再也無法控制嘞

歧視with Mary身邊一群關心她的人

妓女受人歧視,即使到今天很多人都80多歲,仍都隱瞞和迴避著當年的這段經歷

在導演幾年的記錄拍攝過程中,在說服和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基礎上,被採訪者才勇敢的面對鏡頭,談吐經歷

被採訪者說:當時誰管你呢?,為了生存只能這麼去做了,賺到的錢用來養家糊口

與其說鄙視,從影片中處處更是感覺到對頑強抗爭、掙扎的欽佩,不惜犧牲自我的欽佩

雖然Mary是橫濱歷史的代表,但她受到了社會的排擠和歧視

即時每天站在一個地方,都會立刻被人趕走,一個商務樓的老闆毫無芥蒂的容納了她,她每天流浪、徘徊在商務樓下,再有沒有人趕著她到處走嘞

Mary和朋友說:沒有房子,我真的好累

在商務樓樓梯拐角處,Mary有個專椅,上面用粗筆畫寫著:我愛你

Mary如過街老鼠被到處趕著,但不代表Mary身邊沒有關心和愛她的人,----這是導演在拍攝Mary的過程中感覺非常驚訝的現實,為什麼Mary周圍有這麼多關心她的朋友?

當時的背景:AIDS相當蔓延

茶室的老闆,當其他顧客抗議,如果Mary再到這家店喝茶,他們就不來了,茶室老闆專門為Mary準備了一套茶具,說:女王陛下,當然要有一套屬於她的茶具,----多善良啊!

洗衣店的老闆,看見Mary無處居住,專門騰出換衣件讓Mary每天在店裡換衣服,Mary換下的衣服在洗衣店越堆越高,老闆那積壓的洗衣單據也越來越多,Mary自己也按年份分列著賬單

不知道Mary是否支付洗衣店老闆的錢了?

理髮店的老闆,當其他顧客抗議時,如果Mary再到這家店美容,他們就不來了,老闆解釋:我們都是專門工具消毒的,顧客仍然不接納

在無奈的情況下,老闆只能深懷歉意的向Mary委婉的說出拒絕,Mary回:真的不可以嗎?

元次郎,橫濱的另一個城市坐標

影片的另一位主角是被採訪者元次郎,橫濱享有名氣的法國民謠歌手,一位年輕時帶著成為歌手的夢想到東京打拚,後又在東京做了幾年男妓的gay,他最終到橫濱開了叫『黑貓』【似乎法文為『chat nior』】的酒吧,他和Mary一樣被稱為橫濱的代表,沒有人不知道他的歌聲

Mary的朋友

影片通過另一位被採訪者的語言,總結了元次郎對Mary的關心:一個人關心另一個人,其中的原因是兩個人必定存在一個交集點

為什麼在社會鄙視Mary的大背景下,元次郎積極的幫助Mary呢?

戰後,元次郎母親一個人撫養著4歲的元次郎和3歲的妹妹,靠以前的營生是無法養家糊口的,母親只能賣身嘞

為了賣身,母親開了一家賣酒水的店,這樣買酒的男人就成了母親另一個生意

孩子就這樣早早的進入了成人的世界,並習以為常

當母親碰到喜歡的男人並同居時,元次郎感到母親的疏忽,沖著母親喊著:panpan

按捺不住的母親對小時候的元次郎咆哮著:你怎麼能這樣對母親說話呢?

幼時的故事一直潛伏在元次郎的心裡,他說:我非常後悔,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對我母親喊panpan,看到Mary就想起了母親,就想幫Mary

整個童年的經歷,深深的烙印和影響了元次郎的一生

在拍攝紀錄片時,元次郎已經被檢查出癌症晚期,而且全部擴散,但他還頑強的,說:我要好好的活著

他養著一隻黑貓,他擁攬著黑貓、撫摸著,對它親密而憐愛的說:如果我離開了你,你怎麼辦?

在病情惡化時,元次郎到養老院探望Mary並為她唱了影片中反覆播放的點睛歌曲,歌詞忘記了,其中一句:我已經盡了我全部的努力

導演說元次郎的歌對整個影片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4年,元次郎逝世,不知道這個時候這部紀錄片是否拍攝完畢?

Mary的白

有人稱Mary為女王陛下,因為她總是穿著白色的類似禮服的長裙,戴著中世紀的白白的長手套,雖然這麼大的年紀還腳上踏著高高的、高高的高跟鞋

即使年紀大的已經萎縮了她的脊椎,她也努力的、吃力的挺直著腰背

有人稱她為幽靈,因為她臉上撲滿了白粉

導演說:有人稱Mary為幽靈,是因為她代表了日本負面的歷史,猶如一個傷疤

連日本人都不理解,為什麼她臉上撲著厚厚的白粉,描述:抹著厚厚的都要掉下來的白粉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說:女人年紀越大,化妝越厚

一個被採訪的舞蹈家說:與其說『塗抹』,不如說『去掉』,---白色去掉什麼呢?,不幸的人生吧

Mary非常喜歡參加祭祀典禮,每次都面帶笑容,祭祀上都是白色

Mary的愛

作為流浪的妓女, Mary每天拎著重重的包,包就是她整個人生嘞

有人問她有愛的人嗎?

她答:有的,他是個軍官

有人問她為什麼不離開橫濱,回老家去,在橫濱一呆就是幾十年,在老家就沒有這麼辛苦了?

她答:她在等她愛的人回來

Mary的孩子

一位被採訪的女作家說:當時總是有死去混血的嬰兒被扔到類似花壇那裡,那時人們生活都難以為繼,沒有人理會孩子死去的原因,不像現在,死去嬰兒就被草草的掩埋了

後來死去的混血嬰兒越來越多,不能再這樣埋下去,就在當地專門埋葬外國人的墓地里划了一塊地方埋葬他們

當時有900多個小小十字架插在這塊地上,從沒有人去祭奠

為此女作家寫了一本書,書名為《瑪麗的孩子們》

Mary真實的影像是否該出現在紀錄片中?

Mary是導演中學時代就產生的憬,那時他就知道Mary的存在和社會影響,但對她卻一無所知,這是拍攝這部紀錄片的起因

在半部作品已經拍攝完成時,影片都沒有出現Mary的影像,導演也沒有打算讓Mary出現在該部紀錄片中

此時,2001年,導演突然知道Mary仍然存在的現實,究竟讓Mary出現在影片還是繼續隱藏下去、存在於幻想或記憶、回憶之中

導演到養老院做了一個月的義工,出現在真實Mary的旁邊,觀察&感覺活生生的Mary,以做出決定

導演說:作為紀錄片的題材,他沒有權利去隱瞞真實存在的Mary,想明白這點,他對整部作品中是否出現真實的Mary就不再糾結,拍攝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嘞

這也許就是紀錄片的魅力吧,記錄真實

一位在影片中被採訪的導演說:好的電影,就是扣人心弦,什麼又是扣人心弦呢?

影片中列印著Mary 1995年74歲,這樣她應是1921年生辰,Mary於2005年過世,也就是元次郎先生逝世後的一年

算起來,西岡雪子逝世時應是84歲



推薦閱讀:

《老友記》你看了幾遍?自己看了3遍,你們呢?
如何理解《美國往事》最後的笑容?
張藝謀啊張藝謀
你覺得電影賭神2怎麼樣?
請問《電鋸驚魂》怎麼拍的?

TAG:歷史 | 電影 | 日本 | 醫學 | 橫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