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門檻高,跨界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同在周六播出,玩得都是跨界喜劇,北京衛視《跨界喜劇王》(以下稱跨界)對撞浙江衛視《喜劇總動員》(以下稱總動員),卻並沒有引發「火星撞地球」般的劇震,想想還真是奇怪。

其實跨界玩喜劇並非是這兩家首創,最早玩這個花樣的是央視春晚。一部央視春晚發展史堪稱中國綜藝的進化史,什麼明星跨界唱歌、跨界演小品,綁定支付軟體、看晚會刷紅包,甚至包括節目中植入廣告……如今這些綜藝節目中大行其道的元素,其實都是央視春晚玩剩下的。只不過,央視春晚政治任務包袱太重,任何創新包裹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硬外殼下,都無法脫穎而出。

比如明星跨界演小品,春晚的跨界名單包括王寶強、閆妮、劉濤、秦海璐、倪萍、周濤、海清、黃海波、張凱麗、瞿穎、牛莉、殷桃、朱迅、侯勇……論豪華,絕對不遜於當下的這兩檔節目,論籌備,更是甩出別人幾條街。春晚的節奏是「一個小品排半年」,期間無數輪磨合、修改、審查、淘汰、預演,方有除夕夜舞台上的十幾分鐘。但結果呢,並沒有哪個影視演員成功跨界、躋身笑林,能被觀眾記得在春晚露過臉的都少之又少。為什麼?柯南說,「真相只有一個」——多數的春晚小品重「意義」、輕「意思」,太多的正義、正氣、正能量需要宣講,顧不上逗你一樂,因此,也就少有亮點供人回味。

在跨界玩喜劇這條路上,央視春晚的教訓是,衡量跨界成功與否,必須預製前提——作品必須立得住,角色必須夠豐滿,才能延伸到演員跨界這件事。對這條教訓的領悟能力,決定了《跨界喜劇王》和《喜劇總動員》的水平高低。

嚴格的講,「跨界」和「總動員」的核心並不一致。前者真的是在老老實實玩跨界,步伐不可謂不大,據說除了已經出場的鄧亞萍、未來還有TFBOYS、王凱、鍾漢良、林志玲、傅園慧。每個節目中,大部分笑點也都放在了這些首次搞笑的跨界人身上,笑星負責捧哏、助演和台下培訓。至於效果呢,只能呵呵乾笑,鄧亞萍花式打乒乓,就像相聲演員說貫口,功力那是很高的,笑點那是很少的;周傑說相聲,只能說爾康哥更適合安靜的在二次元里當表情包,三次元的打開方式不太對;至於小哥費玉清的模仿,笑果還是有的,但是還達不到遠我們對老司機「污力」的預期。

「總動員」設計卻很討(雞)巧(賊),相對於跨界的尺度,他們更在乎單個節目的質量,裡面大半的跨界嘉賓擔當的是配角:李晨的表演台詞極少,絕對的搞笑擔當是岳雲鵬;陳赫是串起整個故事的重要角色,但戲份不多;蔣欣是唯一的例外,她承擔了大多數笑點,但這更多的是角色設定,與跨界的關係不大。

論長相,「總動員」更像他的同門師兄「歡樂喜劇人」,二者的製作方不但是同一家公司,而且「總動員」的隊長吳秀波、郭德綱,主力隊員沈騰、賈玲、常遠、岳雲鵬也全部參加過《歡樂喜劇人》。所以,「總動員」嘴上說的是「我要跨界」,身體卻很誠實的靠上了帶明星助演的「歡樂喜劇人」。

「喜劇總動員」的發布會上,演員代表吳秀波向笑星代表郭德綱表態,「這次我們是來學習的」,這話並非全是客套,它背後還有潛台詞,演員跨到的是喜劇人的主場,必須遵守人家的規矩。這個規矩包括兩點,其一「作品好才是真的好」,其二「喜劇明星不存在一夜成名,你必須先從配角甚至群演做起,積累觀眾緣」。

遙想當年,小品王趙本山一統江湖的年代,央視春晚的建組標誌之一就是總導演北上拜訪趙本山。其中原因很多,有一條確如春晚總策劃秦新民所說,「你不得不承認,有些包袱只有他(趙本山)抖得響,換做旁人那就是句廢話。」這份能耐是老趙從底層的生活經歷中磨出來的,也是從二十年春晚的演出實踐中練出來的。如今,他的徒弟中,得其六成功力的是宋小寶,小瀋陽的功力則是與日俱減,到現在近乎沒有。

試想一下,如果影視演員一邁腿就能搶了喜劇人的飯碗,沈騰何必帶著開心麻花深耕十年的喜劇市場?岳雲鵬何至於三次差點被德雲社開除?

蓋因為——喜劇門檻很高,跨界步子邁得太大,喀!容易扯著蛋。

推薦閱讀:

TAG:跨界喜劇王 | 喜劇總動員綜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