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天文儀器解說–陳遵媯–筆記
03-06
此文系國慶假期在家整理,非科普文,對讀者不友好。文章所用照片均來自網路,侵刪。另附齊銳《漫步中國星空》讀書筆記。一、北京古觀象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立司天台,隸屬太史院,元大都西南城外。永樂十七年劃為城裡。清更名觀象台,隸屬欽天監。辛亥革命後叫作中央觀象台,隸屬教育部。建國後,1956年由其他單位交給北京天文館。二、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概說古代天文儀器均散失。北京於金朝始有觀象台和天文儀器,儀器均為從宋朝開封搬來。元至元十三年郭守敬造儀器十三種。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懷仁造天體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六器。五十四年造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造璣衡撫辰儀。後又造諸多小型天文儀器,多散失。
三、天體儀
八、象限儀
- 最外重為六合儀,正立雙環為天元子午圈,無刻度,平卧單環為地平圈,外刻干支八卦,內刻分野,側立一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刻十二時一百刻,三圈聯結不動。因測量範圍包括東西南北上下,得名六合。
- 第二重為三辰儀,我想我應該看懂了,描述如下,這一層有四個環,相互焊絲,四個環整體可繞天軸旋轉,這四環分別是:南北雙環,為二至環,從南極起刻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南北單環,與二至環在南北極垂直,為二分環;東西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內環,稱為游旋赤道圈,上刻二十八星宿;還有一雙環叫做黃道圈,過二分環與游旋赤道圈相交處,與二至環和游旋赤道圈相交處南北各距二十四度。(一說此重有白道環,故可表示日月星三辰位置,得名三辰儀,我咋不信它有白道環呢?)
- 第三重為四游儀。南北雙環刻本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中間天軸為雙軸,夾著窺管。窺管可沿著四游圈雙環裡面移動,四游圈又可以在三辰儀里東西旋轉。
簡儀
- 雲架上,中間為四游雙環,即渾儀的四游儀,又叫赤經圈,中間有窺衡。四游儀上方有百刻環(定極環),如同天常赤道圈;下方為赤道環和百刻環,如同游旋赤道圈,刻二十八宿周天度數。四游環測天體去極度。四游環和赤道環測天體入宿度。四游環和百刻環測地方真太陽時。
- 北極雲架下,地平圈成為陰緯環,上面刻方位;立著的為立運環,為地平經圈,刻度數,中有橫矩、有窺衡。
《漫步中國星空》齊銳
-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
- 陳卓定紀:三國時期吳國人 約3世紀30年代生, 4世紀20年代卒。陳卓定紀於270年左右(此時西晉以立,孫吳尚存)。列甘氏(甘德)、石氏(石申夫)、巫咸氏三家星官,定星官283個(含28星宿),恆星1464顆。原圖散佚。
- 《敦煌星圖甲本》:編號P2512 唐初寫本,繪於940。三色繪圖,凡1350顆星。
- 《步天歌》:唐方士王希明,號丹元子,著《步天歌》,360~366句。三垣在隋唐之際趨於成熟。
- 蘇州石刻星圖:中國現存較早、較系統的石刻天文圖。存於蘇州府學,現存為蘇州市文廟。1190年南宋太學博士黃裳繪製,送給宋太子趙擴。1247年由王致遠製成時刻。
- 三垣二十八宿
- 紫微垣37個星官、太微垣20個星官、天市垣19個星官。東方蒼龍46個星官186顆星、北方玄武65個星官、西方白虎54個星官、南方朱雀42個星官。共計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
- 宿星:命名該宿的星官即為該宿的宿星。(宿星是一個星官不是一顆星。)
- 距星:星官中選一顆,用來記錄星官位置的星。
- 入宿度、去極度。記錄恆星位置的坐標系。記錄在天球上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以每宿宿星為分界點,分成28份。「入斗五度」即為該星赤經距斗宿距星五度。去極度即為赤緯。此外,中國古代周天365.25度,比1°略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