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天文儀器解說–陳遵媯–筆記

此文系國慶假期在家整理,非科普文,對讀者不友好。文章所用照片均來自網路,侵刪。另附齊銳《漫步中國星空》讀書筆記。

一、北京古觀象台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立司天台,隸屬太史院,元大都西南城外。永樂十七年劃為城裡。清更名觀象台,隸屬欽天監。辛亥革命後叫作中央觀象台,隸屬教育部。建國後,1956年由其他單位交給北京天文館。

二、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概說

古代天文儀器均散失。北京於金朝始有觀象台和天文儀器,儀器均為從宋朝開封搬來。元至元十三年郭守敬造儀器十三種。康熙十二年(1673年)南懷仁造天體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六器。五十四年造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造璣衡撫辰儀。後又造諸多小型天文儀器,多散失。

三、天體儀

即天球儀,古代叫渾象or渾天象。西漢耿壽昌發明於前二世紀中葉。現存兩個,紫金山和古台,均為清代鑄造。直徑六尺銅球。子午圈連接齒弧,可轉動改變北天極高度。通過轉動時盤上的游標,可以測量諸多信息。據說共有60項功能。

四、黃道經緯儀

十一項功能,主要是測定天體黃道經緯度(通過測量某星與距星的經緯度差值)。

五、地平經儀

外徑六尺二寸,立表高四尺四寸。立表上端到橫表兩段有線,用以標準目標恆星。靈台儀象志載用途有十八項。

六、紀限儀

又叫距度儀。測量亮星之間的斜距離。弦長六尺,圓半徑六尺。柄端小環用來承受滑車。用半圓齒輪支撐,可全形轉動。使用時先用用中干對準兩星中間,轉動儀面使之與兩星連線平行。再用窺衡和游表(已散失)確定兩星的度數。

七、赤道經緯儀

構造類似黃道經緯儀。外徑六尺一寸。子午圈刻有去極度(°),從南極伸出兩個象限弧支撐赤道圈(不能轉)。靈台儀象志載十四項用途。主要為測量真太陽時和恆星的赤經赤緯。

八、象限儀

又地平緯儀。測量恆星的地平高度和天頂距離。

九、地平經緯儀

略。

十、璣衡撫辰儀

這個儀器厲害了。模仿渾儀。圈太多,不好理解。儀分三重,最外重是子午圈(雙環)和天常赤道,都是焊死的不能轉,上面都有刻度,子午圈下面和天常赤道圈兩側由龍柱托著。第二重是赤道經圈(雙環),兩面分刻去極度和赤緯,中腰連接(在天常赤道內側),此圈有兩個南極伸出來的象限弧支撐它。最里一重是四游圈(雙環),兩面刻去極度和緯度,軸中間夾著窺衡。儀上各表均散失。用來測恆星赤經。

十一、附

渾儀

(古台仿製)

渾儀(渾儀和渾象合成渾天儀),最早由落下閎設計,只有四游儀和赤道環兩重。李淳風在外面加了六合儀,第二重改為三辰儀。現存渾儀為宋蘇頌設計,明代正統年間造,存於紫金山。

三重。

  • 最外重為六合儀,正立雙環為天元子午圈,無刻度,平卧單環為地平圈,外刻干支八卦,內刻分野,側立一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刻十二時一百刻,三圈聯結不動。因測量範圍包括東西南北上下,得名六合。
  • 第二重為三辰儀,我想我應該看懂了,描述如下,這一層有四個環,相互焊絲,四個環整體可繞天軸旋轉,這四環分別是:南北雙環,為二至環,從南極起刻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南北單環,與二至環在南北極垂直,為二分環;東西單環,為天常赤道圈內環,稱為游旋赤道圈,上刻二十八星宿;還有一雙環叫做黃道圈,過二分環與游旋赤道圈相交處,與二至環和游旋赤道圈相交處南北各距二十四度。(一說此重有白道環,故可表示日月星三辰位置,得名三辰儀,我咋不信它有白道環呢?)
  • 第三重為四游儀。南北雙環刻本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中間天軸為雙軸,夾著窺管。窺管可沿著四游圈雙環裡面移動,四游圈又可以在三辰儀里東西旋轉。

簡儀

系郭守敬創。

  • 雲架上,中間為四游雙環,即渾儀的四游儀,又叫赤經圈,中間有窺衡。四游儀上方有百刻環(定極環),如同天常赤道圈;下方為赤道環和百刻環,如同游旋赤道圈,刻二十八宿周天度數。四游環測天體去極度。四游環和赤道環測天體入宿度。四游環和百刻環測地方真太陽時。
  • 北極雲架下,地平圈成為陰緯環,上面刻方位;立著的為立運環,為地平經圈,刻度數,中有橫矩、有窺衡。

《漫步中國星空》齊銳

  1.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
    1. 陳卓定紀:三國時期吳國人 約3世紀30年代生, 4世紀20年代卒。陳卓定紀於270年左右(此時西晉以立,孫吳尚存)。列甘氏(甘德)、石氏(石申夫)、巫咸氏三家星官,定星官283個(含28星宿),恆星1464顆。原圖散佚。
    2. 《敦煌星圖甲本》:編號P2512 唐初寫本,繪於940。三色繪圖,凡1350顆星。
    3. 《步天歌》:唐方士王希明,號丹元子,著《步天歌》,360~366句。三垣在隋唐之際趨於成熟。
    4. 蘇州石刻星圖:中國現存較早、較系統的石刻天文圖。存於蘇州府學,現存為蘇州市文廟。1190年南宋太學博士黃裳繪製,送給宋太子趙擴。1247年由王致遠製成時刻。
  2. 三垣二十八宿
    1. 紫微垣37個星官、太微垣20個星官、天市垣19個星官。東方蒼龍46個星官186顆星、北方玄武65個星官、西方白虎54個星官、南方朱雀42個星官。共計283個星官,1464顆恆星。
  3. 宿星:命名該宿的星官即為該宿的宿星。(宿星是一個星官不是一顆星。)
  4. 距星:星官中選一顆,用來記錄星官位置的星。
  5. 入宿度、去極度。記錄恆星位置的坐標系。記錄在天球上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以每宿宿星為分界點,分成28份。「入斗五度」即為該星赤經距斗宿距星五度。去極度即為赤緯。此外,中國古代周天365.25度,比1°略小。

推薦閱讀:

一本另類的「人類群星閃耀時」——讀《給世界的答案》
人類出乎意料的偉大發明(日用品篇)

TAG:天文學 | 天文學史 | 科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