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走近南署‖幾種曲藝形式的介紹與普及

(舊文重發,首發於叩道心群)

南署,是清代掌管宮廷戲曲曲藝演出的專門機構,又稱昇平署。取「南署」的題目,略為借代,一來我們現在看的許多戲曲曲種、曲藝形式是清代產生定型;二來,那一片歌舞昇平的確是戲曲和曲藝一個天堂般的一去不復返的時代。作為今天的講師,我是一個天津的普通曲藝愛好者。我其實什麼也不懂,今天的課,只是稍做普及,盡一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戲曲和曲藝的關係

簡單來說,戲曲是戲劇,曲藝是說唱。戲曲演出,既有唱,又有嚴格的身段、服飾、舞台布景等要求;曲藝演出則略簡單一些,全憑嘴來說,「一個人就是一台 戲」。但是不是有表演有身段的就是戲曲,講故事的就是曲藝呢?肯定不是的。首先,戲曲和曲藝都是舞台藝術,表演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

戲曲及一切的戲劇,要求演員就是角色,演楊貴妃,就要設身處地地把自己當做是楊貴妃,台上沒有梅蘭芳,我就是楊貴妃。而曲藝演員是在說書人的立場上講事件呈現給觀眾,演員在台上的形象是演員自己,說到楊六郎說時就要模仿六郎的語氣,說到潘仁美時就要模擬潘仁美的神態,這叫做角色的跳入和跳出。

再說直白一點,為什麼馮鞏演的叫相聲劇,屬於曲藝形式呢?因為開頭他總有一句「想死你們啦」,這是演員對觀眾的交流,而小品不是,小品是更接近話劇的一種形式,是戲劇。

那麼,戲曲和曲藝是花開並蒂,各表一枝,是不是沒有關係了呢?怎麼會!

作為民間的表演藝術,戲曲和曲藝從出現就沒有斷過交流,相聲中有許多柳活、腿子活,就是以學唱京評梆為主要內容的;喜聞樂見的北京曲劇,就是從單弦里吸收借鑒最後形成的;現在有許多相聲愛好者,他們本身也是京劇票友。如果一個戲曲曲藝兩門抱的票友學習深入,繼承傳統,處理得當,這兩門藝術水平都會有更大提高。

二.介紹幾種常見的曲藝形式

曲藝的形式豐富多樣,據統計國內現存的仍然在演唱的有四百多種,北方地區京津冀一帶有相聲、評書、京韻大鼓、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山東快書、梅花大鼓等等,南方地區有評話、彈詞(評彈)等,東北地區如特色的二人轉等等,這些曲藝形式多植根於民間,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現在,在大眾傳媒不斷發展的今天,出現了許多新的市民娛樂方式,生活方式有了比較徹底的改變,更多人願意花更多的錢去看一場電影,也不願意花上十幾二十塊聽一場鼓曲,認為曲藝是俗,曲藝的時代已經過去。其實,民俗不是庸俗,快節奏生活中許多需要靜下心品位的曲種更是雅俗共賞的。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之下,幾乎所有曲藝形式都面臨著傳承危機,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曲藝形式。

(一)單弦岔曲的產生和沿革

我的一位良師益友,天津八角鼓票友許克先生,曾跟我聊過,他的微博、QQ、微信上的昵稱都帶有八角鼓的字眼,他在做的工作就是宣傳、普及、推廣,讓更多的 人看到他的名字不覺得奇怪,覺得你這個名字是不是打錯了,為什麼不是八角樓?是不是八爪魚?他的這番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所以我在網上的大部分帳號昵稱都是 「就愛聽岔曲_曲奇」,也不乏有人問我是不是打錯了,是不是插曲,每當這時我就可以把這門藝術推介給他,這時感覺,我就成了張衛東老師口中的「傳統文化的 帶菌者,走到哪熏到哪」,雖然是力量微博,但始終覺得很有意義。

先解釋幾個名詞,八角鼓是一種滿族樂器,正八邊形拴著兩個穗子,同時八角鼓也是一種曲藝範疇,包括單弦、岔曲、聯珠快書、琴腔(音同字不同,非陝西地方戲曲秦腔)、子弟書等等,介紹起來非常複雜,我們只是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名詞,後面還會提到。

岔曲產生於清代,相傳是乾隆年間,阿桂將軍征大小金川,三軍得勝思鄉,營中便有一擅長唱高腔脆白者名喚寶小槎的,打著八角鼓,做時調小曲唱得勝歌詞,傳回北京,從此傳開,後來因為作者名字叫寶小槎,訛傳為「岔曲」。當時有人以有傷風化之罪稟報皇上,皇上一聽岔曲,反而非常喜歡,都是些風花雪月的段子,於是特頒龍票,允許演唱岔曲,以相娛樂,但是不準牟利。這就是票友一詞的由來,所以票友的規矩,耗財買臉,花錢可以,不能賺錢,舊時走票,講究車馬自備,茶水不擾,也是身份的象徵。後來晚清國力不支,這些滿族子弟票友斷了皇糧了(關於晚清滿族人的生活方式可以參照老舍《正紅旗下》一書),許多票友沒有生活來源,又沒有別的特長,只有演唱為生,稱為「下海」。這時,再給觀眾唱些風花雪月的小段就不行了,於是岔曲拆開,中間夾了牌子。牌子,是中國古代音樂中稱呼某些固定的曲調音樂的一個專用名詞,音樂的曲調和填詞字數格律有一定限制,內容不據。舊時,為了方便演唱者準備,方便聽客點唱,演出活動的主持者便將一些曲調的調名寫在竹牌或木牌上,所以叫曲牌。後來直接稱牌子或牌名,與宋詞、元曲的詞牌名、曲牌名相似。

岔曲的結構,被固定的五個音樂「過門兒」分成六句,第三個大過門兒標記為【過板】,最後一個過門兒標記為【卧牛】(一般記錄岔曲曲詞都會標記過板和卧牛的位置)。

皓月當空,剎時間月被雲蒙。痴情人凄涼脈脈意不寧,忽聽得窻兒外,響了一聲,恰似郎君至,卸殘妝的佳人她,挽了一挽烏雲,忙住外迎。(過板)卻原來是狸貓戲耍金鈴碰。這佳人一場歡喜變憂容,乜獃獃轉香軀回繡戶,羞答答的反到增添(卧牛)凄涼病。恨千般,愁萬種,吐嬌音喚春紅,說你看那金風而透入放下簾櫳。

在過板處將岔曲拆開,加入一個牌子,形成「曲頭+牌子+曲尾」的形式,稱為穿心岔曲,或棗核兒。加入的曲牌常見的有【俏東風】、【黃鸝調】、【寄生草】等。

皓月當空,剎時間月被雲蒙。痴情人凄涼脈脈意不寧,忽聽得窻兒外,響了一聲,恰似郎君至,卸殘妝的佳人她,挽了一挽烏雲,忙住外迎。(過板)

【休洗紅】休洗紅,休洗紅,滿目凄涼,草木凋零,斜倚欄杆淚珠兒傾。一陣金風過,落葉滿中庭。思想起郎君在外,老沒有回程,在外飄零。【過板】休洗紅,休洗紅,秋景兒難熬,秋閨里冷清清,秋月兒朦朧,秋蟲兒似金鈴,秋夜常寂寞,秋衾兒冷冰冰,悲秋人偏遇殘秋,百感傷情,淚灑西風。

卻原來是狸貓戲耍金鈴碰。這佳人一場歡喜變憂容,乜獃獃轉香軀回繡戶,羞答答的反到增添(卧牛)凄涼病。恨千般,愁萬種,吐嬌音喚春紅,說你看那金風而透入放下簾櫳。

後來,加入三四個牌子,稱為腰截兒,常見曲牌有【羅江怨】、【倒退船】、【南鑼】等,再後來,不再拘於寫景抒情,開始唱聊齋、三言二拍里的故事,也有出自《西遊記》的《盜缽》,出自《水滸傳》的《倒拔垂楊柳》,出自《說岳全傳》的《斷臂說書》,牌子越加越多,為了情節還需要加入白口(或稱鋪綱),就形成了單弦牌子曲。單弦牌子曲最早是一個演員抱著大三弦自彈自唱。

後來為了表現需要,增添了一個專門弦師為其伴奏。單弦常用的牌子【數唱】、【太平年】、【湖廣調】、【南城調】、【雲蘇調】等。單弦中常用的曲牌有一百多個,既是曲藝作品豐富活潑形式的展示,又是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民歌等藝術形式中極富價值的參考。

(剛才我們也提到,岔曲源於得勝歌詞,下面我們來聽一個表現軍旅生活的岔曲《枕戈待旦》,演唱者許克,伴奏王毓書。單弦有榮常謝譚曹石六個主要流派,榮指的就是已故的「單弦大王」榮劍塵。下面我們來欣賞榮先生留下的錄音《斷臂說書》中一個節選【太平年】)資源在文章結尾

(二).京韻大鼓的主要流派

京韻大鼓過去曾叫小口大鼓或怯大鼓,在河北省木板大鼓的基礎上,與北京的清音子弟書相結合而成,流行於京津冀一帶,比西河大鼓書短些,比梅花、奉調大鼓長一些,多唱三國、紅樓之類的段子。多好,可快可慢,表現力很強。

這裡提一下子弟書和聯珠快書。篇幅限制,這兩種曲藝形式我後面都不會單獨再介紹,子弟書是滿清子弟票友創造的產物,節奏緩慢,聽曲欲眠,現在僅存一些文本和工尺譜,已經沒人演唱,算是失傳了。這種慢節奏的形式,大多時候只能演出一些才子佳人的段子,描繪愛情中細膩敏感的感情變化,其中以紅樓最多。而聯珠快書,是由子弟書托生而來,人為 地加快了節奏,看名字就知道,如一串珍珠斷線一般叮叮噹噹落入銀盤,非常緊湊急促而且是越唱越快,許克說:「就是清代的搖滾樂,每一段都非常的暴力。」所演的段子,也局限於熱鬧的戰爭場面、激烈的對話爭吵一類,如《挑滑車》《趙雲截江》《鬧天宮》《托兆碰碑》等。

相比這兩種,形式上就體現內容的曲種,京韻大鼓的內容就廣泛得多,像《羅成叫關》《草船借箭》這種慷慨激昂的段子固然有,像《探晴雯》《黛玉焚稿》一類纏綿悱惻的段子也不少。

京韻大鼓,最初有劉、白、張三大派系。

劉派的創始人是劉寶全,他自幼唱木板大鼓,中間改唱過京劇,後來專門唱京韻大鼓。劉派演唱的特點是高亢有力,慷慨激昂。白鳳鳴、駱玉笙(小彩舞)、金慧君(小黑姑娘)、林紅玉等等,都是劉派的著名演員。

白派創始人叫做白雲鵬,他的特點是字重音清,清巧柔媚,說中夾唱,唱中帶說,經常不用高腔,平穩地敘述故事,善於細膩地表現人物心理活動。相聲表演中,時常模仿其「瘦得一個柳腰兒無有一把了」,雙手一掐腰,形成一個包袱。白派的傳人有閻秋霞老師等。

張派創始人叫做張小軒,特點是音寬氣足,粗獷奔放,一氣呵成,可惜曇花一現,目前舞台上已無張派傳人。

托生於劉派的少白派和駱派也非常值得一提。

少白派指白鳳鳴創立,為區別於白雲鵬一派,稱少白派,剛柔相濟,完美彌補了白鳳鳴的嗓音缺陷,發揮優勢,一曲《羅成叫關》格外動人。

駱派是指駱玉笙創立的流派。駱玉笙最早也是唱京劇的,後來專門唱京韻,所以她的《俞伯牙摔琴》里一段西皮原板和一段反二黃原板別有韻味。我認為駱玉笙是京韻 界最後一位有創新而不是瞎改,能形成自己的風格,為觀眾所接受的,最後一位對京韻做出如此大貢獻的人。聽京韻如何區分流派?劉派高,白派低,駱派是忽高忽 低。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駱派京韻大鼓《劍閣聞鈴》選段)

(三).簡介金派梅花大鼓

本來不想寫梅花的,一來我聽梅花的時間短,聽 得少;二來相比京東、西河這些耳熟能詳的曲種,梅花好像更不為人知一些,不過既然是推廣,就應該挖掘出來跟大家分享,正好,最近趕上我買了一套新出的梅花 大鼓的專輯,而且這個專輯策劃之時,恰逢金派梅花大鼓成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此,高三百忙之中也做了不少工作(/ω\)

梅花調產生於 道光、咸豐年間滿族票友中,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金萬昌(1870—1944)先生,13歲從韓萬祥學唱京韻,1890年學唱文玉森的梅花調,他和弦師韓 永忠、韓永祿、蘇啟元一起致力於創造性改革,以其得天獨厚的好嗓子,高低閃轉,有沙有亮,鼓板作用更出神入化。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插筆介紹一下鼓板 和書鼓,那我們捎帶腳把其他樂器也介紹一下。

之前我們說的單弦岔曲,主要伴奏是三弦,有一個手執樂器八角鼓擊節。(如圖)

現在業務場演出也見過有加揚琴的,不知聽著攪和不攪和。京韻和梅花伴奏主要都是三弦、四胡,後來有琵琶、揚琴,甚至阮的加入。

大鼓嘛,肯定要有一隻大鼓~鼓架子是六根棍兩兩交叉綁的。(如圖)擊鼓的細棍,(糖葫蘆)是有一點像啦但是不是這個!右手擊鼓的我們稱之為鼓楗子,左手持鼓板(如圖,京韻是用大拇指挑,梅花是用食指挑)

擊節演唱。

金萬昌先生的金氏唱法被稱為「最摩登調」,佔全了「悲脆媚」「穩准狠」,當之無愧地稱之為「梅花鼓王」。

梅花不同於其他曲種的一點就是,它融大雅於通俗。我們所常見的曲種,由俗登雅的甚多,京韻京東西河,最早都是半農半藝的民間藝人在演唱,後來脫離農村走入市 民生活,有很濃的鄉土氣息。而梅花是由文人票友產生,傳入民間,漸漸走向雅俗共賞的。金派的產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轉變的時期,並且起到推動作用。後 來女藝人增多,40年代天津盧派(花派)崛起,結束了金派一枝獨秀的地位。現在花派演員多,哪怕男同志,有的也去學花派的大女腔。不過,梅花大鼓產生於票 友,自娛自樂姓很強,所以我覺得只要有喜歡的人在,倒不比拘泥於市場叫座不叫座,產生於票友的玩意兒,就要傳承於票友。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段金萬昌先生的梅花大鼓《大觀園》的選段)

提到梅花,1961年由曹寶祿先生髮起,改革了唱腔形式等,在原先北板梅花、南板梅花的基礎上產生了新曲種,稱「新梅花調」,這一曲種在業內獲得的評價不高,我們也不過多介紹了。

(四).相聲創新的一些看法

這四種曲藝形式,雖然是整體介紹,但是各有側重,從小標題可以看出來(希望我寫的還是能各有側重的,盼著吧,盼著吧)。終於從產生、發展、繁盛,到了今天,畢竟任何一種曲藝形式,單獨拿出來都可以講不止一個小時。

各種曲藝形式都有一個創新的高潮,即上世紀建國以後,不論是抗美援朝時期還是十年動亂時期,還是恢復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後,都算在內,出現了一批「極先進」的作品,如《邱少雲》《贊雷鋒》《夜走盤龍谷》《地下蒼松》等。現在許多都已經被市場淘汰了,除了幾段快板書如《千錘百鍊》《奇襲白虎團》《劫刑車》。回想一下,所謂的新編節目,只有流傳下來為後來觀眾所接受,才是成功的創新吧。

相聲這門藝術,從來都有創新的傳統,為了給子孫後代「留飯」。當下尤其京津一帶有一些青年演員是以創新見長的,北京票友下海的董建春、李丁,天津北方曲校畢業的張攀、劉銓淼,還有劉春山、許建等。我並沒有寫過相聲,但零星看過幾段,其中也有比較滿意的,略介紹一下。

相聲作為一種語言藝術,就是要處理好諷刺與笑的關係,諷刺是大部分相聲的精髓,但不能為了諷刺而去寫相聲,諷刺是為了勾起聽眾心裡的共鳴,營造「情理之中」的效果,而笑所突出的矛盾,在之前鋪平墊穩的前提下製造一個「意料之外」,這才使這種笑是健康的笑,是一種越想越有意思的笑,一種像相聲的笑。

所以有人在網上說,譬如岳雲鵬、賈玲之類,是好的喜劇演員,而不要把他們說的稱為相聲。笑料安排的結構不一樣,目標不只是為了儘可能多地讓觀眾笑,回頭回想時對這段節目沒什麼印象。只有大小包袱相搭配,使觀眾有休息的時間,老笑也累,但不能走神,注意力仍然集中在演員一處,觀眾只有聽了演員的每句話才會發笑。如我們熟悉的單口相聲《鬥法》講孫德龍喝醉酒揭榜與傲來國老道鬥法,先說老道在對面法台上晃悠火球,孫德龍把勾杆子拿過來,他那兒閉著眼睛晃著腦袋,孫德龍對準了,嘴裡還念叨:「介叫什麼?介叫桿在前,鉤在後,覷著面往對面瞅,對準了前拳撒後手,著傢伙!」老道也倒霉,你晃悠你閉什麼眼啊。他要不說「著傢伙」就非打著不可,他一說老道睜眼看什麼事,一看黑乎乎直戳戳奔面門來了,往旁邊一閃,閃過去了。桿是閃過去了,後面還有鉤呢,「撲哧」正鉤上。老道往下一拔這勾杆子,帶下一條子肉來,鮮血淋漓,這兒倆大窟窿。這一段就很好地把握了觀眾的情緒。

傳統相聲的博大精深,可見一斑,所以創編相聲很不容易,既要考慮節目本身,又要考慮演員的特點,比如我之前2015年春季為學校演出準備的墊話:

甲:剛過完清明佳節,不知道大家吃粽子了沒有

乙:你們家清明節吃粽子

甲:哦對對對對,我說錯了,清明節啊,應該吃月餅

乙:月餅也不行

甲:那應該……你說清明節應該吃什麼吧

乙:我告訴你啊,記住了,清明節應該吃元宵

甲:看看,像話嗎這個

乙:你都給我弄亂了,清明節應該什麼也不吃

甲:餓著?

乙:不吃就得餓著?

這樣的結構,要求速度起伏非常得大,前慢後快,「吃粽子」一處是一個小包袱,有的人樂有的人不樂,到「月餅」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包袱,到「元宵」處是一個高潮,到「餓著」又是一個包袱——錯落結合,一下子抓住了觀眾的情緒,接下來可以慢慢鋪墊。演員必須緊緊把握住節奏,對於不溫不火或者永遠幾撩幾撩的颱風的演員,都不很適用。

我們現在以往屆相聲節張攀劉銓淼合作的創編相聲《星座漫談》為例,看一下現在的新編相聲,星座漫談這個段子內容雖然是時髦的「星座漫談」,但是結構是傳統段子的方式,乙(捧哏的)提問,甲(逗哏的)回答,雖然甲的話多,但乙少一句都進行不下去,關鍵在乙,有乙的把持全局,才有甲的娓娓道來。乙提出的問題,表面上前後不搭,其實暗中自有關係,這個段子是甲比乙精,甲在跟乙顯擺「研究成果」,剛開始說的有理,但後來越問越問不倒,就有胡說八道的趨勢,越說越可笑,乙還信了,這樣才能塑造出甲乙兩個人的形象,乙的提問,前後不可以顛倒。

雖然我是一向不支持曲藝創新的,因為開了這個口子,就有點攏不住,有些好好的玩意兒,不知會給你改成什麼慘不忍睹的樣子,但不得不說,在國民文化素質日益提高的今天,某些天天拿乙的爸爸媳婦找樂子的段子會慢慢被市場淘汰,在繼承和研究傳統段子的基礎上,出現了更多文化素質高的段子。我們也希望,高質量的段子越來越多,曲藝事業繁榮發展。

相關閱讀:

老舍《正紅旗下》

張衛東《八角鼓訊》

徐德亮《清中葉至民國北京地區俗曲研究》

天津演唱編輯部《曲藝知識》

尹增塤《古調今譚》

劉嘉昌《雅韻清歌·金派梅花大鼓專輯》

曹寶祿《曲壇滄桑》

馮光鈺《中國曲牌考》

相關鏈接:

張衛東 我是先生iqiyi.com/v_19rro6ds0g.

許克 枕戈待旦tudou.com/programs/view

榮劍塵 斷臂說書tudou.com/programs/view

駱玉笙 劍閣聞鈴my.tv.sohu.com/us/63369

金萬昌 大觀園tudou.com/listplay/zsz2

劉寶瑞 山東鬥法iqiyi.com/w_19rqxzpvb9.

張攀 劉銓淼 星座漫談6pingm.com/v/133413.htm

董建春 李丁 羅密歐與朱麗葉6pingm.com/v/137750.htm


推薦閱讀:

名票劉嘉昌先生在津逝世
快板書《單刀會》中幾個問題小議
沉痛悼念馬靜宜先生
我學王派快板

TAG:曲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