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沒有了剪輯和台本,papi醬為何要「強行」直播

7月11日可能是papi醬人生當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因為這一天她和她的團隊第一次「赤裸裸」地出現在人們面前(美拍、一直播、鬥魚直播、花椒直播、熊貓TV、百度視頻、優酷直播、今日頭條等八大平台同步直播)。據@papitube通報的數據顯示,全網在線人數破2000萬,相當於全國人口的七十分之一。

然而這次直播效果顯然沒有達到預期,主要表現在:

1、互動少,內容性太弱,強行聊天導致尷尬癌爆發:直播中為了極大可能地為papi醬自己的新平台Papitube打廣告,不但全程主背景露出並加高頻次口播,還多次表演了papi醬與papitube的小夥伴們的逗比日常。同時過程中其他內容全無乾貨,甚至顯得十分無趣。在多數人看來,papi醬「和其他展示才藝的主播相比內容性不夠強」,「和她的短視頻相比並沒有很搞笑」,「不太會和觀眾互動」,「看了三分鐘就關了」。此外對於「美豆愛廚房」的露出讓人覺得安利得有點過了。可惜即便如此賣力,但截至目前papitube微博帳號的粉絲仍然只有11000+,與其主帳號1677萬明顯不在一個量級,這個轉化率也不好意思拿到檯面上來。

2、papi醬個人緊張得讓人意外; papi醬直播開始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好緊張」,甚至沒敢看鏡頭,兩三句話後又接了一句「緊張」,直播過去幾十分鐘後,還能聽到她突然的一句「緊張」,甚至緊張到後來還打嗝。

3、papi醬的現實呈現與鏡頭裡的形成強烈反差:首先對於觀看直播的人來說,她的嗓音令人意外,有網友說有點man,還有網友吐槽說衣服像睡衣為什麼不化妝等等。其次這次直播絕大多數網友最強烈的感受可能是「卡」以及「畫質感人」。另外直播中,papi醬一度跳回正常套路,與短視頻錄製里自黑惡搞的papi醬相比,直播里的papi顯得有些正經,聊她的學生經歷、戀愛經歷 ,就連那句 「我不美」的宣言,也讓人感覺有點「討贊」的味道,而這種「討贊」遠沒有短視頻里「自黑」的可愛之感。

儘管這些瑕疵可能會被解讀成」斷臂的維納斯」,是papi醬及其幕後團隊的故意安排。但這不盡如人意的現實卻涵蓋不了一個基本事實:從短視頻掙脫出來的草根網紅在直播面前仍會暴露出自己的青澀;網紅離十全十美的明星仍有較大的距離。

身為2016年第一網紅,papi醬一直以來都生活在濃重的包裝感之下——視頻的台本、剪輯、聲音的後期處理,再到羅輯思維們對papitude的投資、招商競拍等等。爆紅的papi醬此前向人們所展示出來的「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一直都是加工雕琢之後的生產線產品。直播對於她來說是個新的挑戰,也是個測試場。一旦脫離了她原來如魚得水的以娛樂、搞怪、吐槽為主的視頻陣地後,在直播平台上,這種實時傳播的形式瞬間就讓她的戰鬥力大打折扣。因為直播拼的的是現場反應和肚子里的「存貨」,幽默感只能在錄製的視頻中表演,卻在無法在直播中偽裝,就好像接近完美的ps照片也邁不過視頻這道坎一樣,面對面總會被打回原形。

我們再來說說papi醬為什麼要選擇直播?

第一、 明星在加速蛻變,自黑、逗逼等成為了新的技能。明星不能僅僅高高在上,看看那些煥發第二春的明星無不擁有「段子手、自黑、逗逼」這些屬性的加成。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能被人們所關注,人們可以用自己最舒服的姿勢、最舒服的時間去關注他們的日常。這是一種新的偶像文化。作為2016年網路文化的圖騰,papi醬沒有理由拒絕這條道路。

第二、 如今無論是BAT、網易、360等一線互聯網公司還是美拍、花椒、映客等互聯網新生力量,都在全力進攻內容 + 直播這兩個領域。他們重磅押注多數是因為:「直播」 和 「內容」極有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世界中的新的流量入口,這是被PC互聯網反覆驗證過的:一旦佔據了入口,就有源源不斷的流量和轉化變現的可能。這仍然是攻佔渠道的思維模式,猶如當年農村人民公社時代,村頭一大喇叭在樹上綁著,村長只要打開喇叭喊一聲全村社員都能聽見。然而他們正掉入傳播模式的「喇叭陷阱」。

一是互聯網時代傳播渠道多元化,入口無處不在又隨時可能失效,甚至上個鐘頭的入口,這個點很可能就不再成立,也就是喇叭可能隨時失效

二是信息消費路徑發生變化,在新的信息傳播鏈條中,「用戶」 們的話語權變得越來越大。網紅能不能火的決定性因素不再是傳播渠道的好不好(當然這還是條件之一),更為關鍵的是內部本身。這個直播是否具有引爆點的話題元素:如槽點、驚喜、趣味、不可思議的內容等等,是否可以足夠撬動人們把這場直播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地。而直播平台的價值不止是獲取、到達或感染用戶,而是交互甚至用戶與直播者的一體化,也就是「喇叭」成為配角,不再主導生死。papi顯然清楚不能單純依賴任何一個「喇叭」,短視頻和直播這兩類喇叭都得嘗試。

第三、「偶像文化」正藉助直播從大眾明星模式過渡到小眾網紅模式,當前中國的娛樂經濟正進入到小眾消費、小眾品牌和小眾偶像的新偶像經濟時代,即網紅模式時代。這有別於當年小虎隊、四大天王那樣典型的大眾娛樂明星模式,更多呈現的是像TFboys、EXO這樣的偶像養成模式,他們的粉絲通過社交網路聚集,並建立起全國性粉絲組織。粉絲間分工明確,氛圍融洽並逆向引爆大眾媒體。與粉絲互動——增大曝光——製造傳播性內容——粉絲再集聚、沉澱——更大的曝光率,已成為全新的偶像經濟互動模式。而且還呈現出明顯的三大特徵:

一、 短時性,從默默無聞到紅極一時然後又到曲終人散,一直上演著"後浪推前浪"的故事。

二、小眾化,也即圈層化,粉絲們各有各的偶像,且彼此獨立;圈層之外卻可能完全無感,族群特徵鮮明。

三、去中介去中心化。從過去的粉絲與偶像之間"距離產生美"到現在的"零距離、同呼吸、共命運"。 而且粉絲個人就是中心,對於偶像不再依賴,隨時可以粉轉路,也可以路轉粉。

所以深諳網路生存之道的papi自然會選擇更接地氣的直播。

事實上很多科班出身的藝人也主動向直播「投懷送抱」。比如黃磊美拍直播逛超市,吸引了33萬的粉絲;今年的戛納電影節,明星們也全程通過美拍進行分享互動,李宇春的一次紅毯就吸引了5000萬的贊;TFBOYS和SNH48更是把直播玩得風生水起,此外包括周杰倫、王寶強、劉濤、Angelababy、黃曉明、賈乃亮、鹿晗、蔣勁夫、張藝興、黃軒在內的明星也都有過直播的經歷,他們覬覦的不僅是美拍們強大的流量價值,還有直播平台因垂直內容、圈層用戶實現的標籤價值,甚至還有在商業化道路上的消費場景價值。直播已經成為圈粉的上好模式。

所以與其說這次直播是直播時代繁盛的標誌,倒不如說是新偶像文化的崛起。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這次papi醬的直播上,有組不得不說的數據:開播一小時之後,papi醬在美拍平台上的粉絲數是167萬,花椒直播上的粉絲數是400萬人,一直播上的粉絲數超過400萬人。直播結束後,美拍上的粉絲數是192.9萬人,收穫了1.26億次贊;而一直播上的粉絲數卻減少到247.9萬人。這組數據背後引發的問題是:路人為什麼選擇觀看直播,又為什麼會取消關注?

多數人能提供的答案大抵是:

1、這是直播主體用戶演繹的遷徙。他們是一群90後,他們區別於三十而立的80後,也不同於四十不惑穩重擔當的70後,更不是結伴而行半退休狀態的60後,他們是社交平台的中心,他們是自由喜任意愛隨意討厭可無緣無故恨的自由個體。他們在遊戲和秀場中為移動直播推波助瀾,在欣喜好奇之時為這一直播記錄「添磚加瓦」,但也在無感無聊中隨性「掉頭就走」。

2、直播在拉近粉絲和偶像心理距離的同時,也讓粉絲的「集體偷窺」得逞。粉絲不再需要對著PC顯示器舔屏,也不需要在遙遠的高山上為自己的偶像吶喊。直播中,明星自然、輕鬆、毫無掩飾地「真空式」出現在粉絲前、粉絲們從此可以從傾慕、崇拜到消費,甚至「佔有」。直播讓明星、網紅成為平價偶像、低價偶像。而且在直播中,粉絲可以「恣意妄為」地窺探偶像們各類從未曝光的另一面和現實生活中的小瑕疵,直播讓粉絲們主動起來並滿足了內心那點小」淫慾」。 最直觀的例子就是6月25日,TFBOYS三個不滿15歲的男孩在美拍app上一場持續露臉40多分鐘的直播就吸引了560多萬人觀看,就連那些操持鍋鏟的笨拙手法,也讓他們的粉絲欣喜若狂,彷彿自己發現了天大的秘密。

而響鈴卻想說,直播在這裡扮演的不再是喇叭(只傳達不創造),而充當的是花瓶,偶像(明星或網紅)在這裡是鮮花,而粉絲則是鮮花旁邊的點綴,直播平台、偶像、粉絲共同組成這道美麗的風景並完成了一個新的商業效應——花籃效應:每個組成個體都不可或缺,並相得益彰完成多贏。這就意味著:直播平台是偶像與鐵杆用戶的連接器,偶像自帶流量和粉絲,一場好的偶像直播秀剛開始是半成品,在與粉絲交互中逐漸豐富內涵並擴散。因為直播平台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人」,本質上是一種「IP」經濟,而經營這個IP也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傳統的「以產品為中心」「以渠道為中心」的經營邏輯。直播平台應該保護和支持粉絲「人」的意義,而一旦粉絲「人」的價值受到損害,自然「棄你而去」

總之直播是一種性價較高的娛樂方式,讓粉絲們低成本的主動消費偶像,聯想當年蔡明、郭達、趙麗蓉的小品《如此追星》,裡面的經典台詞放在今天一語成讖。只要條件允許,每個人都可能與明星、偶像在人格上對等,有交流有交集地參與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直播平台不僅能夠成就草根網紅,更是傳統明星向偶像文化過渡的一種渠道,在這個時代擁有它獨特的生命力。7月11日,並不是papi醬再次帶火了直播,而是直播一直在等著papi醬上岸。

腦力手藝人曾響鈴 微信號:xiangling0815 重點關注SaaS/智能硬體/互聯網金融/O2O/新媒體運營等 QQ:1005732338


推薦閱讀:

為賺流量讓人心寒,網紅的底線到底在哪?
網紅奇葩說——四大金剛
不是網紅,就不能像papi醬一樣融資嗎?
印象·36D天團,一場血脈賁張的藝術盛筵

TAG:網紅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