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I和剩女和將就
SK-II和剩女和將就
2016-04-13 i謙牧前幾天在謙牧的朋友圈中,若干好友分享了這個sk2的廣告,後來迅速成為一個熱門分享。這個短片表達了一些大齡單身女性的內心訴求:渴望婚姻又不想將就。
我想大多數人也會天然的認為她們之所以單身只是因為對對方要求太高,「不願將就」,她們只要降低一下擇偶標準就不愁沒有對象。然而我認為這根本不是將就不將就的事情,而是我們應該建立什麼樣的兩性交往模式的問題。
在傳統農業社會,婚姻關係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單身男女背後的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之間的關係,在歐洲封建社會王室聯姻都是兩個民族的關係。這時候的男女關係延續了原始社會中由生理因素造就的「依賴—保護」關係,女性和男性是一種依賴關係,無論生產上還是生活上。
然而現代商業文明所建立的是人格平等的等價交換關係。換言之,女性在現代社會分工中和男性一樣從事工作以獲得收入,這樣,女性經濟地位的獨立必然引起人格獨立的訴求。而這種訴求與傳統依附關係的對立才是大齡單身的原因。
而相互獨立與尊重是一個正常人的正常要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根本不是將就不將就的問題。可以將就的是容貌和財富,不可以將就的是兩性關係的獨立於尊重。
劇中一個女孩說,「要放棄找自己喜歡的,找個合適的也挺好」,然而,什麼是合適的?我認為,婚姻這東西,所謂合適的就是喜歡的,不喜歡的就是不合適。這是一個要與之共享一生生活方式的抉擇,自己不喜歡的能合適嗎?你是要爛桃一筐還是鮮桃一個?當然是鮮桃一個,爛桃一百個、一千個也不能吃啊!
但是女性在現代社會與家庭中承擔的責任並不被所有人所理解。因為社會的高速度發展對每個人都施加了高強度的工作內容,男性並沒有感到從女性的分擔中減少自己的壓力。更進一步,作為這些進步女性的目標對象的優質男性由於經濟地位的優勢反而可能更加期待女性的依附關係。馬克思在《44手稿》中寫道「一個國家對婦女的態度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受教養程度」。所以,男性延續過去的依賴期待和女性在現代的獨立訴求就會相互衝突,後果就是婚姻市場中的「供給—需求」錯位。這種錯位在現代商業文明發達的地方更明顯。這也是為什麼西方歐美國家女權主義更發達,在中國大都市大齡單身現象會更多。
回過頭來,什麼時候是合適的結婚年齡?我認為是當一個人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趨於穩定的時候,他就會在家庭關係中尋找確定的感情。在農業社會,一般情況下13、14歲身體就足以參與農業生產活動,自己一生的土地和活動範圍也是基本上確定的。這時候就可能成家結婚了。而現代,一個人要想受教育到足以參與社會生產的年齡都需要20年的時間。再加上工作上的變遷,這樣,結婚年齡必然推遲。甚至對於一些人生不斷上升的工作狂來說,一輩子都不適合結婚。所以現在受教育需求讓結婚年齡推遲,而現代婚姻需求錯位則讓很多人一輩子單身。
在現代商業文明發達的地方,和諧的家庭關係必然是不同於傳統男尊女卑的家庭關係。這也是為什麼上海男人給大眾一種怕老婆的印象,換言之,上海家庭關係才是正常的兩性關係,別的大多數地方的家庭關係是不正常的關係。
據調查,在上海家庭的家務工作時間上,依然是女性多於男性。
這些女性面臨的情況其實很類似於古代哲學家在擇偶上的困境。眾所周知西方先哲中有不少單身哲學家,比如柏拉圖、笛卡爾、伏爾泰、休謨、康德、盧梭、尼采,等等。這給人一種學哲學必然導致單身的誤解,與高學歷女性必然單身一樣。但其實,那一個個思想巨人們也渴望愛情,渴望真正的愛情。思想的偉大必然導致對人性的悲憫和對人格尊重。但是,那個時代女性的受教育是件及其稀有事情,更別提深刻的思想。所以哲學家們找不到可以共處的異性,寧可單身一輩子。這些哲學家們才是真正的「不將就」。而當20世紀以來,大眾教育的普及才使哲學家們有了可接受的擇偶對象,哲學家的單身現象明顯減少。
綜上所述,女性大齡單身的原因不在於主觀意願的「將就不將就」,而是一部分女性已經走在了時代前列而大多數人還沉醉於男權農業社會的兩性關係中。所以這個問題影片中的大媽的話反而說出了正確的答案:
(圖片均來自網路)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推薦閱讀:
※25歲vs35歲生孩子,差別居然這麼大!
※對待中國式催婚,你不妨自私點
TAG:大齡剩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