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為 Mate 7 的 「 中庸 」

中庸本是四書《禮記》里一篇講述人生事業、生活、健康、道德等以平和之態處事的倫理,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不走兩極,勾勢恰作。講究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這跟華為的年度旗艦機 Mate 7 有什麼聯繫呢?

當我第一次從社交媒體的宣傳圖片上得知到接觸它 6 英寸的巨屏真機使用後,我認為 Mate 7 從外觀工藝到參數配置,它絕不是像外界吹噓的那樣如何完爆 iPhone 6 。相反在我使用和研究它的內部拆解構造看來,Mate 7 的工業設計質量對於自身之前的其他機型是一個新嘗試的進取,而最新推出的榮耀6 Plus 令我看到了這個華為子品牌對外觀工藝的飛躍進步。從國產手機走 5 英寸以上的大屏中高端這個級別領域看,Mate 7 不輸任何廠商。但如果硬拿它和 iPhone 6 相比,參數配置上 iPhone 不佔任何優勢,但在關鍵的視覺和實踐部位工藝質量上 Mate 7 今天還無法與 iPhone 比肩。

智能手機的內部配置高低雖然影響著後期用戶的使用感受,但最不能被忽視的也是重中之重的是它的外觀設計,而外觀設計的高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取自材料選擇和加工工藝。自從 「 一體成型 」 (Unibody)的加工工藝被引進到手機的製造中後,今天它顯然已經成為了設計一款中高端智能手機的標準加工方法。每個廠商都在用這種複雜和精加工的方式作為宣傳各自旗艦機的噱頭,但從實際拆解內部結構看,製造和理念實踐的水準並沒有達到高度吻合。

Mate 7 的外觀工藝還沒達到一款高端手機製造的頂尖加工、它的內部結構參數配置在我看來甚至蓋過了它的工業外觀,兩者之間的外觀與硬體疊加即不是堪稱一流、也不屬於粗製濫造。這種設計的最後成果就好似:古典哲學裡的中庸之道,不歪不斜、剛好適中。這種中立的狀態,沒有走向兩個事物的對立兩極,對於一個要極力追求走極致產品的企業來講,並不是一件好事。當然,方向確定正確了,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無非就是在實踐中能夠完成多少既定的設計稿而已。

Mate 7 的工藝

同樣是採用一體成型的工藝,華為對於這個工藝的理解和執行,跟 Apple 的 iPhone 相去甚遠,Mate 7 的背面跟 iPhone 5 代以後使用了相同的三段式設計,在一塊金屬的上下端截取專為射頻、天線開鑿的兩個塑膠模塊填充以屏蔽金屬對信號的干擾。從 iPhone 5 的拆解里可以看出 Apple 是直接在一塊鋁合金屬里鏤空並在背面留出兩個天線鑿、這樣並形成最終我們看到的三段式設計,而 Mate 7 的做法就不是在一整塊鋁金屬里掏空並形成機身背面。

Mate 7 的機身背面採用的是一種拼接的方法,這種加工的方法成本要低於 Apple 採用的在一整塊金屬上直接加工成型手機的背面,所以仔細觀察 Mate 7 上下天線的那兩截塑料,它們的邊緣是直接與正面的主屏連接在一起的,然後跟中間的鋁板對接組合成一個金屬背面。如果你沒有接觸到 Mate 7 的真機,僅從官網的圖片看通過肉眼你很可能會誤認為 Mate 7 的背面是一個金屬整體,特別是高配置的金色版。

在所有市面的中高端機型中,很少有那家廠商跟 Apple 一樣會不惜代價的在工藝上投入精力,除了幾年前諾基亞 N9 是在一整塊聚碳酸酯的塑料材質上加工成型手機的整個主體面帶來的驚喜外,你就再也沒看到還有哪家廠商帶給你同樣的驚喜。因為這種工藝對模具的精度要求和量產的良品率要求與成本極高,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敢於承受。正因出於多方面的考慮,華為 Mate 7 沒有採用這種難度要求更高的工藝設計。

為了使機身背面看上去是一個整體,Mate 7 在這兩截塑膠面上採用了一種不導電的塑料表面金屬鍍膜方法-不導電真空鍍膜(NCVM)。這種鍍膜技術的優點就是能在塑料製品表面生成金屬裝飾鍍層,即不導電又具有鏡面反射的金屬特徵,看起來跟真實的金屬則色相差無幾,所以對於普通大眾很難辨清它們的區別。

在我看來,這種將塑料鍍膜成類似金屬材質的工藝雖然起到很好的偽裝效果,但它不是一個對深入研究如何尋找材質工藝的探索精神,反而在 iPhone 5 背面那個在天線塑料表面上覆蓋的一層玻璃纖維,使它與鋁金屬形成一個更光滑的表面。

正因為背面是拼接卡扣在一起,所以這就給 Mate 7 造成了塑料與金屬邊對邊的對接不吻合缺陷,我不知道其他用戶的 Mate 7 有沒有發現這兩個不同材質對接邊緣倒角沒有形成一條直線而產生零點幾毫米的倒角位置錯落。

另一個涉及到設計手機的比例是否勻稱且美觀的部位,就是在四條邊的圓角曲率連續設計上,曲率連續的工藝方法分別用 G0 到 G4 等五個不同級別的難易程度來判斷曲面、曲線的曲面平滑質量。設計手機的四個圓角與邊相連的平滑看起來越自然順暢,就說明曲率的連續工藝越高,這就使得圓角的平滑過渡與手機的整體尺寸比例顯得越勻稱,如:HTC 的 Desire 820 同樣是 5 英寸的大屏,它設計的四個圓角邊與邊的連接平滑就顯得很自然。

當圓角平滑得約高、相應它的半徑值就會隨之越大,這就會影響到主屏的高與手機上下兩端邊框的距離不能拉得太緊湊,屏佔比就不能設計得太大,而對於 Mate 7 佔據 83 % 面積的高屏比來說,這就不能將四周的圓角曲率設計成曲率線的曲率連續,從而使得手機整體的比例不怎麼勻稱。也就是用增加可視區的高屏比面積來犧牲外觀的整體比例設計,嚴格講不能因採用這種設計思路就偏低另一種設計,這就取決於每個廠家對設計產品的理念與定位來做取捨。

所以 Mate 7 跟 iPhone 6 Plus 在同樣的尺寸下,Mate 7 做成 6 英寸的原因除了沒有物理 Home 鍵減少本身佔據的直徑面積外,四個圓角沒有設計成足夠平滑的曲率連續,圓角的 R 值並可以控制在很小範圍內以及用主屏邊緣的黑色邊取代邊框的包邊(窄邊框),這樣並給增大主屏騰出了空間,而 iPhone 6 Plus 則相反,它沒有將主屏做成高佔比的原因就是因為圓角設計成足夠平滑與邊的連續相切,圓角 R 值比 Mate 7 大。Apple 沒有追求大屏的概念來犧牲 iPhone 的外觀,所以 iPhone 的身材比例看上去沒有變形。

指紋放在哪兒才舒服

由於 Mate 7 使用了4100 mAh 電池、各個元器件的印製板與射頻天線排列集中布置在手機壁板的上中下三個區域以及它主屏的高屏佔比,所以它的按壓式指紋識別按鍵很難選擇在正面主屏位置,從 Mate 7 內部結構組成看,瑞士提供指紋識別技術的這家廠商 Fingerprint Card,它比 iPhone 的指紋識別規格還要大出幾毫米,如果在不縮減原屏佔比的情況下,把它從背面的上端移到主屏正面的下端,Fingerprint Cards 就必須控制指紋識別的面積大小,並能夠塞進底端的天線位置里,我想這是 Mate 新系列後面結構工程設計的難題。

所以華為只能在 Mate 7 的背面鋁板上為指紋識別開一道口,而這就會引來手指按壓的操作體驗和手機外觀的視覺設計問題。

在電子消費產品領域,能夠以設計唯美著稱並能流傳於世的產品,企業的決策者就必須是一個懂設計並能夠按設計稿執行並且關注在製造端的每一個零件加工階段是否與圖紙一致,而我認為目前華為 Mate 系列是還沒有做到這個階段的。所以 Mate 7 為了有指紋識別把它放在手機背面,基本就放棄了美學設計也就不足為怪。手機背面除了用料考究外,就是避免在上面增加各種功能按鍵孔帶來的不完整,這是一個外觀的視覺性問題。

隨之而來的就是使用體驗,由於指紋解鎖放在了背面 Mate 7 在單手操作解鎖下就只有食指能觸到,一個單手拿起手機只能用食指解鎖的指紋識別,它的便利性比起用拇指在主屏正面解鎖,那個使用體驗更好一目了然。

平衡,這是我認為 Mate 7 的工業設計還沒有達到駕輕就熟自成一體、它只是均衡了各個還不完全成型的技術與工藝特點,所形成的一種市場驅動。不過最令我看到希望和驚喜的是,那邊的榮耀最新系列卻是一個非常好的進步開端。
推薦閱讀:

世界500強VS中國500強 它們都來武漢落戶了
三星Note 8又來了,中國用戶憑什麼買單?
蘋果的教訓,華為的啟示,魅族楊柘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一家以價值觀取勝的公司是如何吸引到眾多優秀人才的?

TAG:華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