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中的蓓奇黛爾測驗和性別展示

今天看到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瑞典電影新分類A:性別平等嗎?(建議全文觀看)

據英美媒體報道,瑞典電影工業開始介紹一種新的電影分類的方式:除了通常的分類諸如少兒不宜、暴力、色情等之外,另外一個分類也將成為電影發行的標誌:電影是否有性別歧視。

「沒有性別歧視」,被稱之為「蓓奇黛爾測驗」,測驗的標準是電影里至少有兩位女性面對面地談話,她們談論的問題不是男人,而是其他問題。這個新分類的標誌是A,採用的是美國漫畫家阿麗森?蓓奇黛爾(Alison Bechdel) 1985年在她的漫畫里提出的標準。A標誌著「通過」(approved)和阿麗森的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圖中的女性形象看起來並不漂亮,也算一種有意的女性主義宣誓)

按照此標準,能通過的電影並不如想像中多。查詢網站 Bechdel Test Movie List 得知,今年的院線大熱門片《環太平洋》《地心引力》不符合,《雷神2》《速度與激情6》存疑,動畫片《瘋狂原始人》《怪獸大學》不符合,而經典的《指環王》《哈利波特》系列也幾乎全滅。

電影世界中的性別,還真不平等啊。

(《電影之前的電影》)

早在電影電影誕生之前,各國已經發明了很多可以轉動、拼接的裝置展現似動現象,除了小孩子愛的玩具,相當大一部分是裸女色情圖,轉動就能看到如下圖一般的美女脫衣等等內容。

及至電影發明後,走的也不是什麼高大上路線,最初的女演員,一大任務就是在影片里展現性魅力,幾十年來好萊塢最出名的女星基本以性感著稱,沒有外在意義上的男人婆,舉手投足之間,風情萬種。須知女星扮丑,如果沒有對獎項的渴望作支撐,也很難豁得出來,演電影的,失了觀眾緣可要糟糕。

(1920年的Mary Pickford,最早的好萊塢女星之一)

回憶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她們給我留下印象更多的是劇照,是各類具象的美感,但少有睿智的台詞。偉大的台詞和對話往往發生在兩個男人之間或者一男一女之間,留給女性自己以及女性之間的,又有幾個?好容易展開一場對話,還真的往往跟男人相關,我能想像話癆片里出現倆男的從政治扯到風俗,卻不大記得起來倆女的也這麼干,如果這麼幹了,八成這電影可以貼「女權主義」或「女性主義」標籤。

(《末路狂花》)

電影是生活的抽象和延伸,奧巴馬當選上任後迪斯尼推出了黑人公主,《2012》里假定總統是個黑人,甚至李陽的《李獻計歷險記》都拿他開涮。講究政治正確的美國現在但凡拍片就要插一兩個黑人角色,但是在性別平等方面,卻做的不如北歐,《龍紋身的女孩》原版里非常酷,芬奇版安排的卻是女孩黯然而走——再帥氣的女孩也過不了情這一關,好萊塢是這麼認為的,或者說它一直這麼告訴觀眾。對照聯合國每年頒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看看瑞典的排名和美國的排名,好像也就理解了怎麼回事。

至於國產電影,因為歷史原因,斷裂比較嚴重,天朝有一度拍片女性看起來和男人確實區別不大,而且也是作品中當仁不讓的主角,後來人為干預減少後就展現了真實的生活:還不如美帝呢,我們哪有啥姐妹淘電影啊,女人扎堆,那都是為了搶男人。

最後吐個槽,《富春山居圖》一部片就極大拉低了我國電影性別平等指數和智商值,鄙視死它。

(好期待這個分級標準在其他國家也能實行)


推薦閱讀:

《霸王別姬》電影中,陳凱歌為什麼把結局改成程蝶衣自殺?
《緝槍》中熱依扎表現如何?
《澳門風雲2》基本信息有哪些?
《白夜追兇》26、27集的劇情是什麼?
有些人是生命中匆匆過客,而有些人卻永世不能忘懷!《stand by me》

TAG:女性 | 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