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中王安石的評價為什麼這麼低?

論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如何?」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因為他的敵人最終勝利了


先瀉藥。

《宋史》對王安石的評價低嗎???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志向遠大。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於中朝,以韓、呂二族為巨室,欲藉以取重。乃深與韓絳、絳弟維及呂公著交,三人更稱揚之,名始盛。神宗在藩邸,維為記室,每講說見稱,維曰:「此非維之說,維之友王安石之說也。」

議論雄辯。

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

道德文章。

《宋史》對於 王安石 的評價,我認為,還是比較公允的吧。

至於熙寧二年以後 位任參政 的 詆毀 ,我個人認為,是政敵乾的。

也就是說,《神宗實錄》經過了三次修改,最晚的一次在高宗時候,范祖禹的長子范沖重修,對王安石,極盡污衊之能事。

而眾所周知,《宋史》的史料來源是什麼?

歷朝《實錄》。

元人修《史》,於是乎,王安石就成了有宋一代的大罪人了。

高宗,自紹聖後,舉人不習詞賦者近四十年。在後省,嘗為上言:『經義當用古注,不專取王氏說。』上以為然。

高宗,用司勛員外郎趙鼎言,罷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庭,以司馬光配。

丙申,毀王安石舒王告。

徽宗時候,癸酉,以王安石配饗孔子廟。

癸酉,追封王安石為舒王,子雱為臨川伯,配饗文宣王廟。

欽宗,乙酉,詔取士毋拘程頤、王安石一家之說。

己未,復以詩賦取士,禁用《庄》、《老》及王安石《字說》。

理宗,尋以王安石謂「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為萬世罪人,豈宜從祀孔子廟庭,黜之。

(懶得用 引用塊 了、、)

看吧,打擊王安石的是什麼手段呢?

學術。

王安石你不是道德文章厲害么,那就從學術上打倒你好嗎。

摒棄你的思想,摧毀你的形象,把你釘在《宋史》的壞人榜上。

要罪,就罪那些舊黨吧!!罪范祖禹、范沖吧!!

摒棄舊黨!!!力挺舒王!!!


因為改革的理想非常崇高,希望窮人不那麼苦,但是實際行動中,卻出現太多問題。靠王安石一人的智慧是解決不了的。就算放到明清和現在也是一個死結。武則天,王安石,張居正,雍正都用鐵腕手段打壓權貴勢力,讓底層獲得實惠,但最終不能避開歷史周期律。

絕對的平均是違反人性的,按照自然去發展,聰明人會越來越有錢有勢,最終導致帝國崩潰。

美國解決的辦法是保持巨大移民數量,強力捍衛價值觀,不和稀泥,如果縱容邪惡,會產生蝴蝶效應。寧可話費幾千億美金打仗,也不可能在價值觀上屈服,就這個道理。

而中國歷史則恰恰相反,放任底層破產無法力挽狂瀾,導致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最後結果都是以激烈的戰爭。

中國歷史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圓圈,周而復始循環的死結。

武則天,王安石,張居正,雍正都試圖將政策往左傾斜,他們是中興的,但對大局來說只起到延緩作用而已。


其實還是比較公允的。

論中對王安石的評價,主要沿襲朱熹的看法。朱熹對王安石的看法,是複雜而有多面的,決非時人一般的否定,而是肯定人品基礎上的批判感慨。(感興趣的可以參看余英時的《朱熹的歷史世界》)。

首先,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才能人品,「文章節行高一世」,就是文章和節操為世間翹楚。

王安石是文章大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宋史列傳中記載他的文風,

「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

王安石的文章文辭淵博,觀點精妙,好出奇制勝。很多觀點看起來不經意,但最後讓人折服認可,邏輯和說服力非常強。王安石非常善於辯論,這也帶來一個問題,他對自己的主張有迷之自信。

和當時趨利的風氣相比,王安石的節操也為人推崇。王安石屢次辭官,特別是辭優渥清閑的京官(館職、諫官)。他寧可去做繁重的地方官,去熟悉財政、司法和地方事務。這點尤為難得,也贏得當時官場的美譽。

「館閣之命屢下,安石屢辭,士大夫謂其無意於世,恨不識其面,朝廷每欲俾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在朱熹眼裡,這樣的王安石,志向是很遠大的,」尤以道德經濟為已任「。他的關注點,在於國家財政和社會風俗,他要做一個徹底的大變革。

宋史列傳的說法,

「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列傳還節錄了他寫給宋仁宗的萬言書,指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他的方案是,在法先王之意的名義下」改易更革「,」監苟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於當世之變。「

這麼一個大的變革,其魄力和風險都是很大的。這一點看,王安石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個信任自己的皇帝,也曾經被當時士大夫所企羨期待,希望他能夠實現「致君堯舜上」的仁政理想。,宋代士大夫「君臣共治復三代之政」的變革運動,在宋神宗時期到了最高峰。宋神宗召見王安石時,王也是以「當法堯、舜」作為執政目標的。

所以朱熹稱,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

結果呢,

「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

就是說,王安石改革的目標是富國強兵,增強政府的財政與軍事實力。他效仿的對象是商鞅、桑弘羊。這些人在傳統觀點中,就是協助皇權與民爭利的幫凶。說不好聽點,都是斂財黷武的國家主義。這是一般士大夫不能接受的。他改革的方針目標,也和當時的輿論期待衝突。這種不一致,造成輿論的非議。

而且王安石變法的缺陷,也被官僚體系放大了。王安石試圖增加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力,同時也考慮到百姓的負擔適當補償。他的很多改革措施(青苗法、保馬法),是借給百姓生產要素的同時,獲得合理的收入水平。但是官僚體系的強制力,讓他們做到完成指標的同時,對百姓的負擔不管不問,就是增收不減負。

「自是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又令民封狀增價以買坊場,又增茶監之額,又設措置河北糴便司,廣積糧谷於臨流州縣,以備饋運。由是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

關於青苗法,司馬光有個觀點發人深醒。他說,官府向百姓借錢糧,本是為了扶植農業生產。當時處於政績的考慮,官府肯定傾向於多貸多還。很多本無借貸意願的人,不得不被強制貸款,最終面臨還不上的境地。窮人如果還不上貸款,會逃荒跑路一走了之。面對這種局面,官府也不傻。他們會發展貸款捆綁,就是說,大戶與窮戶捆綁,如果窮戶還不上,大戶必須承擔連帶責任。這樣,窮人逃荒,富人變貧,整個基層經濟會崩塌。對於司馬光這一判斷,我是願意贊同的。因為信貸互保的問題,現在也屢見不鮮。

這樣,無論是理念上還是實踐上,王安石都站在士大夫的對立面。他的支持面也急劇減少,為了繼續維持改革進展,王安石任用了很多新人。這些年輕人人被日後看成躁進險峻的小人,縱容變法惡果的酷吏。而一些溫和持重的老人,正因為反對變法而被排斥。王安石好辯執拗的性格,也讓他在被反對的情況下倔強不回頭。

更糟糕的一點,王安石變法造成士大夫集團的分裂對立,以及皇權的強化與專制。從此,如果皇帝不樂於被士大夫政治擺布,力圖強化自己的權利和獨斷,就會舉起王安石變法的大旗。士大夫之間的黨爭,也在皇帝默許下愈演愈烈。蔡京就是在宋徽宗的支持下,打著擁護王安石變法的口號,開始排斥異己、獨斷專權。這愈演愈烈的黨爭專權,導致北宋的滅亡。

「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凶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於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一個文章和節操都為世間楷模的人,都這樣淪為北宋黨爭和權斗的淵源。不管現代人怎麼稱讚他理論的前瞻性,歷史學家永遠是以後果說話的。王安石變法,並未拯救積貧積弱的北宋,反而強化了皇權對地方的剝削,加劇了士大夫集團的分裂和黨爭。這一點看,王安石變法的結果是失敗的。

宋史評論借一件軼事感慨:

昔神宗欲命相,問韓琦曰:「安石如何?」對曰:「安石為翰林學士則有餘,處輔弼之地則不可。」神宗不聽,遂相安石。嗚呼,此雖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個不合適的人,推上不合適的位置,是國家的不幸,也是個人不幸。這是史家在洞察歷史結局後的悲嘆。


不提王安石本人怎麼樣了,就說《宋史》這個觀點的形成吧。

幾乎所有人對王安石的品德的評價都是正面的,但對於熙寧變法這事兒,恐怕一直到近代主流思想都是否定的。

脫脫這個人從小就接受儒學的教育,漢化程度很高,思想是比較貼合當時儒家的官方主流思想的,而此時,儒家對於王安石的看法當然是——反對。

再說韓琦的觀點,韓琦參與了慶曆新政,他當然支持改革,同時他也很清楚大宋朝到底哪裡需要改變。但是王安石心太急,一下子就觸碰了官僚地主集團(包括韓琦自己)的利益。試想一下,李博士恐怕也不能一下子整治莆田系,而王安石又怎能一口吃個胖子?


掌握話語權的讀聖賢書的文人士大夫階層,既得利益者不允許改革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著名的歷史人物也一樣,在擁有優秀品質的同時,也會有自身的缺陷。人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會出於某種原因忽略掉他的優點而誇大缺陷,或忽略掉他的缺點而誇大其優點。王安石就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優點和缺陷都很突出。客觀的說,王安石的變法是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不僅僅在於保守派的反對,更在於改革本身的問題,改革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帶來更多的問題。從士大夫階層到普通百姓 都沒有享受到改革帶來的益處,反受其害。因此,很少有人從心裡擁護改革,擁護王安石。這個時候,由於人們看待王安石的立場,角度的不同,更容易看到他的缺陷,而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他的優點,自然就評價不好了。


歷史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王安石 | 歷史人物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