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說魯迅他們「診對了病,開錯藥方」?

這個問題來自楊早、綠茶和邱小石主持的閱讀鄰居的交流記錄:

Sina Visitor System

摘錄:

@楊早:所以我在前言裡面說,那個時候日本確實蒸蒸日上,所有東西都很新,而它近代化不徹底的弊病沒有暴露,它往軍國主義狂奔的這個東西還沒有暴露出來,所以那時候日本幾乎沒有什麼不好的,倒不是說在日中國人心裡沒有罵日本。你可以同時想想,1905年魯迅所寫的幻燈片事件發生,他在仙台受到那麼大刺激。那一年是清國留學生政策事件,陳天華蹈海,在表面的繁榮下面隱藏著很多的中日之間的這種細微的矛盾,中國人的民族主義轉向,都已經若隱若現。包括魯迅他們的選擇,魯迅是學醫的,郭沫若是學醫的,郁達夫是學經濟的,這幫人都是去日本學實學的,但後來都不幹實學,都想來拯救中國人的精神。問題是拯救精神真的能夠拯救一個國度嗎?

@啤酒黃永:中國人還是習慣治心,他老覺得不治心就幹不了別的。

@楊早:比如魯迅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當間諜被殺,然後有很多中國人在圍觀,他怎麼從這幅畫面跳到國民性去了?為什麼他中間沒有經過制度文明的考慮?我們現在解釋中國人當俄國間諜這事很容易,因為日本和俄國打仗,作為沒有政府庇佑的當地人,誰出錢多我幫誰,這不是很正常嗎?這本來是一個制度可以解釋的問題,但是他們飛快地從這個東西談到了國民性。包括傳教士對國民性的強調,對他們的影響,我老覺得五四那一代人抓問題,會診診的很准,但是開藥方每次都出問題,他們又很喜歡開藥方。近代史上留日學生中激進黨特別多,留英美的會好很多。所以日本到底給了中國留學生什麼刺激,我認為這個問題也沒有理清楚。一方面我們可以強調日本的文化反哺,但另外一方面它給中國人的刺激是什麼樣也值得考慮。到了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時候,徐志摩寫的文章,高興得不行,他們被震得那個鬼樣子,我們幸災樂禍到極點的那種感覺。如果一個民族的精英出現了這種狀況就很悲哀。

======================

我讀了幾遍,覺得很有意思,發在這裡,希望聽到更多的聲音——


我覺得所有的古代文人都是這樣的,大概這就是一種情懷,一種要粉身碎骨喚醒眾人,一種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但他們不都是悲觀主義者不是嗎?明知道自己要把小眾的事推向大眾,他們是不是在寫這些文章時,在嘆息,在唏噓,在啜泣呢?他們的筆在深深的同情中和他們的靈魂融合到了一起。筆嘔著他們的心血!

雖千萬人!吾亦往矣!


「診對了病」這暫且不論,魯迅他有開過「藥方」么?


問問小學老師,怒叱學生的用處有多大。


我覺得這個角度還是有些不太對的。我只順著他們的話再問一句,日本是實業了,然後呢,他們後來乾的叫人事么?


這並不是什麼開創性的觀點,關於魯迅的評論一直以來都有這種看法,即認為魯迅是一個「批判者」,而不是「建設者」。但這一看法並不是「批評」,因為在那個年代,我們是非常需要魯迅這樣的「批判者」的。

當時的中國,既處於傳統天下觀念下的古典中國向現代多民族國家中國的轉變中,同時也處於整個世界由溫情脈脈的自由資本主義世界向帝國主義世界的轉變中。在這樣一個「三千年之未有」的大變局中,我不再贅述中國的遭遇,總之就是,巴黎和會的結果使中國人徹底拋棄了對「西方人」的幻想,隨之而來的五四運動以及文化上對應的新文化運動確立了此後三十年的基調:「救亡圖存」。

而「救亡圖存」這個詞,來源於清·王無生《論小說與改良社會之關係》:「夫救亡圖存,非僅恃一二才士所能為也;必使愛國思想,普及於最大多數之國民而後可。」也就是說,當時知識分子的任務,是要將「國民性」進行改造,或者說,在思想上,是用民族主義建立新的共同體意識,激發中國人的愛國熱情,這就是「批判者」所做之事。而在政治經濟上,則是實際統一全國,通過工業化來完成國家的近代化道路,這是「建設者」應做之事。

楊早認為魯迅「開錯了藥方」,其實我認為無關緊要,他是一個合格的「批判者」,這就夠了。只要診出了病,治病自然有各路「建設者」用自己的「藥方」進行實踐,最後是歷史證明,TG的藥方最有效。


參考李大釗和胡適的爭論。胡適主張少談點主義,多談點實事。而李大釗和魯迅都是先談主義後談實事。胡適代表了改良主義實用主義,而魯李代表了革命主義理想主義。最後改良主義贏了,七十年後大陸也走在胡適的道路上。

所以現在還批胡適絕對是錯誤的,胡適的思想是深刻的,水平和主張高於魯迅一個層面。

魯迅說不好聽點一個偏執狂,只知道罵人,一點解決辦的也沒有,放到現在就是一個網路噴子。

您回想下魯迅的書,再看看這個評論對不對


本來這個問題我是沒資格說什麼的,可是看著題主的摘錄我不自覺的感到刺耳和隨性,雖說現在的主流意識比較西化, (這個最近馮驥才說過) 各種思潮意識,浮躁的文人心態和現代意識,但質疑也應該有點專業水準好吧 ,而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考慮到討論魯迅先生的嚴肅性和時代性,先不說題主的論調是否成立,說說摘錄吧

1.首先記住這麼幾個時間點:甲午戰爭1894年 赴日本留學1902年 日俄戰爭1905年 明治維新後期1889年也就是改革思潮熱起,原始積累一直演化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這難道不是軍國主義擴張的端倪嗎???而且在著之前的歷史裡我們可以窺探到日本確實有這種野心,只是還沒有那個資本罷了,摘錄里說「它往軍國主義狂奔的這個東西還沒有暴露出來,所以那時候日本幾乎沒有什麼不好的,」我不知道你說的這個時間段是魯迅留學前還是後,如果是前的話1894年發生的甲午戰爭不算什麼事?當然到1905年日俄戰爭時,這種擴張的野心更加明顯,因為日本這種彈丸之地沒有什麼資源,只有通過這種擴張來完成他的原始積累,你說這時候留學日本的魯迅能對日本沒意見嘛?可是魯迅還是偏偏留學日本了,為什麼因為人家有先進的東西,而且在日本生活的所見所聞也讓魯迅認識到了這種差距,這種先進落後的對比以及在異鄉的思愁交織在一起,使魯迅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只有喚起人民的意識新思潮民族才有希望才有下一步的路,摘錄里說「比如魯迅看到中國人給俄國人當間諜被殺,然後有很多中國人在圍觀,他怎麼從這幅畫面跳到國民性去了?」可能當時魯迅從日俄戰爭想到了中日的甲午戰爭,民族情結油然而生,然後還有給俄國當間諜的中國人被日本人殺害了,圍觀的卻是一群中國人,奴隸性不躍然而升嗎???都是這種奴隸意識還談什麼救中國???還拿什麼救中國??? 摘錄里說「我們現在解釋中國人當俄國間諜這事很容易,因為日本和俄國打仗,作為沒有政府庇佑的當地人,誰出錢多我幫誰,這不是很正常嗎?這本來是一個制度可以解釋的問題,但是他們飛快地從這個東西談到了國民性」這是一個制度就可以解決的了嗎,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哪一個是萬能的,不講人文???和魯迅同留日的郁達夫的作品 重點一直都是在自我救贖的路上然後升華,常常能夠看到那個自責,苦悶,憂愁的傷懷情調,為國家的落後等等而愁苦不堪,可是魯迅的作品沒有過多的表現這些東西,(「至於自己,卻也並不願將自以為苦的寂寞,再來傳染給也如我那年青時候似的正做著好夢的青年"《吶喊,自序》)魯迅的文學功底就不用說了,我說說他將的故事,能夠把清朝的一些事講到現代還那麼發人深省,我不知道現代的作家怎麼看,我覺得他應該有敏銳的洞察力 開闊的視野吧,甚至我覺得他的作品沒有講述什麼憂國憂民,而是立足於語言與文學的重構當中,其次才是講人的事情。再一個作品中肯定會自覺不自覺沾染作者的某種態度甚至想法,而我們不應該吧這部分拆解成救人良方。還有就是對細節的把控和處理,這幾乎從他的每一篇雜文里都能夠看到,看似隨手拈來的題目,卻也是有含義和深度的 「吶喊」。不要以為誰都能當代「魯迅」

先說這麼多吧,一吐為快,(魯迅先生不應該作為我們當代的碉頭堡,每個人都想過來衝鋒一下嘩眾取寵,而應該是我們心裡的精神堡壘,一直不跨不忘)


以現在的稱呼來說,魯迅也是個噴子,只不過他不是無腦噴,噴的到位而已。


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

一九五七年,太祖曾前往上海小住,依照慣例請幾位老鄉聊聊,據說有周谷成等人。羅稷南先生也是湖南老友,參加了座談。大家都知道此時正值「反右」,談話的內容必然涉及到對文化人士在運動中處境的估計。羅稷南老先生抽個空隙,向太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疑問: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可能會怎樣?

這是一個懸浮在半空中的大膽的假設題,具有潛在的威脅性。其他文化界朋友若有所感,絕不敢如此冒昧,羅先生卻直率地講了出來。不料太祖對此卻十分認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說:以我的估計,(魯迅)要麼是關在牢里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

一個近乎懸念的詢問,得到的竟是如此嚴峻的回答。羅稷南先生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做聲。他把這事埋在心裡,對誰也不透露。一直到羅老先生病重,覺得很有必要把幾十年前的這段秘密對話公開於世,不該帶進棺材,遂向一位信得過的學生全盤托出。

在今年(二○○一年)七月拜訪了王元化先生,王先生告訴我應當可以披露,此事的公開不致於對兩位偉人會產生什麼影響,況且王元化先生告訴我:他也聽說過這件事情。

本文來自: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論壇(經濟學論壇-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網站首頁) 詳細出處參考:毛澤東:魯迅活到現在要麼關在牢里要麼不做聲 [經濟學論壇

另外參考太祖的詩,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蔭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哪個蟲兒敢做聲?

你敢做聲?,我叫你做死!


總是覺得中國千年的傳統奠定了一種做事前要定心的基調,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他似乎的確沒有提出一些很實用的觀點,只是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是他的書畢竟還是較為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還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的。誠然魯迅先生也許會被划到噴子一類中去,但是我相信他的真知灼見對於社會發展也是不可或缺的。


老師不一定比出色,但他們為什麼可以當老師,因為學和教是兩種能力,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兩種能力,你不能指望發現問題的人能解決問題,就像你知道婆媳關係不好,但你幾乎不能解決


能診對病就不錯了,開藥可以另說


不否認魯迅在文學價值上面的創造,的確現在重新看吶喊和彷徨,也會很感嘆!這個時代就是一個給不同的人發展創造的時代,魯迅這幫傢伙沒能靠實業來救國,最後是毛澤東一類人玩政治上了大舞台,彼此有彼此的契機,沒有對與錯。


所以大家再知道為什麼魯迅要棄醫從文了吧。嘿嘿 內涵幽默的潛台詞能悟就自己悟吧 說出來沒意思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

來看題中的三個主題詞:精神啟蒙 實業興國 制度改革 我覺得每個方面都需要有人去做啊 在當時都急需人才去做啊 以當時的環境 三者必定是夾雜的 (舉例 陳嘉庚等在實業興國,抗戰大把支援了國共政府。蔡元培教育興國,不談政治。國共都試圖建立新制度。)

沒有人性的啟蒙,誰會想到去建立新制度呢?建立了新制度又如何保證它不變質呢?請看孫中山蔣介石的理想,廢在什麼地方?沒有好的制度,人性又如何發揚匡扶正義?請看文革。實業救國是經濟層面的,請看改革開放,實業興了,但人性和制度在哪裡呢?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2017年6月12日晚直播的由女子組合SNH48的成員莫寒主持的訪談節目《莫莫有聞》的第二期?
董莉:在朱氏婦科門下,享受人生最美好的歲月
Angelababy與帖木兒
這是,也不是真理部的勝利
是什麼樣的水平才能把這定製油畫弄成這樣?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