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劉強東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共產主義」?
信息智能化、無人駕駛、無人工廠、智能農業、無人零售、無人倉儲、智能配送......科技的進步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智能化的趨勢不可阻擋。這引發的問題是人所共見的,「工資收入—家庭收入—消費開支—企業營收—工資收入」的固有循環正在被顛覆。
智能軟體不吃不喝,只賺錢不花錢,智能機器同樣是不吃不喝,只賺錢不花錢。市場始終處於供求平衡之中,需求決定供給,科技公司無論智能化程度多高,沒有消費者的訂單,智能化的投入都將變成負資產。因此,站在科技前沿的科技公司高管紛紛提出:「折中方案」。
比如,馬斯克提出「國民基礎收入」。大致意思是,美國政府無條件每月給全民賬號每人打1000美元,讓大家消費,以消費促進人工智慧發展。反過來人工智慧發展又可以進一步強化國民基本收入。請注意,這就是精簡版的「共產主義」。很多科技公司的大佬紛紛贊成馬斯克的提議,其實原因很簡單。只有把錢發給每個消費者(窮人的消費決定富人的資產價格),市場才能重新循環起來,否則,90%的人失業或隱形失業,會導致購買力枯竭,購買力枯竭會導致所有企業的生產資料變成負資產(沒有人買,產能閑置,少量訂單不足以支付銀行貸款)。
劉強東提共產主義的邏輯和馬斯克的邏輯是相同的,包括馬雲提出的新計劃經濟,都是站在智能化的角度看到問題的嚴重性,並試探性提出解決方案。為什麼劉強東說完,馬上就收回去?實際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市場價值觀體系與解決方案存在劇烈衝突,在人們的觀念中,兩種價值觀體系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關係,因此,劉強東提共產主義馬上就會有人「反彈」,而馬斯克提「國民基礎收入」則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專家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同理,馬雲提新計劃經濟會被中國經濟學家猛批,而亞馬遜搞雲計算則受到市場的追捧。真實的客觀情況是:資本主義的組織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而資本主義的思維方式依然統治著市場。這點不是我說,請參見英國金融時報—FT中國,其中很多文章批評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
矛盾生於智能化,矛盾至於智能化
智能化的要求是:人們乾的越來越少,拿的越來多的。否則,智能機器沒有施展空間。
資本主義的組織方式:人們乾的多,而拿的少。通過多干少拿,積累資本,使資本過剩。但資本主義並未提供資本已經過剩後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組織方式適用於市場發展的起點階段,而不適用於市場發展的高級階段。同理,社會主義的組織方式也是要人們乾的多(艱苦奮鬥),拿的少(節約儲蓄),通過多干,少拿積累資本。當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沒有拿出資本過剩之後的解決方案。多干少拿的目的是產生智能化(乾的少,拿的多),而當智能化真的來了,人們反而會因歷史的慣性,而忘記了初始的目的。所以起點組織方式不適合達成目的後的社會環境,這必然會引起各種矛盾與衝突。
回歸初心,問問你自己,是不是要乾的更少,拿的更多?如果你是,並且你認為別人也是。實際問題的解決就會變得很簡單。價值創造者:大家、機器和大家選擇的軟體。矛盾之源在於大家選擇的軟體獲得的利潤不能迴流到大家手中,那麼,大家換一套自己控股的軟體,問題就全部解決了,開支雲端去,分紅雲端來,把大家控制軟體產生的價值直接分掉。伴生邏輯:新金融平台(APP)是大家的,大家以土地、生產資料、固定資產為抵押,叫做發行儲值(存款),存款落地投資生利潤。大家發行出來的儲值,等於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種果樹,產多少果子都是凈收益。
對比:舊金融平台是別人的(銀行的),大家以XXXXX抵押,得到儲值叫貸款,貸款落地生利息(成本),給別人利息是成本與風險之源(租地種樹,產多少果子,都可能交不起地租)。所以,智能化的危機是銀行人工記賬方式(資本主義的)的危機,而不是大家的危機,前提是大家希望並建設自己的記賬網路,實現新零售、新金融、新股市的三網合一。
在新組織方式中,中國因是世界工廠而變為世界上最富裕的經濟體。在三網合一的記賬系統內:產能抵押——發行提貨權[存款]——提貨權領投創新項目【新增固定資產和智能機器】——RMB跟投創新項目——繼續抵押發行提貨權——2倍提貨權直接在雲端派發給股東——繼續投資智能項目——以智能項目為抵押——繼續發行2倍提貨權分紅派息。
新金融的核心:債權人和債務軟體(智能機器)的關係,是一種新的人機關係。
傳統金融的核心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係,是一種人人關係,抱著人人關係看智能化,劉強東們都不敢說真話。因為企業家怕他說的真話讓你不高興,影響公司業績。當企業家拿著真實的前沿大數據不敢說真話,系統性風險自然悄然逼近每個人。
推薦閱讀:
※從劉強東身上我們能學到什麼?
※劉強東奶茶秀恩愛!奶茶的一個動作,透露出她是如何看老公強東的
※周鴻禕、劉強東真臉盲嗎?臉盲是一種什麼病?
※東哥和奶茶妹妹能走多遠?
※羊毛黨林立、騙子橫行,外包公司怎麼到了互聯網面前就變味了?
TAG:劉強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