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關於信仰和死亡

新年第一天說這個話題有點不合時宜,特別是中國人忌諱說到死。特別是新年的時候如果說到了死這個字的話,外婆和我媽總是都會讓我趕緊的呸呸呸—意思就是剛剛說的話說錯了,趕緊的收回剛才說的話。

奶奶是基督徒,信奉基督教。其實奶奶之前是沒有信仰的,有次生了一場大病看好後。她的老姐妹和她說現在很多人信基督,就是每天禱告就能治病,不用花錢特別好。奶奶就和她的老姐妹一起開始信基督了。

信教後她開始叫教友兄弟和姊妹,每周三和周日的禮拜。周三的是小型的,周日是大型的。大小型之分就是人數的多少的區別。我記得那時候奶奶住在老家,每次到禮拜日的時候就起特別早去做禮拜,而且不能吃早飯,做完禮拜之後才吃。那時候根本沒有教堂,就是哪個教友提供的房子,大家聚在一起聽識字的兄弟或者姊妹講聖經,然後再教他們唱歌。最主要的傳播方式就是唱歌和叫他們禱告。

那時候很多人信教的都是老年人,青年人很少,會識字的人也很少。但是奶奶會拜託識字的兄弟或者姊妹幫她抄禱告詞和聖歌歌詞。那時候的奶奶認識了很多朋友,每天睡前都會禱告。我有時候回老家的話和奶奶睡會聽她的禱告。

每天睡覺之前跪在床頭,每天起床後跪在床頭禱告。我根本聽不清楚奶奶禱告的內容,更多的我覺得這是她的一種精神寄託,但是每次我和奶奶睡得時候都覺得特別容易睡著。

其實信教之後,很多次生病也是找有醫生看好的。每次這時候爸媽都是故意和奶奶說,不是信教的話可以治百病的嗎?怎麼還是看醫生才好。

奶奶總是擺著手說,不要亂說,要不是耶穌保佑,也許情況更糟糕。

很多次奶奶生前都說,我死後不要給我燒紙,那樣我是上不了天堂的。

但是最後奶奶去世後,爸媽還是按照我們那邊的風俗習慣請道士唱了一天,燒了很多紙錢,火化後和爺爺埋在一起。

至少那時候的奶奶是不怕死亡的,她覺得死是另外一種歸宿,因為她有信仰。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有生肯定會有死,這是循環往互的。

我大學之前基本沒考慮過死亡的問題,甚至想都沒有去想,覺得那是太遙遠的事情。直到我看到一篇文章關於人類死亡前的體驗,到時間了,萬事萬物都有它們自然的歸宿。

十二月初的時候去做了體檢本月底拿報告。檢查完了我和胖子說,要是我得了癌症怎麼辦?胖子毫不猶豫的說,趕緊的把房子賣掉後然後帶你去想去的地方完成生前的願望。

我說那你和寶寶沒地方住怎麼辦?

胖子說,哪有什麼關係呢?以後可以再掙啊。但是如果你真的得了癌症話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胖子又接的說,反正如果我得了癌症我是不去治療的,受不了在醫院做各種治療。

我無語中……

胖子說的是尊嚴死。尊嚴死--—是一種自然死,就是不再做延命醫療措施。可以尊重植物人患者的意願或觀念停止延命治療,任由患者死亡。

胖子更想表達的是,他不想是那樣一種狀態:當我們因為疾病、年老而瀕臨生命終點的時候,不想在醫院渾身插滿管子來維持生命;不想忍受心臟按摩、氣管插管、心臟電擊以及心內注射等驚心動魄的急救措施;不想一個走到生命盡頭的人,不能安詳離去, 只是依賴生命支持系持維持毫無質量的植物狀態……

尊嚴死的立法全世界僅有美國, 美國自從發生KarenQuinlan事件而引起全美重視尊嚴死之問題後,1976年加州自然死法(NaturalDeath Act)制訂,成為世界最早有關「尊嚴死」的法律。目前,美國大部分的州皆已制訂自然死法或相當於此法之尊嚴死法。

我們很多時候恐懼死亡是因為我們對死亡的無知。恐懼源於無知。

佛教說眾生於六道迷界中之輪迴流轉。

有生有死,生生死死,循環往複。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後,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其中他提到死前一秒14種感受.也許沒你想的那麼恐怖和糟糕。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麼可怕。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於你是否腰纏萬貫,身份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於在你一生里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

有信仰的人從不懼怕死亡,死亡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回家,意味著另一種重生。

對死亡了解的人也不會害怕,他們明白死亡和出生一樣,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有生即有死。

我沒有信奉任何宗教,也談不上懼怕或者恐懼死亡的到來。我對死亡的態度和對出生的態度一樣,充滿敬仰和期待,那是生命的另外一個過程,我們都會經歷的。



為死亡做準備

(一)

生和死,是一對矛盾的兩個部分,相互依存。沒有出生就沒有死亡,而出生也就必然要面對死亡。

然而,對於嬰兒的出生,我們都會提前做很多的準備;而面對人類的死亡,卻很少有人會為此做準備。尤其是,在中國這個文化里,討論死亡都是很避諱的事情。

其實,死亡是真的需要準備的,而且是需要很好的準備的。

心理治療小說《愛情劊子手》裡面的故事四《生死愛恨一念間》里的潘妮,女兒患一種罕見的血癌,經歷四年痛苦的化療後最終去世。

潘妮後悔在四年的時間裡,卻從來沒有提前與女兒討論過死亡,從而導致女兒孤孤零零的去死,她因此懲罰折磨了自己整整四年。

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很多人會有愧疚心理,長期生活在這種愧疚心理中,不論是對個人,還是對周圍的人,都會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

為死亡做準備可以幫助減輕或減少親人的這種愧疚心理。

(二)

關於死亡的準備,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為可預期的死亡做準備

這其實是我們醫療上對於終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的一部分。這個目前國外和台灣地區做的比較好,但在國內才剛剛有些先驅者在開始推動這樣的事情。

對於一些疾病的終末期病人,比如癌症的終末期,死亡時間大致是可以預見的,目前有一些可供遵循的原則,可以作為為死亡做準備的指導。

1、完成遺願清單。

我們這一生經常因為現實的羈絆,有很多自己心心念念想做的事情,最終卻沒有做,當人生的終點迫近的時候,會生出很多遺憾。完成遺願清單,就是幫助你彌補這些遺憾,完成自己的夢想。

電影《遺願清單》里,描述了兩個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列下一長串遺願清單,並幫助對方逐一實現的過程。兩個人最終戀戀不捨,但也心滿意足的離開了愛他們也被他們熱愛的家人。

2、做好「四道」人生」

「四道」人生,是個簡稱,「四道」,指得是道愛、道謝、道歉、道別。這個需要家屬和病人共同完成。

道愛: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但中國人歷來含蓄,對愛難以啟齒,尤其是對父母的愛,更羞於直接表達,但實際上老人更需要兒女的愛。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是對對方最大的贊同和獎賞。在人生的最後時段,我們更需要愛去溫暖彼此。

道歉:生命中難免會發生很多令人遺憾的事情,在當時的處境之下,我們可能意識不到我們的錯誤。回首過往時,可能會對當年發生的事懊悔、自責,如果能在生前及時的道歉,必定能夠化解雙方的心結。

道謝:人的一生中,會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感恩是一種自然流淌的情感,能讓身心得以安寧。當人生的終末即將來臨時,能對我們接受的幫助說聲謝謝,會讓我們以更輕鬆的心態離開這個世界。

道別:就像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樣,我們只有紀念了,才敢忘卻。而道別這個儀式,不光可以舒緩死者生前的恐懼,也可以令生者,能夠更快地從喪親之痛中走出來。《非誠勿擾2》裡面的香山,在自己死亡前為自己開了一個「追悼會」,就是在和所有的親人道別。

完成過上述事情的人,走的時候會很安詳,很平靜。

在台灣學習的時候,我看到一個他們醫院自己做的短片,講述的是一個30多歲的青年男子,父親去世,與媽媽相依為命,他患上了一種腹部惡性腫瘤,治療後反覆複發,一直是媽媽照顧他。

因為疾病的痛苦,他情緒很不好,經常對媽媽惡語相向,導致媽媽的心情也很不好,在他生命的末期,他和媽媽互相陷在自己的悲痛里,不知道如何表達。

在安寧團隊的引導下,他嘗試把他對媽媽的愛和歉意告訴媽媽,也感謝媽媽一直以來對他的照顧,並與媽媽溫馨的道別後辭世了。

二、為不能預期的死亡做準備

1.在日常生活里也遵守「四道人生」的法則。

2.不要把遺願清單,留到最後再去做。

3.認真的過好現在的人生。

歐文.亞隆說,人類抵禦死亡的恐懼,有三個工具,第一個是通過生殖細胞的繁殖,也即子女,從而達到永生的假像;第二個,是藉助宗教,即相信人生有輪迴;第三個就是認真過好現在的人生,因為只有不虛度一生才是抵禦死亡的法寶。

越是覺得人生過得不充實的人,越會覺得死亡可怕。生命越多空白,或尚未發生的潛能越多,死亡焦慮也越大。

寫作群里的一個小夥伴說起她開始寫文章的初衷時,這樣說:「如果有一天我死了,我希望人們評價我,這是一個有思想,有深度,有靈魂的女作家,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路人甲。」

當我明天就死去,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會讓我後悔。

這就是我們為不可預期的死亡做的最好的準備。

(三)

為死亡做準備,才能活的更清楚、更明白、更有意義。因為當死亡臨近時,人會變的睿智。

《瀕死者之欲》裡面的卡洛斯,雖然過了很糟糕的一生,但當他每次迫近死亡的時候,他也會變的更理性,最終,在心理治療師的指點下,終於悟到了人生的一些真理,並用自己特殊的經歷,為其他人提供幫助,受到了其他人的認可,也終於可以平靜、坦然的去世。

李敖說:生日送空白死亡證明書一紙;結婚送空白離婚證明書兩張,能這樣送禮的,才真夠朋友。就是這個意思。

向死而生,我們才能生活的更明白。

願像我們都能像明天就要死去一樣生活!



生死是一個自然現象,是維護這個世界秩序的自然循環。死亡也伴隨著新生,雖然我們在這個世界死亡了,可能我們還在其他世界活著,所以世界上有很多針對人死亡的研究,探索是否真的有靈魂,人死後會去哪裡。不過雖然說的這麼輕鬆但是我自己對死亡還是很怕的。

自己是一個哮喘患者,小時候經常因為生病被送到醫院,醫生的聲音,儀器冰涼的感覺,父母擔心的眼神都歷歷在目,經常經歷搶救的我覺得死亡真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你不用去擔心未來,擔心找不到工作,擔心那些輿論甚至是高考。相反活下去才是苦難的。所以我佩服那些知道自己名譽和疾苦依然選擇面對自己生活的戰士們。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你以為自己的死已經結束了一切,但是死亡對於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來說真的是一個折磨。

雖然很多老人說自己已經活夠了,但是真的看到自己的絕症通知書往往沉受不住打擊暈過去,這樣的事情在醫院不佔少數。所以說死亡吧,就是大家都知道會發生,但是總會發生的猝不及防的一件事情,它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你可以問問自己,如果自己還能活一個月,最想做什麼?你會發現一張紙可能寫不完,自己會後悔沒有珍惜以前的時光,沒有好好對待自己的家人。

死亡可以讓一個人成長,它是可怕的,痛苦的,絕望的,但是挺過來的人她們大多都蛻變了,在沒經歷死亡前請大家珍惜自己的家人。



推薦閱讀:

每逢佳節胖三斤,9本心理學書籍豐滿靈魂
你真的會花錢么
意志力
心理學的概念是什麼?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聰明的!」這樣賞識孩子,就像吹氣球一樣,氣球會爆炸的

TAG:社會學 | 生活 | 死亡 | 社會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