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的「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兵家必爭之地」到底是怎樣的?
在描述一些戰爭形勢,或者是在說明一些地理位置的優勢時我們常會用到地勢險要這一詞。比如秦國所據之地。那麼我們從地理、軍事的角度進行分析,什麼樣的地形可以稱作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什麼樣的地形為兵家必爭之地?
漢中人,就拿漢中說說吧。
諸葛亮六出祁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五斗米道張魯、馬岱斬魏延這些典故都跟這有關。還有什麼蔡倫墓、張騫故里、定軍山這些說辭,主要都是楚漢、三國時期的故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漢王劉邦自漢中得天下後,王朝定名為漢。後又有漢中城固人張騫通西域,把」漢人「、」漢族「的概念傳播出去。
於是漢中就有了」漢家發祥地「的美譽。那段歷史裡的漢中,
出可突襲關中,意圖天下;退可扼守巴蜀,偏安一隅。算是兵家必爭之地吧。漢中之險主要是四面環山,當年要想去關中,
基本就是秦嶺那崇山峻岭中的幾條小路。拿其中一條」褒斜道「來說說:上面那幾張照片就是後來重修的」褒斜道「的起點,以前是褒河水庫。(離水庫最近的一段棧道應該被褒河水庫淹了,所以這些圖裡有些可能是後來修的)往水庫上遊走點還有」烽火戲諸侯「里女主角褒姒的故里。這個地方小時候常騎車去玩,算是比較熟悉。褒斜道南口曰褒谷,在今陝西褒城北十里,北口曰斜谷,在今陝西郿縣西南三十里,穀道全長四百七十里。戰國時,司馬錯攻蜀,即由此道進兵。東漢建安二十三年
(218年),劉備奪占漢中,曹操統兵來爭,即由斜谷進臨漢中,與劉備相持數月,後以補給困難而退兵。蜀魏在關隴一帶對峙,雙方都曾由褒斜道進兵。蜀漢建
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隴西,而以趙雲率偏師,揚言出斜谷取郿,牽制曹魏關中之軍;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統大軍出斜谷,
屯兵渭南。曹魏太和四年(230年),曹真攻蜀,也曾由斜谷進兵;景元四年(263年),鍾會統兵伐蜀,大軍由褒斜、儻駱、子午諸道並進。後來,北魏攻南
齊、唐平四川之叛、後梁攻前蜀,均曾由斜谷進兵。五代以後,斜谷作為一條軍事通道漸被廢棄,南北往來均以散關為要衝。
上面這類石洞也是棧道的一部分,印象有什麼最早人工開鑿隧道的世界紀錄。
就在上面這種隧道里有著著名的漢魏摩崖石刻精品——《石門十三品》(石虎)除了石門石虎,下面這幅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曹丞相的手書。據說是操哥行軍到此,看到褒河中流擊水,聯想到了滾動的雪花……後來修褒河水庫時,石門十三品連著岩石都切下來,
搬到漢王劉邦的」王宮「——古漢台,也就是現在的漢中博物館裡了。操哥折騰了半天,結果跑劉三屋裡展覽去了…………………………………………………………………………………………
說說自小在漢中生活了18年的感覺。
漢中是個盆地,夾在秦嶺和巴山之間,還是個不大的盆地。
天氣晴好的時候,站在市中心就能隱約看到四周的山。如下圖天際那影影綽綽的地方(現在霧霾太重,能見度直線下降)……水真是好水,長江的第一大支流——漢江,南水北調成功後,要不了多久居然能在北京和家裡同飲一江水了。儘管漢中有山有水有小吃,還有最近幾年比較火的油菜花。但對我來說,總的感覺就是閉塞……這在古代倒有可能有世外桃源的優勢,或者說易守難攻。
但在現代……崇山之間+偏地理中心位置的唯一優勢好像就是」保險「。印象里那些年漢中有名點的企業都是軍工,著名的比如陝飛,還有很多企業都是帶編號的。據說以前二汽選址的時候,漢中是首選之一。閉塞主要體現在交通上。
西漢高速修好以前,從西安坐火車到漢中要10來個小時……放在幾年前沒高鐵的時候,都能從北京到上海了。這火車就是繞著秦嶺走,要麼就是走寶雞、要麼就是走安康。前幾年西漢高速修好以後,漢中到西安開車還要大概4個半小時……然而主線距離才260km……秦嶺裡面很多地方車速標註居然是不超過40km/h……這是高速么……
以現代發達的交通尚且如此,古人的艱險可想而知了。這是往北。(2013年春節在西漢高速上照的……一路就是這山、這洞)再說往東往南。
我大學四年基本都是坐火車去北京,今年也是。(居然)有一趟漢中-北京的車次K261(2)……正好是終點和起點……當時去北京而沒報考廈大也是因為沒有直達車,另外就是作為一個18年都沒出過漢中的熊孩子想看看天 安門……這車前幾年提了速,但是還要走近27個小時(以前30個)。天可憐見,從北京出發27個小時除了西藏、新疆這些地方估計哪都能到了。
原因么……這車是走漢中-安康-十堰-襄樊-南陽-鄭州……整個一個大對勾型,前面一段就是」南轅北轍「。這車出了漢中差不多3-40km就開始鑽山洞,快要到河南南陽才消停……而且漢中安康一段不止一次的要跨越漢江。李自成、張獻忠就在這一代活動過,貌似走錯了路還有個」漢中偽降「的典故。往西入川就簡單多了,廣元、綿陽一路過去。
現在有些漢中人周末開車跑成都玩的,單程五百多公里,據幾個哥們說開瘋點5個小時就到了,路程比到西安長一倍……時間就多一點……和去關中比起來就是天塹和通途啊……
現在就盼著2017年西安到成都、重慶的高鐵貫穿了,
不過秦嶺里的工程應該都是大活,當年修西康高速(非西漢,謝知友指正)就整出個18.4km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終南山隧道來。高鐵通了以後,從北京到漢中的火車就是27個和7個小時的差別,望眼欲穿啊……————————————————————————————————————
更新一下吧,今年過年帶女友回家,因為要兩家都跑,她家承德我家漢中,有點南轅北轍的意思(來回快4000KM),結果提前一個月買火車票才發現K261被取消了……回家不著急走的西安順便探親,然後坐大巴回漢中,大年初二從漢中(城固柳林機場)飛北京然後北上承德,在飛機上看到了白雪皚皚巍峨聳立的秦嶺,看到了蜿蜒曲折的黃河,看到了被黃河數次改道分割的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我們國家的西部真的是地形複雜,當年小鬼子打不進來,以前我們自己也不容易出去。現在坐飛機2個小時就從漢中到了北京,初二的便宜機票也就跟未來的高鐵價差不多啦,平時回去更便宜,真心方便!真心的讚歎「厲害了,我的國」!必須要說明的是,一個地方重要與否並不一定是絕對的,要看是對誰來說,對擁有怎樣實力的玩家來說,對處於什麼情況的玩家來說。這裡就先不黑國際關係的地緣政治部分了……就說打仗好了。比如我家太原吧,太原的地理位置很多人都早有耳聞。這裡先挖個坑有時間再細說,先粗略說一點。簡單的概括是太原符合傳統意義上的戰略要地幾乎一切要素。山西的地理號稱表裡河山,太行和呂梁山脈中間汾河貫穿,從晉北南下入侵中原必須經過汾河谷地中心的太原,而太原幾乎只能從南北方向進攻(打成解放戰爭圍城那種絕對優勢沒話說,但即使如此太原戰役也是解放戰爭中TG代價最大的戰役之一),北方勢力拿下太原進可沿汾河一路打到河東地區威脅陝西,退可固守太原解除西側威脅。太原三面環山(西北東),南面面向的是中國腹地陸軍難以直接進攻(例外是宋攻北漢)。即使攻方建立了絕對優勢,只要守方藉助太原城周圍的東西山等要地構建層層防禦,一樣難以啃下,當時閻錫山在東山的布防就讓TG久攻不下,直到中國北方就剩一個孤島太原才聚集絕對優勢拿下太原。就這麼一個戰略要地,同時還是山西自古以來的中心城市,也是今天重要的重工業城市,有太鋼太重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有西山煤礦,二電廠這樣的華北地區主要煤電設施,如果討論古代戰爭的話竟然還有一定的補給能力(劉琨曾在一大群少數民族勢力環繞中經營太原十餘年屹立不倒),拿下太原不僅是軍事重鎮,還有重要的工業設施,同時佔據了一座省會城市。這裡補充一點,工業、補給、人口等是不是跑題了?當然不是舉個大家都最熟悉的例子,古代的虎牢關。虎牢關重要不重要?沒人會說不重要吧。為什麼重要?地理的說再多繞不開它是古代重要城市甚至有些時候的都城洛陽的鑰匙。洛陽的鑰匙重要,那麼洛陽豈不是更重要麼?如果一個地方同時具備這些,只能證明它有更強的「戰略要地」底氣和資本。但是,這一切只是讓太原有足夠的資本「可以成為戰略要地」,不代表太原無論何時何地都是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之一,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看下面的假設:假設中國有一天特彆強大了,整個東亞北亞都是中國的或者中國的附庸國——那麼太原顯然只是省內中心城市而已,會注意防備但不會特別重視,因為國界線還遠著呢。假如俄羅斯突然特彆強大了,關係惡化了,中俄邊境陳兵百萬,那麼太原重要麼?非常重要,因為華北最值得信賴的要地之一就是太原。假如俄羅斯更強大了,連內蒙甚至晉北都搶走了(類似宋明?),那麼太原重要麼?不只是非常重要,簡直不能更重要了,直接位於前線的要衝之地。假如有一天中國和俄羅斯正式結盟了,要和美國日本開戰了,那麼太原重要麼?重要——但太原就成了一座後方城市,定位截然不同了。假如有一天被美國或俄羅斯或其他某個突然崛起的東方或北方大國入侵了,北京河北都丟了,沿海都丟了,但敵人也沒有那麼強大的碾壓能力了,那麼太原重要麼?太重要了,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城市。假如有一天被美國或俄羅斯或其他某個突然崛起的東方或北方大國入侵了,華北全線失守,東部都玩完了,那麼太原重要麼?別折騰了,轉進山區打游擊吧,孤城一座守住也意義不大了。所以說,一個地方固有的屬性(比如表裡山河或者其他什麼)決定了它有沒機會成為戰略要地,而它到底會不會是戰略要地,還得結合實際情況,幾乎沒有一成不變的戰略要地一說。
徐州,既通暖氣,又江浙滬包郵,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從地理的角度說籠統一點吧,相信會有大神寫的更好的。第一,地處交通要道。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如果從A地去B地,如果不想付出三倍的時間或者艱辛,就必須經過戰略要地C。如果A和B都屬於經濟發達地區且有商業交流那麼效果有加成。第二,周圍的地勢險要。其實這個跟上一條是相關的。因為如果C地沒有險要的地形,那大可以從旁邊繞過去。當然,若A、B地之間有商業活動,那在古代的話運輸物品必然以貨物和金銀為主。這樣的話對地形就宜以平緩、開闊為有利。如果叢山峻岭間僅僅有那麼一條平路,相信即使走山路更近,大多數商人還是會選擇走擁有平路的C地。第三,位於多條交通線的匯合之處。如果C地不僅僅負責A、B兩地之間的商業交流,走水路還可以負責政治中心D和A、B之間的交流,並且遠距離還能聯繫別國的商業或者政治中心E,那麼它的重要性將成倍增加。先想到這麼點。以上三條沒必要每條都做到,事實上有一條就足夠重要了,有兩條絕對出名,有三條此地必然富庶。先說一個滿足三條的地方,新加坡。首先,位於馬六甲海峽的入口。亞太地區與東南亞、南亞、中東、歐洲、非洲之間的海運基本都必須經過這個城市,港口吞吐量長時間世界第一。若是不走馬六甲,船至少多走一個月。然後,從陸地上的話,雖沒有直接相連,但也是東南亞與南亞、東亞相連的起點。軍事角度我不熟,還期待其他高手的回答和指教。
補充了幾幅圖片,放在最後了。
-------------------------------------------------------------
最近在看 饒勝文 的《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這本書。題主有興趣可看下。
若是時間不夠讀讀序言也能觀其大意,得其精要。
http://shock-slow.blog.hexun.com/383391_d.html說下我的個人看法:
第一,我覺得很多區域都是中間是平原或者盆地,適於耕種,一般會產生大城市,大城市多經濟政治中心,城市建設防務必然重視,如關中之西安,山西之太原,河北燕地之北京等;
第二,區域四周多有山川河流作為屏障,一般來說兩個地區之間會有幾條道路相通。那在道路中間地勢險要處(兩山相夾,或是河流交匯等)進行經營,設置關卡,長此以往,便能形成軍事要塞。如山西與河北相隔太行山脈,古時有八條道路,是為「太行八陘」;如秦之四塞:東有函谷關、西有大散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又如四川與漢中聯繫金牛道上之險關劍閣。
第三,單單幾個孤零的要塞是不夠的,一旦被突破,便無險可守。所以需要所謂戰略縱深,並且左右聯繫。如古時有「守江必守淮」之言論;又如南京城上下游均有軍事重鎮:上游有採石渡,下游有瓜洲渡等等。
第四,也有例外吧,比如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後致使北方無險可守,宋人只得在河北中部定州、河間一帶設置防線,耗費財力。
以上。
增加的內容:
我覺得潼關的選址就非常典型,
潼關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大致位置如圖中五星標記:
仔細看一下:兩山相夾,三河交匯,真是地勢險要之地!另外大名鼎鼎的函谷關在潼關東面100公里左右,布局思路是一致的,兩山+河道(黑色為函谷關,紅色為潼關。潼關是古人廢棄函谷關後建設的,二者都曾是關中東邊的重要門戶):
太行八陘:
說一個北邊的飛狐關口: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飛狐陘,也稱飛狐口。該陘位於今河北省淶源縣北和蔚縣之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蜿蜓百餘華里。古人云:踞飛狐,扼吭拊背,進逼幽、燕,最勝之地也。
飛狐峪,是「太行八徑」之一,被當地人稱為「四十里黑風洞」。其實這是一條長達100餘華里的大峽谷,蕭蕭然森森然,有的地方還常年與太陽無緣。峪兩邊懸崖絕壁如刀劈斧斫一般,其雄拔之勢峭麗之狀,在北國確為罕見,望者無不動魄驚魂!行於峪中,眼前的奇觀勝景更令人嘆為觀止:峪時寬時窄時高時低,時而崢嶸陡壁攔道而立,大有山窮水盡疑無路之感;時而又峰迴路轉陽光從高崖上瀉下,心境又如柳暗花明豁然開朗。天如一條彎彎曲曲的緞帶,上面如花的雲朵顯得很小,倘若遇上陰天,陰風颼颼,兼有三兩聲獸鳴傳來,毛骨悚然者也不乏其人!
明崇禎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他的《飛狐口記》中就這樣來形容這兒的山勢之險要:「千夫拔劍,露立星攢。」山路回合萬變,如「蛛曲蟻穿」,高處有「天門」,深處「令人旋踵轉足」。清代吳孳昌的詩中又這樣寫道,山似「疑神疑鬼為,人力不當受」,讚歎飛狐口大有鬼斧神工之勢派!
這些關卡的背後多有歷史故事,刀光劍影,功名霸業,都隨風去了,只留青山綠水,深入了解令人唏噓不已。滏口陘(上):幾多名將 幾多枯骨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內陸乾旱如果是由於東部山脈阻擋海洋風及其水汽導致的、將削平山脈作為解決方案的可行性如何?
※宣州地區屬於的江南么?
※70個大中城市千萬級優質數據免費用
※地震後為什麼會下雨?
※加泰羅尼亞為什麼總想脫離西班牙?地球知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