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頂、忍、世第一法到底是什麼?可以講講嗎?

經常聽您講起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法,可以引申講一下嗎? @法嘉宗智


修行有五個階段,

資糧位,加行位。說到這兒其實就夠了。後面不用扯。

這六個字夠大多數人修上兩千年。

與其講暖、頂、忍、世第一法。我倒是更願意講資糧。

福德資糧,智慧資糧……

貌似講資糧還有用些……


是部派佛教對於加行道次第的說明,又稱為四善根。

俱舍論里有一個偈頌說明了四加行的功德:

暖必至涅槃——以智慧喻為火。修行如同鑽木取火,暖相已經生起,很快智慧火(無漏慧)就要出來了。到達這個階段,即使輪迴,在不久的將來必定證得涅槃。

有部把解脫資糧分為順解脫分和順抉擇分,順解脫分是以所作善業迴向涅槃。到達暖位,已進入順抉擇分,今生即有可能解脫。

頂終不斷善——頂為山頂,四加行都是在觀察四諦十六行相,頂位喻登山已達山頂,如同在山頂上看風景一樣能夠把四諦看得非常清楚。到達此位,即使沒有證得聖果而繼續輪迴也不會斷掉善根。

忍不墮惡趣——到達此位,不會再墮入惡趣之中。忍的意思是忍可,即認可,接受的含義。經過前面兩個位次的加功用行,不斷的觀察四諦,到此位時心中對苦集滅道產生深刻的認識和體會,充分的認可佛所說的四諦法。忍位分下忍中忍和上忍。

第一入離生——離生的全稱是正性離生,即見道。在世間道中已經到達最高點,馬上就要進入出世間道,所以稱為世第一。

世第一位只有一剎那,上忍也只有一剎那,從中忍進入上忍,馬上進入世第一,世第一一剎那之後,即刻進入見道位。

見道位中,以八忍八智斷掉欲界和上二界的一切見惑,在第八智道類智,即進入修道位。

見道位只有十六個剎那(其實是十五),這一切發生的非常快,在電光火石之間就已進入聖道,忍是正在斷惑,智是知道煩惱已斷的解脫智。

八忍八智如下:

苦法忍,苦法智——斷欲界苦諦之下的見惑;

苦類忍,苦類智——斷色無色界苦諦下的見惑。

集法忍,集法智——斷欲界集諦之下的見惑;

集類忍,集類智——斷色無色界集諦下的見惑。

滅法忍,滅法智——斷欲界滅諦之下的見惑;

滅類忍,滅類智——斷色無色界滅諦下的見惑。

道法忍,道法智——斷欲界道諦之下的見惑;

道類忍,道類智——斷色無色界道諦下的見惑。


四加行_百度百科

四加行內容

(一)暖加行。暖者。從喻得名。謂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無漏者。謂無漏失。不落三界生死也。

(二)頂加行。頂者。謂觀行轉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加行。觀矚四方者。謂觀四諦也。

(三)忍加行。忍有二義。一者印可義。謂於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諦之理。謂苦諦實是苦。乃至道諦實是道也。二者決定義。謂此善根決定無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謂此中觀四諦理。雖未能證。而於世間最勝。故名世第一加行。

加行(梵語:pra-yoga),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前行。

末學本身沒學過四加行,但末學所學法門:四念處及四聖諦禪修,看了上述的解說,深刻以為,這就類似:四念處的練習覺觀能力,熟練後練習覺觀苦集滅道,漸能親身體驗體會究竟滅苦之道,能體會究竟滅苦之道的人,就類似可開始正(修)行了。

想學習無漏之智的師兄,可先參考這篇,了解何謂出世間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7096153/answer/151672056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這篇有提供相當多的連結,看完若能了解,就能開始練習,而漸有覺觀的能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615531/answer/233106956

祝福!


暖頂忍世第一法合稱四加行。又稱四善根。

要客觀的了解它們,就必須從最早提出五位修行完整次第的說一切有部開始探究。

暖位:云何暖。答若於正法毗奈耶中。有少信愛。即信名愛故名信愛。於正法中。有信愛者。說緣道諦信。於毗奈耶中。有信愛者。說緣滅諦信。

頂位:云何頂。答於佛法僧生小量信。問何故名頂。答如山頂故。謂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過此山。更至余山。若有諸難即還退下。如是行者。至頂位中必不久住。若無諸難便進至忍。若有諸難還退住暖。

忍位:故修行者住忍位中。所緣行相。先廣後略。由此得入正性離生。謂彼先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苦。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次以四行相。觀欲界諸行道。後以四行相。觀色無色界諸行道。齊此名下忍。從此以後。漸漸略之。謂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道。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一切諸行道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欲界諸行滅。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乃至最後觀色無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一切諸行滅。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次觀色無色界苦。後觀欲界諸行因。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諸行因。復以四行相。先觀欲界苦。後觀色無色界苦。漸次略去一切諸行因。復以四行相。觀欲界苦。漸次略去色無色界苦。彼於欲界苦。以四行相。相續觀察。復漸略之。至一行相二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齊此名中忍。彼復於欲界苦。一剎那觀察如苦法智忍。此名上忍。從此無間復一剎那觀欲界苦。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為等無間入正性離生。是謂世第一法。

四加行,在說一切有部的修行方法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最終的「開悟」做準備。那麼,在說一切有部看來,「開悟」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對四諦法的完全了知。一個修行者,他只有能夠如實了知四諦法,才能夠斷除一切於理迷的煩惱,具體來講就是不正見(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與疑。才能夠入八正道的正見。

所以,修行者在加行位,就是利用四念住這一方法,去現觀四聖諦對應的十六種行相。苦諦:苦,無常,空,無我。集諦:因,集,緣,生。滅諦:滅,盡,妙,離。道諦:道,如,行,出。最終契入無漏的道諦。


不太清楚這種說法,感覺有些牽強附會,四念處的修行完全覆蓋所有的佛法了,所有的人修行都是在修苦集滅,道諦是不需要修的,只有證的果位的人才能知道四聖諦


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是修行路徑。

最詳細的解答要看《大毗婆沙論》第二卷,解釋的是最詳細的:

云何世第一法??

cbeta.kepan.org

先從世第一法開始講起。為斷除疑惑,然後再講解其他三個。


這是源自說一切有部的說法,後來大乘佛教也有沿用,比如成唯識論中記載菩薩見道之前,加行位同樣是暖頂忍世四個階段,但是畢竟有點生搬硬套的感覺,想了解真實含義,還是應該從部派佛教的理論說起。

根據俱舍論的記載,說一切有部認為見道之前需要有暖頂忍世四加行,它們都是在禪定中運行的,是對三界的種種現象進行觀察,觀察的目的是為了認同四聖諦,因此在加行位的階段,你要知道四諦的各種特徵,以便和三界一切現象一一對應以至於徹底認同。四聖諦的種種特徵被說一切有部歸納為16行相,苦諦有四行相,分別為:無常,苦,空,無我,集諦:因,集,緣,生,滅諦:滅,靜,妙,離,道諦:道,行,如,出。這些四諦的16特徵需要在三界中不斷的思維觀察,根據思維的認知程度,劃分成為了暖頂忍世四個階段。

這四個階段的暖頂兩個階段僅僅是程度的不同,暖就好像鑽木取火之前,已經摩擦生熱,火用來比喻開悟見道的智慧,暖位已經開始發熱了,它的內容實際上就是指觀察這16行相,從欲界開始觀察,頂位,代表了對四諦十分清晰了,也就是指,這十六行相已經徹底看明白了,就好像在山頂一樣,一覽眾山小,四諦法觀察的一清二楚,三界中對這十六行相的認知毫無障礙,所以暖和頂沒本質差別,僅僅是程度上,頂位要比暖位對四諦的了解更清晰,更圓滿。從忍位開始,就帶有一點本質的變化,根據俱舍論的記載,忍位已經具備初果羅漢的特徵了,也就是永遠不墜三惡道,這也是大乘佛教初地菩薩的功德之一,可見大乘佛教的果位的設定都是借鑒於部派佛教的羅漢果位的,而初地菩薩,借鑒的就是初果羅漢。言歸正傳,忍位的忍是指印順,或者印可,用現代話講就是認可的意思,四聖諦你在三界之中徹底看明白了,你如果不認可,那就完蛋了,那和佛教無緣了,忍位就代表了你的認可,佛教說無常是苦,輪迴是苦,你認可了,這叫忍位,如果你認為佛教講錯了,理論很偏激,輪迴分明有苦也有樂,幹嘛講輪迴是苦,無常是苦?那就完蛋了,你不認可佛陀,不能成就他所謂的智慧,或者說你認為佛陀的智慧是錯誤認知,忍位就是這個分水嶺。忍位的內容是什麼呢,根據俱舍論記載,忍為減行,就是說你在暖頂二位觀察16行相已經觀察到了色界無色界,那麼忍位就是指從無色界開始逐漸的停止觀察,這十六行相一直縮減,從無色界到色界,從色到欲界,從道諦縮減到滅諦,從滅諦縮減到集諦,從集諦縮減到苦諦,縮減到欲界的苦諦的時候只剩下四個行相,也就是無常,苦,空,無我,當縮減到最後一個行相的時候,稱為「世第一」,因為再往後就是出世法了,也就是見道位了,因此這最後一個行相是世間法的最後一法,稱為世第一法,到了這個環節,其實把它單獨立成加行位的一位只不過是標誌性的,因為世第一位的時間長短只有一個剎那,瞬間就會進入見道位,所以世第一無非是忍位的最後一個剎那而已,標誌著下一刻即將徹底認同四聖諦,認同四聖諦的當下,就是見道位,細說的話分成八忍八智,一共十六剎那,所以見道位是非常快的,一眨眼就過去了,但十六剎那的最後一剎那道類智,歸為修道位。


推薦閱讀:

關於《大毘婆沙論》的一點疑問?
關於念佛的問題?
打坐(坐禪)一定要結手印嗎?
如何用邏輯證明死亡不是終點,以及輪迴的真實性??
佛家講因果通三世,但是來世我已經沒有這一世的記憶,那麼來世我過的再好有什麼意義?

TAG:佛教 | 佛法 | 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