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該是讓人獲得實現理想的能力,還是讓人不斷提高自己的理想境界?
03-05
讀過書的人覺得沒有讀過書的人很可憐,世界有那麼多思想火花,他卻沒見過幾個。但其實也許,沒讀過書的人覺得自己很幸福,對他來說有飯吃有衣服穿每天在十字路口和鄰居聊聊八卦就很愜意了。相反,接受教育越多的人煩惱也越多,因為在這一過程中,知道的更多,眼光更高,能力提升的速度卻跟不上。我們的教育,是應該教人怎麼達到理想狀態,還是應該告訴我們還有更好更遠的理想等著我們?是以滿足感幸福感為目標,還是以進取心憂患心為目的?
先說結論:教育只是給了你做鑰匙的手段。曾經有人很羨慕印度人的窮人,覺得他們很單純,每天在平民窟里生活著,也並不覺得外國有多好。就像你說,那些沒有被教育過的人,他們很愜意。但這種愜意其實只是你的幻覺,就像有些人對印度人的幻覺一樣。
你有了知識,有了見識,這樣你就進入了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新的東西等著你去摘取,也可以讓你獲得更多的應對危機的手段。
一定要注意這一點,應對危機的手段。比如有些人得了鼻炎,需要一台除蟎器,那麼他就要花錢買,那麼這時候就要考研你的經濟能力了,當然,這只是例子。有很多慢性疾病都是如此,需要長期的,大量的金錢去支撐,如果你有足夠的錢,你就能支撐下去,如果沒有,那就只能悲劇了,這時候誰有愜意的起來呢? 另外你覺得你有煩惱,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足夠多的知識去整合你現有的知識,沒有找到你所要處於的位置。這並不是知識帶給你的,而是你自身對於知識的運用的問題。相比那些沒有知識的人,你是幸運的,因為你有的選,而且選項不止一個對么? 所以前面說了,教育是教你怎麼做鑰匙,最後你要打開哪扇門,是你自己決定的。當然了,如果你真的羨慕那些知識量不足的群眾的生活,你也不會問出這個問題了,你只是想找個方向。你應該選擇你自己想要的教育,不要問教育應該做什麼,教育無所不能,就怕你沒那麼長命和那麼多錢。
謝邀,因人而異,每個個體都如此不同,慧根深淺,思想理念,千差萬別,這也是孔子強調教育應該「因材施教」的本意。
不要想太多,教育沒有這麼多功能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會給你快樂!
————龍應台
題主肯定是受教育者,我本身也是,第二年本科在讀。
我願意去分享我的故事。
父母沒讀過大學,但他們卻知道要好好賺錢讓我和弟弟念書,能念多少就念多少,漸漸她們頭髮白了,我說,媽媽,本科下來我想找工作,媽媽看著我的眼睛問:「你確定?」我默默低下了頭,我現在的目標也是考研。 接受教育,獲得知識,本身就是我夢想中的東西,甚至對於它,我可以說沒有半點功利的東西,只是因為純粹喜歡。 漸漸的,我身邊有的人去了技校,找了工作,甚至結了婚,生了孩子。他們開始因為一點小事和別人鬥氣嘔氣,她們會把和婆婆的吵架整成現場直播。每當這時,我尤其的害怕和難受,只能默默的屏蔽她們的朋友圈動態。 想來我真的很慶幸,現在還可以享受著下午的時光在圖書館看會兒書,和別人談談我的夢想,瀏覽科學前沿的動態,刷刷知乎,和別人產生思維的火花。我覺得這一切很好,真是我想要的樣子。 別人可能會說,你念這麼多年書,連最後到底在做什麼都不確定,有意思嗎?我莞爾一笑,是啊,沒大有意思。但是我知道,他這樣的想法,我改變不了,因而沒必要爭論。這就是教育帶給我的,我的夢想雖沒有成型,但我知道,它真的存在,而且一天天變化著。我很小很小的時候,夢想自己成為一名人民教師,可是卻不能明確成為怎樣的一名教師和怎麼成為一名教師,現在,我仍然不明確,但我卻知道,我知道了學生的成長規律,特點。而我現在能想到的,比我那時做到的都要多的多。
這些大概就是教育的力量,即使看不到未來的路,我卻可以自信的走下去。這個世界,想要和人談讀書,無非以下幾種情況:
有讀書的有產者談讀書是為了顯示與其他不讀書有產者的區別有讀書的無產者談讀書是為了顯示與其他不讀書無產者的區別
有讀書的無產者談讀書是為了顯示與其他不讀書的有產者的區別特意回答一下你交了學費學校收了錢就這麼簡單。
上有一張關於讀書的圖,你能看到的世界和你的知識面有很大關係。但是實踐也好,物質也好,都不是以你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也會想要去接近這樣的世界,而教育給你行動提供了方法論。
知乎名言,先問是不是。知道的多的人未必覺得知道的少的人可憐,也可能是羨慕他們的心無掛礙。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目的,個人以為是,讓人們更容易溝通,更容易達成共識。例如,當你覺得1+1是2的時候,我不會覺得不可理解。而高等教育--不,並不指現在的大學教育,現在的本科教育基本可以歸為進階基礎教育--而是更加專業的以科研為目的的教育,則更加關注於對未知的解讀和創造。這是為了多年之後,我們可以把現在的不知道變成知道。理想和教育未必是必然相關的。陳勝吳廣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呢,不過是看得更多,更可能知道自己要什麼,哦,也有人更困惑自己要什麼。
我只能說真的非常贊同這個問題,自己也想過好久,學的越多就會想的越多。但我覺得這無關教育,在你具備一定學習能力之後就能不斷升級了。所以我覺得到後面每個人都需要經過一個修心的過程,當你達到一個相對「靜心」的程度時,你就能夠在未達到理想狀態時也能通過其他許多相關小事獲得滿足,讓心情一直處在平靜中。同時也能不斷的升華自己,讓自己的理想不斷的變得更加豐滿,能夠更好的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兩者形成一個微妙的統一
教育教育,
「教」是讓人獲得實現理想的能力,
「育」是讓人提高自己理想的境界。
這樣分不就好啦?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