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因果,說前生布施很多今生就富貴,是不是否定了今生努力的重要性?
03-05
佛教講一切都是因果,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卻似乎從來不提中間的條件:比如努力,考到文憑什麼的,是不是認為這些不那麼重要?但如果一個人前生修了大布施,按因果今生該富貴,但他今生只是畢業後就去普通公司工作了,並沒做生意,只是拿很普通的薪水,這樣他不就沒有變富貴的條件了?這時候這個因果是不是就不靈了?
昨天即是前生,明日就是來世
因果只有遇到緣才會發生作用,沒有遇到緣不會起作用。
而且因果通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跨度範圍很大的。不是說你今年修福,下輩子就一定富貴,有些可能會來得快一些,有些可能慢一些。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
現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為什麼有些人,不怎麼努力就能賺錢,賺錢很容易。這不是因果嗎?下文是轉載
我們談到因果關係這個問題,很多人就說,你要說因果,那麼為什麼很多做了惡事的人,他也沒有得到惡報呢,為什麼做了很多好事的的人,他也還沒有得到善報呢,這個因果怎麼說的通?在這個問題上,我就講幾件事給大家聽,大家也就會明白。事實上呢,因果定律,它是兩大類,你已經造了因,必然要得果,因果是不消滅的,因果也是不抵消的,因果定律是不能抵消的。
經典當中有一句話:「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意思就是,假使我們種下了這個因,這個種子,百千萬劫,就是很多年,它都是存在的,這叫業力種子。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稻種麥種,時間長了它就爛了。這個業力種子它是存在存在的,也就是說,我們做了事情,留下了這個業,它就是所造的這個業,它是存在的,這個業力呢,也不可能抵消。
比如我們在一塊地里,我們先種的小麥,我們再又種些雜草,就把小麥比作善果,把雜草比作惡果,那麼是不是因為種了小麥過後,就把雜草的因斷了呢,是斷不了的。是不是種了雜草,就可以把小麥的善果斷了呢,也斷不了,因為小麥結的果是小麥,雜草結的果是雜草,因果是不相抵毀的。我們過去造的殺業,我們現在去修橋鋪路,是不是就減得了殺業的果呢?減不了的。因為啥子減不了?因為你造了殺業過後啊,你的果那就是殺業果,你修橋鋪路的因做造成的,就我們現在說,殺人填命,我去修幾條路就不填命吶?照樣殺人的果,還是殺人的業果,它是一個道理。 就像我們現在的人,他懂的因果關係呀,他總是把它弄來混淆。主要過去種了點善根,它現在過的好日子,那麼現在做了惡事,他是不是以前的好日子就不過了呢?因果不昧,這一課題,無論你是在事業上也好,在健康上也好,它都要說通,它都是離不開這個因果關係。 實際上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講那麼多問題,它只貫徹兩個字,一個「因」,一個「果」,那就是因果關係,我剛才所說的,為什麼過去種善事,現在得不到善報?就是說你前半部分,做了好多好事,現在還沒有得到好報,你看那些社會上做了很多壞事的,還在逍遙法外,他還沒得到報應呢?他是跟他的因果關係不相抵消的。 我前次講的中江有個觀音崖,有副對子:「作惡不盡,祖有一德,德盡則滅」「行善不昌,祖有一殃,殃盡必昌」。作惡的人,他過去祖上有德在那裡,他自己種的有點在那裡,像種莊稼一樣,種的有點在那裡,他去年努力,今年還有存點在那裡,他今年不餓飯,這道理是這樣的。今年,你做了很多善事,為什麼沒有得到好的報應?是因為你的善因還沒成熟,如果你的善因成熟了,報應就體現出來了。所以說,因果關係,就是我們講一切法的前提,我們要知因識果,首先要明事理,要明因識緣。今生的努力都是緣,前世的布施是真正的因,是因緣具足才能得果報!佛教不是宿命論,建議題主深入學佛,自然明白。
只說世間法,題主您覺得陳游標,邵逸夫越布施越窮么?
推薦閱讀:
※《聊齋志異》中的《柳氏子》一篇,是想表達什麼?
※問佛,為什麼會有輪迴,輪迴的意義是什麼?
※土登翁修堪布:無論發生什麼都是正常的
※Imbens & Rubin:因果分析的基本框架以及經典隨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