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知諸法因緣的人,應該怎樣修行才能了知?

比如偷盜有何過患?不偷盜又如何?

應該怎樣修行 才能觀察到偷盜確實會引起這些過患?而不偷盜確實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除了親自嘗試一遍以外……)


謝邀!

題主說:"沒有了知諸法因緣的人,應該怎樣修行才能了知?"

首先,這世上經由無窮因緣的累積,大概很少人能絕對認定一個起始點,任何一個點都是由無始以來過程中的一點,就如許多現代科學家所認為的宇宙大爆炸是起始點,那可能只是經極度濃縮後的一個點,就如您若將時間拉成一條線,任何人若只說這線上的某一點是起始點,您只需問他"這起始的前一瞬間呢?",就可能很難有完美答覆。

所有的現象,既然是因緣累積的展現,我們如果只在現象上打轉,很可能是在被現象牽著走,那我們是否就需窮究因緣的開端,若如此,可能花了一生的時間也無法得到正確答案,所以,暫時無法得到確切答案的,佛陀把它歸類為"無記",也就是再多討論也可能是在浪費時間(這是以佛法讓人能漸過著自在無煩惱的生活的面相而說的)。

所以,若執著、若無明、若迷,就可能落入貪嗔癡,而讓自己可能生活在負面能量中,不自在、懲罰自己、憂悲惱苦的過日子。若有能力覺觀當下因緣輾轉,自己就可能會修改自己的行為(身口意),而漸了解世上因緣累績的真相,讓自己漸活在累積陽光、正面、積極的生活習慣及態度,這就是一種很好的了知因緣而修行的方法,而這都是因為自己真能覺觀到自己的因緣展現而進步的,所以,若能有清楚的覺觀自己五蘊(身心,想法、思維及念頭等)的能力,親身體驗體會,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就漸能做到題主所說的"應該怎樣修行才能了知?"。

對於題主說的"偷盜有何過患?"

末學舉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這是末學在高中時發生的事情(四十多年前),那時在台灣的薪水大概還很低的時候,生活都很節儉,末學的母親也是非常節儉的人,有一天我回家時(我高中住校),家人跟我說母親非常傷心,頭髮都白了一些,因為有人扒走了母親的三千元,我記得我的內心當時對這個行為是非常的痛恨的,因為對節儉且想不開的人,這損失的的量是遠不及傷心的量的(也就是母親的傷心對我來說是無法用金錢能彌補的)。

任何殺盜淫妄所造成的過患,實質的損失可能永遠無法彌補不知如何"如實面對"的人的精神損失。

所以,一方面自己別做這些(殺盜淫妄)事,另一方面自己練習覺觀,當面對世間因緣輾轉(殺盜淫妄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別被牽著走,懲罰自己,而更另加了精神損失。

別小看自己任何一個當下的身口意,這都在培養累積下一個當下的您,這篇請參考:

佛法中是如何看待過程和結果的?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任何一個當下都在累積自己的資糧,不論這是結果或過程,但重要的就是,這累積就造就了人們認為的您和末學。"

題主說:"應該怎樣修行 才能觀察到偷盜確實會引起這些過患?"

練習佛陀所教導的四念處,就在練習覺知觀察,起初是練習對身體覺知的敏感度,熟練後練習對感受覺知的敏感度,熟練後練習對念頭覺知的敏感度。

都熟練後,自己念念分明,自己知道自己一個念頭出來,後續又另一個念頭或動作,自己了了分明自己的身口意的相續,當自己被任何情境牽著走時,自己也會覺觀到,就不會繼續的懲罰自己,而是面對解決,只做對自己及社會有益的事情,因為自己了解因緣輾轉,也漸不會去做會讓別人生貪嗔癡而對社會有害的行為。

但,覺觀能力的培養是漸進的,達到完全熟練,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且剛開始由沒有覺觀能力到稍有覺觀能力,很可能就須幾個月或整年的時間,所以建議,輕鬆、放鬆、愉悅、微笑的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讓自己培養出覺觀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一些無貪無嗔無癡的生活習性。

末學在知乎的回答,都在討論如何練習覺觀,有興趣的師兄請由這篇往下看,會看到如何練習的方法及次第:

學佛(修行)路上的坑? - 自在之路的回答 - 知乎

感恩!

祝福!


沒有了知諸法因緣的人,應該怎樣修行才能了知?

以戒為師!!!


謝邀!

你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何了知諸法法性。答案就是靠觀察思惟,由己及人、由人及己,觀察自他一切心行,必要時自己可以做些實驗。

比如偷盜有何過患?不偷盜又如何?還可以更進一步,布施又會怎麼樣?

於是你可以觀察世間的賊心事物,比如觀察老鼠的賊相、觀察街上騙子和小偷的賊相(網上視頻多多)等。如果還看不清,那你可以在逛超市時想像一樣自己如果偷東西的話,會有怎樣的心行和動作。。。根器不太差的人基本上到這一步就能看見偷盜的危害了!而根器更差的人,就可能需要實際去偷點什麼,然後隱藏,然後被抓被揭發,然後被處分,這麼一個輪迴。根器極其差的眾生,那麼就需要上述輪迴N多次,才能看清什麼是真道。

你能看見偷與不偷、慳吝與施捨的法性區別嗎?我提示你兩種角度,可以去觀察:明與暗;受與非受;。。。


謝邀。我想觀察的是佛菩薩如何的慈悲,自己可以怎樣去親證!


多聞成智慧

作者:劉欣

聞為金翼鳥  威勢武力強

 聞為行寶藏  所在相利益

 聞為大橋樑  濟度眾苦厄

 聞為大船師  濟渡生死海

 多聞令志明  以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聞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解甘露法  從是得泥洹

 聞為知律法  解疑亦見正

 從聞舍非法  行到不死處

 仙人敬事聞  諸天亦復然

 斂心不放逸  積聞成聖智

 慧能散憂患  亦除非邪衰

 欲求安隱吉  當奉事明者

 盲從是得眼  如暗中得燭

 開導世間人  如明將無目

 是故應舍痴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明者  是名積聚德 

白話譯文:

多聞如同金翅大鵬鳥一樣威武強壯。

多聞是指導我們行為的寶藏,隨時隨地為我們帶來眾多的利益。

多聞是寬廣的橋樑,能夠讓眾生脫離痛苦與災禍。

多聞是大船,能夠渡化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多聞能夠讓我們的心志開明,增長智慧,有了智慧就能了達真正的佛法,對所聞所見都能如法對待。

多聞能夠驅除我們的優慮,能夠讓我們以定為樂。真正了解佛法甘露,最後達到涅盤妙果。

多聞能夠了知戒律,善不善法,解開疑惑,端正自己的見解。

從多聞能夠讓我們捨棄不善之法,從而逐步獲得常樂我凈的聖果。仙人,天人都十分尊敬多聞的人。收攝心神,不放逸。再加上多聞,就可以成就無上智慧。

真實智慧能夠消散我們的憂患,除滅邪見非法,及苦厄。如果要得到安詳和吉利,那麼就要跟從明師學習。

如同盲人復明,黑暗中得到燭光照耀一樣。開導世間眾生,讓沒有眼睛的人看到光明。

所以應當捨棄愚痴,遠離驕慢富樂,從明理多聞者學習。這樣才能積聚福德。

這裡說的多聞可不是指我們隨意的多看多聽,平時多看報紙,多看電視劇,多看電影,上網看花邊新聞。這不叫多聞,這是瞎聞。多聞是多聞佛法,多聞戒定慧,多聞因果報應,多聞善行。還有在《吉祥經》中,世尊講到: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我們生活中的技藝,知識也要多聞。這是必要的。

多聞的好處很多,有人不贊成多聞,說聽多了會亂,那要看你聽的是什麼,看的是什麼。聽佛法不會亂,多看經典不會亂。佛法經典看的越多越不會亂,因為經典中翻過來,調過去就是講那麼幾件事。講因緣果報,六道輪迴,講戒定慧,講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自凈其意。講緣起性空,一實境界。看的越多你就越清楚。這麼多經典是從不同角度,對不同對象,用不同的譬喻來談的。

多聞可以讓我們更能深刻了解佛法含義,對佛法建立堅強的信心。這個信不是我們隨便說說的,說我信佛,那就算信了。《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我們都有懷疑,沒有懷疑那就是菩薩了。佛法講的是否是真的?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講:看經須是周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你看的多了,智慧就出來了。本來這裡有個疑點,看到這本經明白了,那裡有個疑點,看到那部經,解決了。久而久之,疑心祛除,智慧顯現出來。

但是這裡有一句話要特別注意。那句話呢?斂心不放逸,積聞成聖智。收斂自己的心神,積累多聞才能變成智慧。那麼斂心,斂什麼心呢?斂我們平時的散亂心。例如平時我們看電視,看報紙雜誌書籍,上網等等媒介吧。看到美女(美男)生淫慾心,這樣的心要收斂,看到別人發財了,看到哪裡有錢賺,貪心升起,這個心要收斂。看到有什麼不公平的事情,甚至遇到什麼不公平的事情。尤其是社會的一些陰暗面,嗔恚心就出來了。這個也要收斂。

所以在這裡我們知道,不能斂心,貪嗔痴,嫉妒驕慢,這樣的習氣嚴重,那麼多聞是不會有智慧的。只能增加習氣。知道的再多也沒有用。

為什麼這些心都要收斂,因為這是障礙。我們本來的自己就是由於這些妄想執著而遮蓋起來的。收斂起這些心,也就是減少了障礙,積累多聞,由量變到質變,就能成就智慧,而且是無上智慧。所以勸大家平時多「非禪即誦,非誦即禪。」沒有事情少看電視,少看電影,不要閑著就上網瞎轉悠。有空多讀經典,要麼念佛,要麼禪定打坐也成。不要虛度光陰。

多聞要學習的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善不善法,戒律。這個學佛的朋友一定要認真了解,搞清楚。這才是聞。「聞為知律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什麼是善中存惡,什麼是惡中有善。都要知道。這樣在現實生活中才不會迷茫,迷惑。這件事情我該不該做,該怎麼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個要清楚,不能糊塗。這個也是要費點力氣的。比如我們在家居士,持五戒。那麼要詳細看看《佛說優婆塞經》。這本經就是講五戒的。厚厚一本哪。不僅僅是不殺,不盜這幾個字的問題啊!問題很多。

有了多聞才有智慧,生活中才不會糊塗,我們才能沒有憂慮擔心和苦患。才能有快樂。學佛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也必須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未曾有因緣經&>講到:行苦苦報。行樂樂報。不快樂的後果是有很大問題的。沒有多聞,學佛很容易成為一個痛苦的過程。平時生活中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有指導思想。就容易出邪見,有不善法,苦厄,災患就更多。所以學佛就是要學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學佛要越學越快樂,越學越開朗,越來越明白。這是有智慧,學上路了。

如果你學佛,就知道念阿彌陀佛,能不能成就?能成就。但是什麼人能成就?上根人成就。什麼叫上根呢?聽了就信,信了就行,一點折扣不打。這就叫上根。大字不識的老太太,平時什麼都不想,光念佛,能成就,這叫上根。我們學佛大部分的人呢?中根。半信半疑,有的信多一點,或者疑多一點。這就要靠智慧去破疑。你說你也學老太太,什麼不想,光念佛。我說你不可能不想,對不對?很現實。你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有工作,有家庭,有朋友,有同事。接觸的是各式各樣的人,各種各樣的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你不想是過不下去的。沒有智慧,很難有進益和成就的。

所以說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了這麼多經典,不是讓我們放在書架上的,是讓我們學習的。學習後要實行。上根人一本書就可以。六祖慧能是上上根,頂尖了。人家是聽到一句就開悟。智慧就成就。我們是聽了八百句也沒有開悟,怎麼辦?要學啊!

要是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叫你念佛,你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幾天下來沒有感應,就開始埋怨了。好象佛菩薩說話不算數,欠了你錢一樣。那能成就才怪呢。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原文: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復告王曰。王今福德。聰朗博義。皆由前世親覲明師。慊苦奉侍。習學所致。因緣果報。今為人王。智慧明達。陸宜撫接。世間難有。是故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義。是故當知。求三乘人。當學般若。苦欲離三惡八難苦患。欲受人天快樂果報。以要言之。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如我前說。阿逸多王。勤苦習學。智慧力故。雖復失行生惡趣中。常識宿命。識宿命故。改惡修善。速得解脫。感致諸天。濟接供養。以智慧力為諸天師。以是因緣。我說般若有四種義。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智慧方便。功德因緣。甚大歡喜。太子只陀。夫人太后。群臣士民。一切大眾。莫不解悟。各各修敬。為佛作禮。復座如故。

白話直譯:

世尊說完這個偈子後,又告訴波斯匿王說:大王今天您的福德都是由於前世親近明師,謙虛辛勤、奉侍學習的緣故,所以今生得為人王,智慧明達,待人處事善巧相宜,世間少有。所以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意義,還應當知道,求三乘正法的人,都應當學習般若智慧,想要遠離三惡人苦,享受人天果報的人,總之一句話,求一切福德都該修學智慧方便。

就象我前面所講,阿逸多王勤苦學習,智慧得力量讓其雖然因為作了錯事,墮落惡趣,但能記憶宿命,因為能夠記憶宿命,改惡修善,就迅速解脫,甚至感動諸天供養,以智慧的力量能成為諸天的老師。所以我說般若智慧有四種意義。

這時波斯匿王,聽聞佛說智慧方便的功德,十分歡喜。太子祉陀,天人,太后,群臣,大眾都明白了這個道理,各自禮敬世尊,然後落座繼續聽聞佛法。

親近明師,謙虛學習,將來的果報,你會很有智慧,糊糊塗塗的學佛是不行的。一定要求個明白。謙虛奉待,我們現在的人作到的不容易。這個也是習氣。但是謙虛將來的果報是智慧明達啊!

般若智慧的四種意義:

甘露:能夠滋養的意思。能夠培養聖果。

良藥:能夠救人之病。祛除眾生惡業的意思。

橋樑:能夠度人苦難,讓大眾遠離災難。

大船:度眾生脫離生死苦海。

能養,能愈,能度,能載。這四種意義。

那麼經中這一段有一句很重要的話,那就是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

無論你求那一乘,聲聞,緣覺,大乘,無論你要求什麼福德。都要修習般若智慧。哪個都不能少。這個大家要注意起來。你說我不求智慧,我只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就有智慧了。算盤打的很好,順理成章。但是實行起來問題多多。首先沒有智慧你能否求到福德,就很是問題。前面說的很明確。沒有福德怎麼往生。為什麼這麼說呢?沒有智慧你會做很多錯事,甚至是作完了還以為很正確。除非你萬事不管,什麼都和你沒有關係。否則問題都會有。

其次你想往生,怎樣往生得學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都要看看吧?裡面說:誹謗正法的人不能往生。那麼什麼是正什麼是邪總得清楚。三輩九品都要明白。自己能作到那一品要對照。每一品的條件,往生的情況也要清楚。這些都要明白啊。往生九品中下品往生是不能自主的。你想要往生保險,目標至少要定在中品下生。中品下生是什麼條件?戒律!還是得學。五戒十善清不清楚?怎樣落實?這些內容,釋迦牟尼佛一句話說明:求一切福德。皆應修學智慧方便。求福德就要好好學習智慧。

說了半天,這個智慧是什麼?

梵語若那Jn^a%na,譯曰智。般若Prajn^a%,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大乘義章九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智慧就是覺悟,自覺覺他,了知一切。智慧就是明白,不糊塗。不是說我記得多叫智慧。明星的花邊新聞知道再多也不是智慧。

因果中有一條規律,叫做因小果多。就是說種下的因,可能是很少的。但是解出的結果柱往是比因要大的多的。甚至是十倍,百倍,千倍不止。這個智慧修學的種子種下來,自然會結出豐碩的果實,證果也好,往生也好,都可以。因為這是無漏善,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推薦閱讀:

《金剛經》生活 - 第十二品
如何防小人
《金剛經》生活 - 第六品
不要執著
總是起心動念,怎麼辦,有時一個念頭的那個問題解決了,總會無常的有下一個念頭、問題出現怎麼辦?

TAG:佛教 | 佛法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