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小的時候總有「小屋」、「秘密基地」情結?

貌似樹屋、積木房子、幾把傘放在一起搭的「房子」這樣的東西對小孩有無法抗拒的魅力。這是為什麼呢?


Max van Manen(馬克斯·范梅南)有一本著作是《兒童的秘密》,從現象學的角度探討了關於兒童秘密的體驗:

秘密是成長必經且關鍵的方面,使得兒童區別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形成自我感。

五歲以前的兒童是一種開放的存在,他們還不能把想法放在心裡而不說出來,從真正的秘密含義上來說,年幼兒童是無秘密的。五六歲的幼兒開始在交往中建構起自己的秘密。(邊亞華 解讀兒童的秘密--以兒童的秘密體驗為例)

兒童「單獨在場」的心理空間就是創造一個只屬於當事人的秘密心理空間和內心世界,使兒童的秘密可以在場域中得到保護和尊重。也就是說,雖然兒童置身於場域之中,但從心理上來說,他是獨立於場域之外的,形成了一個自己可以掌控的心理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是兒童自己,也可以是兒童和他的秘密分享者之間共同建構的心理空間。

「兒童會尋找一個獨屬於自己的秘密之所,神秘、朦朧、可變,在這裡他們體驗秘密、體驗自我。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完全融為一體……這種感覺是一種體驗自我的神秘感,是遠離他人、完全封閉和沉浸在生活的神秘之中……成年人或許要逃避、遠離人群時才能找到的藏身之處,於兒童而言只要能獨處、不被人隨意打擾就可以了……在那裡,他們可以體驗到真正的獨處,意識到真正的自我。」(p47)

「兒童尋找獨特的避難所,譬如古老的房子、卧室中陰暗的一角……這種獨特的夢境一般的心情會成為兒童的避難所……在幻想中使他們體驗到日益強烈的自我意識……兒童通常把自己的秘密之所看做一個神聖的地方,繼而精神得以凈化……這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自我存在和自我發展的體驗。」(p129)


我現在也有這情結!

小時候我好想住在動畫片那種場景里。現在,我還是好想住在動畫片的場景里(森林)


我小時候就有,而且這個想法一直延續到現在,可以說是一個不可能實現,但又充滿希望的夢想。我想這其中有一點成長期的心理因素吧,一般秘密基地都代表著個人自由,私密,安全以及絕對的控制權。

我母親是一個很嚴厲的人,在教育理念中屬於絕對「虎媽」的類型,是典型的「投手型」父母,親子關係中幾乎是絕對主觀。

所以個人隱私,自由,以及選擇權和被尊重的感覺,皆被剝奪了。所以就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空間,可以完全由自己支配,不被束縛和窺探。

雖然上大學後就已經完全脫離了母親的掌控,最終也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了,但童年時的渴望和匱乏,最終深留在心中,形成了一些潛意識中的目標和期許。我想秘密基地,應該就是其中一種吧。


這些秘密基地代表著以成人為主宰者和主體的社會之外的世界,孩子們以這種方式建築自己的天地,在這裡,孩子的思維是主體秩序。


我們的探索欲,好奇心的驅使,還一個就是小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的發揮。


推薦閱讀:

馬斯洛:研究自己的內心深處,也是在研究人類的內心深處。
重構?抑或解構?——讀《華夏邊緣》
《金翼》︱對個體命運的一點思考
分子人類學揭示的人類遷徙和族群分布
善意的謠言 | 人類學研究筆記 vol15

TAG:心理學 | 人屬動物人類 | 孩子 | 人類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