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逝世:我們為何懷念86版《西遊記》?

86版《西遊記》總導演、製片人楊潔女士於4月15日逝世,享年88歲。

該劇自1986年起播出,稱霸熒屏30年之久。據不完全統計,本劇經世界各地的電視台台重播逾3000次,創下了世界上重播最多次電視劇的紀錄。

有些東西不會因時代的改變而發生任何變化,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沒有落伍。一部經典電視劇《西遊記》,承載著的是許多中國大陸人的童年回憶。從楊潔女士身上,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執拗與堅守。我們希望,這種執著專一敬業的做事風格,不會因楊潔導演的離世而逐漸消逝。

或許,當人們在誇讚《西遊記》,紀念總導演楊潔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在潛意識裡是在肯定一種打著時代烙印的行事風格。這種風格在楊潔導演接受媒體採訪時一覽無餘:

"一開始沒錢,義務勞動,後來才有錢,我拍一集是90,猴子、八戒是80,沙僧是60,就那麼一點報酬。那時大家也不講報酬,不計時間,曾經有過連續工作23小時的記錄,那是在揚州最熱的時候,為了搶一個演員的時間,就是從這時候,我拒絕那種跨檔期的演員。就是這樣的敬業和一絲不苟之下,才拍出了這部戲。"

"現在我看有導演把上千萬、上億的錢不當回事,來拍出一個算不上上乘的東西,我覺得真心疼。"

" 觀眾都說《西遊記》里美女多,我就是到處海選來的,觀音左大玢是1976年我就盯著了,說我以後拍戲一定讓你演觀音。看了一張照片選定了李玲玉,看了電影《精變》,去山東找來了高小姐,楊春霞的形象又威嚴又美麗,眼裡流露一種凶光,我就覺得適合白骨精。當時演員陣容是"紅花托綠葉",由很多著名演員來當配角,來襯托沒有一點名氣的師徒4人。我不管演員來自哪個藝術門類,只要適合人物形象、氣質,我都用。"

網上一篇《一個寫字的人告訴你:老《西遊記》到底牛在哪》,比較了86版電視劇在改編原著時文字方面所下的功夫。膾炙人口的那句"你是猴子請來的救兵嗎?"一直流傳至今,而原著中是"你是孫行者請來的救兵嗎?",一個稱呼的變化,立刻就變得接地氣。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很多時候觀眾只能看到表面的光鮮,而看不到背後的心血。

老版《西遊記》至今仍會出現在電視熒屏的暑期檔,不時提醒著人們,它和當下很多時尚劇的差別,是兩個時代的差別,是固然清貧卻淳樸純粹的執拗追求,而非浮躁不安,只求商業利潤最大化。

實際上,86版《西遊記》並不太符合原著,原著里的「美猴王」當然一點都不美,是「雷公相」,八戒也是「黑臉短毛」,兩個都是呲牙咧嘴的妖怪,「不可能這麼可愛」;唐僧更是一個對待徒弟髒話滿口、毫無耐心的人物。

《西遊記》作為一部古典小說,糅合了佛教道教思想,它的大部分的思想內涵不可能完完全全搬上電視。小說里還有很多血腥、色情的描寫,也幾乎不可能出現在一部八十年代的電視劇里。譬如,原著中的孫悟空殺人如麻,獸性難馴,在回到花果山時,聽說自己的猴國子民被獵戶欺負,便作法殺死千餘人。

小說前半部分孫悟空的基本形象還是沒有太脫離原始,但在取經路上,孫悟空有一個成長或者說自我修鍊的過程。後半部分,孫悟空變得更加正義且仁慈。在寶象國的故事當中,他甚至引用《詩經》譴責公主不孝:

蓋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故孝者,百行之原,萬善之本。卻怎麼將身陪伴妖精,更不思念父母?非得不孝之罪如何?

無論是在小說還是影視中,孫悟空與荷馬史詩中的奧德修斯一樣,都經歷了種種由天意安排的命運磨難,其內在心靈也隨之得到重塑。天生天養的孫悟空一開始並不嚮往人倫世界,而是憑藉其自然所予的「本性」在天地間賓士。從一開始出海訪道問學求長生,到甘受天庭賜封,孫悟空追求的並不是自我的世俗尊嚴和倫常安定,其最終要達至的目標是方外之人的「逍遙」,是不受其他任何外物的干擾,也就是道家的「無所待」。

如果說孫悟空有一種「反抗精神」,大概就是他對「自然」的追求視為了對人倫政治世界的天然反對;如果說孫悟空身上體現著「扛槍上山」的反抗力量,是因為他的理想本就在政治倫常的世界之外。我們可以把《西遊記》解讀為一個「練內丹」的過程,與人世萬物的遭遇,降妖伏魔的旅途,是「靈明石猴」所代表的修道者自我提純、重歸天真的「洪爐」。讓桀驁不馴的野性在修道的過程當中逐漸蕩滌乾淨,讓天賦的靈機參悟人倫紅塵中的點點滴滴,進而突破達至更高的「有情」境界,這就是超越「自了」,通向「大乘」,企及真正高層次的逍遙與功德,這是《西遊記》原著的基本意圖。

86版的孫悟空,雖然在很多方面並不符合原著,尤其在形象上「美」了太多,但電視劇必須考慮到普遍民眾群眾的接受能力,因此不會突出太多超越倫常世俗的故事情節。迷信、色慾、殺伐尤其是要被悉心遮蔽。如果不在電視屏幕上處理掉孫悟空身上醜陋凶暴的一面,直接將其搬上電視,那麼暫且不談審查機構那裡通不過,民眾群眾,尤其是關注青少年成長的人們,也會反對這種藝術表達對良風美俗可能的破壞。

後來,每逢有《西遊記》概念的影視作品問世,民眾總不免要和86年的《西遊記》電視劇作對比。民眾對「西遊」主題影視劇是否優秀的評價,很多時候依據的是其與80年代版的差異大小。六小齡童飾演的孫悟空,被民眾視為恆定的「正版」;而回民馬德華扮演的豬八戒,則成了中國電視史上永不磨滅的經典。

在這之後的影視作品,如周星馳的《大話西遊》或者《降魔篇》,當然也會分享原著中的自我克服的求道意志,但更多地是在表達的是當代青年面對去崇高化後愛欲生活的臨時困惑,原著中關於圓融生活的實踐智慧失去了蹤跡,修道參悟的磨礪過程被解構為存在主義式的自我懷疑與確證。這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盛行的「去政治」風潮所導致的。在其他一些更加離譜的「西遊」重構故事裡,孫悟空這一人物身上對高級逍遙自由狀態的追求甚至被徹底捨棄,還原為慾望的放縱和生活的鄙俗。這樣一比較,80年代版當中沒有太多迎合人性當中低劣成分的處理。許多人說它是「兒童劇」,便是混淆了深刻的質樸與單純的幼稚。

此外,80年代的《西遊記》電視劇最大的亮點是對祖國壯麗「風景」的還原。這是後來很多自詡更加貼近原著的影視未必能做到的。後來的版本的確會發掘更奇詭的場景,做出更精彩的特效,但都不如在資金和設備極度匱乏的80年代實打實走遍中國甚至出國取景最終完成的景觀盛宴有震撼力。今天的拍攝者是將風光作為吸引眼球的奇觀來打造的,然而在當初,在80年代拍攝者們的眼裡,對這些風光的記錄,都是對華夏大地及其背後悠久傳統的禮讚。無論是火焰山,還是雷音寺,是女兒國,還是花果山,自然風光的原生態呈現的確能讓人體會到那份質樸真摯的心意。相信這也是原著中那個最終修成正果的孫悟空所具備的同一份心意。80年代的《西遊記》電視劇在這個意義上,最為忠實地延續了原著《西遊記》的精髓。



楊潔是我國首部神話電視連續劇86版《西遊記》的總導演,該劇自1986年起播出,稱霸熒屏30年之久楊潔也因此入選新時期(1978-1987)全國影視十佳導演,併名列十佳電視導演之首。

楊潔女士1929年出生於中國湖北麻城,解放前先後在晉察冀新華廣播電台、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濟南廣播電台擔任播音員,曾負責濟南解放播音任務。1958年,楊潔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調到北京電視台,因作為《西遊記》總導演後受到關注。於4月15日逝世,享年88歲。

楊潔說過:「上個世紀80年代初,要想拍攝出《西遊記》,真是相當困難,可這二三十年來,總被描述得像是小玩鬧似的,我心裡有點不太平衡。」

我們為何懷念86版《西遊記》? 看看網友們怎麼說:

還記得小時候電視上一播出《西遊記》,就意味著暑期來了,這部電視劇帶給我們多少快樂!

因為是您拍的西遊記在我平凡枯燥的童年增添了一抹色彩,每每想起自己每次一到星期六坐在電視機前興奮的等著西遊記開始的音樂響起,心情激動的難以附加,直到現在偶爾也會看一看,雖然沒有以前的興奮了,但是我任然認為,您的西遊記是的最好的,大聖是我感覺最像的,總之非常感謝你們拍了西遊記這部偉大的連續劇,祝您一路走好,佛主保佑您……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這樣的感覺,看到86版西遊記的相關新聞,有時候莫名的傷心、悲觀。這大概因為這部影視作品總會讓我一下子想起自己當年那歡樂、無憂無慮的童年。由此會發散想起其他很多事兒,比如到鄰居家看全村唯一的一台黑白電視,然後又想到鄰居家奶奶早已去世多年,孫子都結婚成家了。然後又想到重複播放的那些年,我們跟自己的父母、親人一起圍坐在電視機旁不厭其煩的看、評論。每年都看,只要有任何一個台播放,都會去看。陪著父母看,後來陪著自己的子侄輩兒看,講給他們聽,看著自己的孩子因為這部作品興奮的手舞足蹈,就如同當年的自己。總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又想到子侄輩從咿呀學語到如今已升入初中,莫說我,就連他們也已經看了無數遍86版《西遊記》。終於想到自己已到中年,童年一去不復返,還想到自己的親人很多已都不在人世。。。於是就會心情黯然。

楊潔導演的女兒表示,家人想低調處理楊潔的後事,希望不要引起過多關注。但4月21日,在北京八寶山舉行楊潔導演追悼會,「孫悟空」六小齡童、「豬八戒」馬德華、「白龍馬」王伯昭、「紅孩兒」趙欣培、呂中、苗阜、張紀中等,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影迷等現身祭奠。

楊潔導演一路走好!



推薦閱讀:

慈禧是怎麼當上皇太后的?
聽趣聞:知府審石頭判案情,巧助夫婦解困境
殷紂王是誰?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一】:從一場酒宴開始
金鼎國際:卧龍、鳳雛都被劉備得到,為何仍然不能一統天下?真相很簡單

TAG:西遊記 | 熱點話題 | 四大名著 | 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