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佛學弟子 到底該以善行事還是該以經驗行事?

舉個例子:

母親看人有難 出手相助 以善行事。可我知道這家人人品不行。日後若是有什麼差池 一定都會責怪到母親的頭上。換作是我 我一定是不幫 可老媽說 信佛的人應該以慈悲為懷 助人為樂。

可是助人為樂還要被人忘恩負義扣一盤屎 真的是正解嗎?


以經驗斷是世智辨聰,以仁愛心斷是慈悲佛性


以智慧行事


以善行事是依識沒依智;

以經驗行事是依人沒依法。

作為一個佛學弟子 到底該——依心無掛礙……

就著自己現有的條件,

只要不違反眾生本願,

怎麼選擇,都對,都是符合因緣果報的。

關鍵,別糾結!別擰巴!


記得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禪者在河邊打坐,突然聽到河裡有異樣的聲音。他睜開眼睛一看,有一隻蠍子正在水裡垂死掙扎,禪者頓生惻隱之心,他伸手把它撈出來,卻被毒蠍子蟄了一下。

過了一會兒,他又聽到了掙扎的聲音,睜眼一看,蠍子又掉進水裡了。他又把它救了上了,結果他的手又被蟄了一下。

這時,旁邊的漁人說:「你真蠢,難道不知道蠍子會蟄人?」

「知道。被他蟄了兩次了。」

「那你為什麼還要救他?」

「蜇人是他的本性,慈悲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會因他的本性而改變。」

蠍子又調進了水裡。禪者看著自己腫起來的手,再看看水裡掙扎的蠍子,正猶豫著,漁夫把一個干樹枝遞到他手上,他用干樹枝撈起了蠍子,他的手才沒被蟄。

漁人笑著說:「慈悲是對的,但即便慈悲也要有慈悲的手段。」


潔凈的蓮花從淤泥中長出。

高大的菩提樹從糞地培育。

修行人,當如汝母,無論好壞,一心向善,體悟他人之痛苦,挽救他人於危難,此為菩薩道。

若有災難,為前世罪業,今生我坦然受之!

心不生嗔恨,懊悔。

嘴不說他人是非。

耳不聽妄言兩舌語。

眼不看他人過錯。

如此就是修行。


看到這麼多信徒侃侃而談也是樂了。不加辨別的善是愚蠢。沒事多看看案例。有多少殺人越貨的第一個想到的目標就是平時接濟自己的「善人」?這種悲劇還少么?還一口一個以善為本。無語,人不能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裡


以善行事

以智慧圓融

以忍辱觀諸性空

以禪定安住已心

佛法是世間法,佛法是智慧法。

我個人大致是這麼認識的,很難,在向這方向努力。

供參考

希望有幫助。

祝福題主

祝福母親


忘恩負義,扣一盆屎,可以修忍辱啊,可以讓你的惡業提前消除啊。以前種下惡業的種子,如果等到他結果,那基本上都是要到地獄的,通過做點善事,提前翻出來,受點苦,銷掉這個種子,值得啊。相反那些善業的種子,就不要隨便翻出來,果實還沒成熟,提前摘下來,實在是浪費啊。所以真修行人一般自找苦吃的。。。世人不懂,到廟裡就是求財保平安,修各種催財法。。。以後有得苦頭吃的。。。


「可是助人為樂還要被人忘恩負義扣一盤屎 真的是正解嗎?」

看到這句話,就明白了問題的所在, 吾以為,真正的善行是不計回報的。

作為一個佛學弟子 到底該以善行事還是該以經驗行事? - 昊初的回答

這個答案說的也是這樣,行善是一種自然的行為,不用計較對方會如何報答或者報復。

但是可以用一種比較好的行為稍微保護一下自己,這樣也是世俗的無奈。畢竟,還是肉身。

又或者,接受被人忘恩負義,也是行善的一部分。

畢竟, 行善, 也是種因,既是種因,那麼就要承受相應的果


善是工具,經驗也是工具,是你用工具,不是工具用你。喜怒哀樂,自我意識也是工具。大慈大悲,只是心神定發最初之念無差別注意善之傾向,傾向善只是利於無我脫輪迴心,一切以最優作解。人生若流變之大夢,不知周夢蝶乎?,蝶夢周乎?


我也經常好心辦壞事,然後覺得委屈。佛陀教化世人時也知道世人痴愚,多用善巧方便。智慧很重要,我覺得學佛的人遇事應該要從問自己「幫不幫」轉變成「怎麼幫」……


順其自然,無我利他。


如果不計較結果,當然是你媽做得對咯。

如果你自己的話,既然接受不了結果,那當然不做咯。

對於善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標準。

真正的善行,並不會計較得失的。


糾結是我們的通常心理,因為無論怎麼做都會有利有弊,世間的事情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其實沒有絕對的利與弊。學佛的人隨緣行事就好。有時候當我們智慧不夠的時候,糾結不清的時候,想想佛菩薩此時會怎麼做,我們學佛也怎麼做。做了好事怕扣屢盆子,佛菩薩不會這麼想吧。佛菩薩只會看對對方是否有益,只有我們凡夫才會怕這怕那,遇事只想著自己的安危呀。


當然是以善行事,善是萬法之門,百教之宗。脫離了善,一切東西都是假的。


推薦閱讀:

須深經闡微
四招教你改變世界
我有神通,你有錢嗎?
阿羅漢圓寂後怎樣?
終極現實與靜觀:不再逃避,我們一起與痛苦共存

TAG:心理學 | 家庭 | 社會學 | 人際交往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