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相處,有點難
和 自 己 相 處,有 點 難
清晨,你還一副沒睡醒的樣子時,你的手機就已經按捺不住興奮之情向你推送各類信息了。狂轟亂炸地提醒你,在你睡著的這八個小時里,又有多少人憑藉智慧、顏值走上了人生巔峰。
而你,仍舊在你的小房間里,打轉、嘆息:
○「為什麼自己不漂亮/不帥氣?」
○「為什麼自己智商平平?」
○「為什麼自己的人生毫無亮點?」
然後在有夢可做、無路可走的死局裡,煥發出一周左右的生機,讀書、看報、做筆記,以為就此人生不同、夢想實現時,你就又垮進了頹廢的坑裡,等著下一次「心靈猛擊」。
這俗稱的「間歇性努力症」讓我們越來越不知所措,甚至會讓我們陷入很長一段時間的「不滿自己」中,認為自己毫無用處。即使努力,也不過曇花一現,沒有前途。
究其根本,兩個原因:
互聯網信息圈的無限誇大,和你自己無限的量化
首先,互聯網信息圈總在無限誇大某些信息這個不用多說,畢竟流量時代下,吸引眼球才是這些公司生存的王道。
但「量化」就很值得我們深思了。
據調查顯示,當代年輕人在確定「我是誰」這個問題時,通常會選擇做一個「量化青年」。比如給相貌、品質這些難以科學數據化的東西進行等級和數字劃分。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顏值評分,從1到10,代表從相貌平平到長相驚艷。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暗搓搓地點開過此類測試進行自我評分吧。
量化下,我們潛意識裡會激勵自己去尋找自己「缺失」的一些點。
比如我們知道努力才是正道,但還是在潛意識裡認同網上某某隻靠美貌就獲取了成功、某某隻靠天賦就一舉獲勝的信息。
從而更加不放過自己,天黑到天亮的,指著自己缺失的某個點折磨自己。
大時代下的不自知
大時代提供的多機會、少限制環境,促進了年輕人對個體自我的探知。這種對「我是誰」的探知和物慾化的夢想相比,影響力更大更深遠。也更容易受外界所左右。
加之人都有群體心理和歸屬心理。所以在這樣急促、不平衡的時代里,我們總是在懷疑自己和對方的思想,並試圖尋找同類。然後迅速社會化自己。
這樣一氣貫通的過程中,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平衡自己的優劣利弊,隨大流的結果往往就是離本心越來越遠。
在奮盡全力探知自己的路上,最終不自知。
就這樣,我們越來越不知道怎麼和自己相處。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偶爾自信過頭、偶爾自卑過度。
可和自己相處,真有那麼難嗎?
《大學》八條目的前兩個就是「格物、致知」,強調親歷其事、親操其物中增長見識,並從推知事物之理中,探索本心之知。
說白了,就是實踐出真知。少在屏幕背後暗搓搓地瞎想,出去實打實幹,走多點彎路,或早或晚總會到終點的。而實踐證明,彎路中,你也會找到真正的自我。就像談戀愛,事先一大堆的規矩條框,在你遇到某個人後就沒有什麼卵用了。不如放過自己,大膽「與有情人,做快樂事,不問是劫是緣。」
另外,我也喜歡這句話很久:「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這是《世說新語·品藻》里殷浩回答恆溫挑釁的一句話,示意:縱你恆溫顯赫騰達,我殷浩仍不懷「競心」,安心做我。
大時代浮躁下,競爭存在得更廣。跟兄弟姐妹要比一比、跟同學朋友要比一比、跟同事領導要比一比。
有時候,就算你自己不比,別人也會幫你比,並賤兮兮地告訴你結果。
所以,競爭就競爭吧。畢竟競爭上崗,用實力說話很正常。關鍵在於如何不存「競心」的做自我:
——想整容,整唄,但我只是想改變一些不滿意的地方,讓自己高興一點而已;
——自己不聰明,不聰明唄,好多事真的輪不到智商說話;
——天賦不夠,努力唄,大不了換條路子走,總不會死的;
但,你就是你啊,努力改變了很多缺點後,還剩了一些小小的缺點和很多大大的優點。在彎路上找到自我後,過屬於自己的生活,耀眼也好、平凡也好,都是浮雲了。因為你終於找到了與自我相處之道,能理解自己的能力、情感並且接納它,達到最舒服的狀態。
http://weixin.qq.com/r/0S93b2DERz04rSQM93r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