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星星——《地球上的星星》觀影

因為《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的爆火,印度片比原本更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阿米爾·汗也被人關注得更多了。雖然在很多影迷心裡,阿米爾·汗的形象可能在《三傻大鬧寶萊塢》的時候就已經深入人心了,這位印度的國寶和被稱為「印度的良心」的演員總是用自己的方式說著那些打動人心的故事。

前兩天把他 2007 年的電影《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找出來看了一遍,也寫一些觀影感受以做記錄。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了一位年紀約八、九歲的男孩,名叫伊夏,他與其他同齡的孩子不太一樣,他認讀字母的能力有欠缺,同時腦袋裡又有很多奇妙的想法。有一些電影簡介里直接寫他是有智力障礙或者是自閉症,我不能認同這樣的描述,畢竟電影里也從頭到尾都沒有這麼對這個孩子下過定義,這裡還是說他只是一個不太一樣的孩子好了。伊夏這樣的孩子在普通學校里沒有辦法跟上課堂的進度,總是對一些外界事物無比好奇,無法專心聽課,也沒有辦法好好的完成作業或者考試。家長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送他去了寄宿學校,但是寄宿學校里更加嚴苛的環境和一些隨之而來的嘲笑與懲罰,讓伊夏開始慢慢關起自己的心靈,不再與人說話,也對任何事情都丟失了興趣。萬幸的是後來遇到了阿米爾·汗扮演的美術老師,這位老師與小男孩小時候一樣有著認讀障礙,所以對男孩子開始關注起來,並發現他有著繪畫的天賦。在他們相處的過程中,男孩子慢慢打開了心靈,兩個人也都有了自己的成長。

這是一個描述起來極其簡單的故事,其實印度電影每次給我最大的感覺並不是搞笑、感人、又唱又跳,而是他們都能很好地、很清楚地描述好一個故事。雖然印度電影都很長,但是這樣充足的時長讓電影里可以包含很多豐富的細節,這對於一些普通的觀眾來說是非常友好的,畢竟不是所有觀眾都能跳齣電影去思考其中的邏輯或者其中的暗線,絕大多數人還是從電影里告知觀眾的信息去推斷接下來電影的走向。將電影故事可以完整的呈現給大家的前提做好了,再將主題稍微提高一點去表達導演、演員的觀點,自然就被很多觀影者所喜愛。

反觀國內,感覺有很多電影是一開始就有一種想要表達的野心,然後再根據這個野心去想我要用怎樣多的實例去印證我想表達的東西。這往往會讓電影在情節上出現漏洞,或者是讓觀眾始終沒辦法進入劇情。如果不是形式主義的電影,認認真真的講好一個故事,是現在很多電影都欠缺的地方。

跳齣電影本身,說一點由電影故事引發出的思考。我看到小伊夏上學的時候有一種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學校里課堂里的感覺。記得家人和我說起小時候的故事是總說,我小學三年級之前都不太知道自己是在上課,也不認真聽課,上課永遠都在開小差,玩一些手邊的東西,別的小孩都能給老師回應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可是我卻很經常的時候都在做自己的事情。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會和家裡人說我上課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他們說的沒錯,在我的印象里,我也是差不多到了三年級之後才知道念書大概是怎麼一回事,之前的腦袋裡就像是有無數的故事跑馬燈一樣地跑過去,我知道我為什麼會坐在課堂里上課,但我不理解這個行為的意義。這種理解念書和學習的意義,在小時候被家裡人簡單的稱為「開竅」,然而我就是那一類「開竅」的非常晚的孩子。

除此之外,我記得我小時候也有天馬行空的想像。早晨蹲在浴缸上刷牙,那時候家裡的浴缸是有紋理的,我經常可以邊刷牙邊盯著那個紋理想像出來那是怎樣一個生物,可能是大象和馬的合體,然後在和對面的生物打架。在看到電影里的男孩子再對著作業上的一個乘法題目就有著地球與其他行星打架的幻想的時候,我就立刻想到了我小時候這樣一個場景,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電影前還能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的那些想像和想像背後奇妙的故事。

我之前和朋友聊到過我小學時候不好好聽課這件事情,朋友說那可能是我家的學前教育沒做好。後來我覺得我並不能完全認同這樣的說法,不是說學前教育是否做好的問題,而是關於「學前教育」的定義。在學前理解和懂得更多屬於這個世界的規則和知識,也許會幫孩子走的更佳平穩,但也在課堂里造就了那麼多一模一樣的學習機器,每個人都在起跑線前面蹲著,別人都開始跑起來的時候,那個蹲在地方看螞蟻的孩子大概就落在了最後。

長大之後,我會很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想像力從腦袋裡消失了,那些看到這個世界的新奇事物之後的聯想,就這麼慢慢的不見了,你看到任何東西可能就是單純的顏色、形狀、事物甚至是公式,或者看到他們也只會想到自己沒完成的作業。現在很多人會為了這些想像的丟失感到惋惜,也會聽到和看到更多的方法論告訴你如何練習聯想和想像能力。這些原本就屬於我們的能力消失了,我們竟然要通過學習的方式找回來,聽上去有點可笑。長大了的孩子也許有著比以前更好的時間安排、進取心、學習能力,但是這些東西即便現在沒有,未來也許有一天還是會有。但是想像力,孩子長成大人的時候死去了,可能就再也回不來了。如果有可能,如果沒有那麼多的壓力和時間安排,能讓孩子有想像力的時間多一些,可能都會是更好的。

從這裡感覺就要說到教育的問題,印度電影里呈現的教育環境相比歐美電影與國內的情況可能會更像一些,有更多的壓力也要更多的努力才能爭取更多的財富、名聲、地位。有些時候有人會說我只想做一個普通人,不想要那些財富、名聲、地位,但是在學校的時候誰又管你是否對未來的想像只是個普通人呢,那些成為宇航員、藝術家、科學家的夢想在你追我趕的學校里死去,你不知道你未來會成為怎樣一個人,卻要拚命的爭奪那一兩分,銘記著家長對孩子說的「考場上一分的就是幾百、幾千、幾萬名」,然後看著自己越走越忘記自己想做什麼。當然身邊總有一些孩子,在他們還是學生的時候就能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然後他們考上了清華北大成為了你身邊的「大神」,你去問「大神」是如何成為大神的時候,他們都是笑笑說「我只是個普通人」。我想二八定律總是存在,八成的孩子,有的時候只能跟著這些「大神」的腳步試圖模仿成為他們,卻忘記了自己想要成為什麼人。

現在越來越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有不一樣的閃光點,雖然很多人在從孩童時期走過來來的時候也沒有看出來周圍人獨特的地方,也沒看出來自己有什麼獨特的地方,但是我相信他們也有,我們也有,很多人可能覺得自己已經成型,再去尋找自己要做什麼已經來不及了,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就像是阿米爾·汗幫助了小男孩一樣,也許未來我們也可以對自己的孩子更加寬容,給他們更多想像的機會,去發現更多有趣的事物,去走自己的路,成為獨一無二的星星。

推薦閱讀:

冬陽,乍暖還寒
這裡可能沒有你想聽的故事
【6.10】每日生活安排以及日常規範教養
高手與普通人的本質區別是腦神經結構不同
斯坦福教授的這個發現,才是普通孩子和學霸的真正差距!

TAG:影視評論 | 影評人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