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墨西哥經濟(一):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術

世界經濟的近代史,是由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來斷代的,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今日發達世界之經濟版圖,始於以機械力代表人力、畜力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成為世界老大;成於以電力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作為英國海外延伸的美國、稍後的德國、日本,皆拜此次工業革命之力,與英國並肩於發達國家之林。

中國有一句古語,機不可失。所謂機,不是一般所理解的機會,而是指事情剛剛顯露、若有若無、稍縱即逝的那點苗頭,是所謂「先機」。一般人容易忽略而錯失,所以不能抓住這個先機、利用其後日漸成形的「勢」而成就一番偉業。只有心很靜的人,才能洞察這至細至微的「先機」,抓住它,順著「勢」,成偉業。

幾百年的近代經濟史上,也只有這麼兩次至細至微的先機。大部分國家都看不見,或視而不見。只有幾個國家抓住了,所以一發達而不可收,發達至今。這其中,英國最眼尖,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老大;美、德、日眼尖,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也躋身發達國家之林。

得先機者得天下。得了經濟先機的西歐(英法德意)、北美(美加)、日本,雖然其間也歷經一戰、二戰、冷戰,這樣或那樣的經濟危機,但戰爭過後或危機過後,原來發達的依然發達或更加發達。

而錯過失機的,除極個別(如「四小龍」)外,很少能夠成為發達國家。它們基本上只有三個去向,要麼極貧(LDC最不發達國家,如緬甸),要麼僅以溫飽(發展中國家,如),要麼小康(新興經濟體),而無法逾越邁入發達國家的高高門檻。

而兩次工業革命之先機,就是決定這道不可逾越門檻的根本。

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人在大勢面前是弱小的、無力的。中山先生說: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勢在人先,而機在勢先。順勢的關鍵,不是在勢成之後隨大流,而是在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時,搶在眾人前面,抓那先機,學那蜻蜓,立那潮頭。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國家,都錯失了這先機。錯失了這先機,再想發展,就難了。

二戰前,這些國家大部分政治上尚未獨立,不是那些佔了先機的發達國家的殖民地,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上不能自主,經濟上的自主只能是奢望。

二戰後30年間,非殖運動風起雲湧。大部分國家都已實現政治上的獨立。政治既已獨立,如何發展經濟就列上日程。

發達國家發達了百年,指導其發展的經濟學歷經變化,已經有模有樣,有理論有實踐,有成功有失敗。但這些學術、理論、實踐,用於指導發達國家是可以的,用於指導不發達的國家則未必。

錯失先機的經濟體,與佔得先機的經濟體,不可以用同一套經濟學理論。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同了。

戰後這70年間,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廣大窮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試圖在發達國家的主流經濟學之外,找到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創建適合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理論。雖千差萬別,但萬變不離其宗,總體思路就是兩個:或進口替代,或出口導向。

進口替代最成功的例子,是戰後30年間的墨西哥奇蹟。而出口導向最成功的例子,是同期日本和四小龍中的韓國、台灣。今日,則是中國。

在40年代之前,墨西哥與很多窮國一樣,奉行自主或被迫的自由市場經濟和自由貿易。這是發達國家倡導的政策,因為對發達國家最有利,對窮國則未必然。自由貿易意味著市場相互開放,看似對等,但窮國除農產品或礦產品外,沒有什麼可以賣給富國的。而富國因佔了工業革命之先機,在工業品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競爭力,對窮國的出口變成了壓倒性的傾銷。這樣的貿易結果,拋開窮國遭受的貿易逆差不談,更主要的是摧垮了窮國幼稚的工業。大清王朝被迫與英國通商後,土布很快被洋布壓垮即是典型的例證。

墨西哥發現,此路不僅不通,更是絕路。所以,必須改弦更張。

進口替代,呼之欲出,從40年代到70年代,成為墨西哥經濟的主導思想,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人口增長僅一倍的情況下,GDP翻了6倍。

進口替代的思路,簡單說來就是政府主導、溫室育花。墨西哥的決策層認為,在沒有強大工業基礎的情況下搞自由貿易,將永無實現工業化的希望,因為本國弱小的民族工業在強大的工業強國面前不堪一擊。所以,必須對工業國的進口加以嚴格限制,讓本國工業在沒有或少有外來競爭的溫室環境下,逐步培育全球競爭力的;當本國工業強大到足以在本土市場上與進口產品一搏高下時,再放開進口,讓本國工業經歷風雨。

這種想法,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看起來很美。

僅有溫室還不行。積貧的國家、弱小的民族工業,即使沒有外來競爭,也只能小步徐行、慢慢地發展。對於政治上剛獨立、經濟上雄心勃勃、矢志「趕某超某」的窮國來說,等不及經濟和市場的自然增長,必須以政府的外力加持甚至主導。

政府的外力,一是以產業政策,著力扶持政府看重的產業;二是資金的原始積累。

產業政策一項,中國兩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前些時日很是爭論了一段時間。這種不問具體情況、一概而論的辯論,對決策層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墨西哥奇蹟,證明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是有用的。當然,只是在一定階段,不是永遠管用。

資金的積累,則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借債,而且主要是外債,因為本國太窮。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曾有大借外債、大搞「引進式工業化」的設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是犧牲農業、農民和農村,人為長期壓低農產品價格,為工業降低成本和積累資金。這種事,前蘇和中國都干過,長期虧欠農業、農民和農村。中國近些年提出,城市要反哺農村,工業要反哺農業,市民要反哺農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虧欠心理的良心發現。

以這樣的方式、在短時間內、在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迅速積累了大量資金,能夠進行大量的投資,生產出可以替代進口品的產品。等到有一天強大了,再敞開市場,與工業強國的進口品一較高下。

這樣一種「高儲蓄、高投資、高外債、限進口」的方式,「政府主導、溫室養花」的方式,是墨西哥為自己摸索出來的路子,在40年代到70年代間,取得了成功。當然,後來隨著墨西哥經濟好日子結束,它的弊端也暴露出來,最大的問題是,溫室里培育出來的工業,體量可以很大,但大而不強,一旦被暴露給國際市場,即露出孱弱不堪的紙老虎本質。

墨西哥位處拉美。它在那30年間取得的成就,影響了拉美眾多經濟體,進口替代成為那個時期拉美以至亞洲、非洲許多國家的模式選項和主導思想。

但也有另類。最典型的是日本、韓國、台灣。它們的根本思路與墨西哥無異,都認為必須走工業化的路子。但與墨西哥關起門來搞建設、溫室育花的路子不同,它們認為,企業不能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成長,而必須放到國際市場上經歷風雨,在大風大浪中培育全球競爭力。所以,它們的政策重點,是扶持、鼓勵本國企業出口到國際市場,從一開始就與工業強國正面較量,在較量中成長壯大。這就是所謂的出口導向。

這可能嗎?這不正是墨西哥早年走不通的那條絕路嗎?幼稚的民族工業,沒有外力的加持,直接拉到國際市場,還不被人一下子搞死?

這內中是有訣竅的。墨西哥早年之所以走不通,是因為沒有找到內中的訣竅。找到訣竅,路就走得通。

訣竊一,是政府加持甚至主導,而不是放任市場不管。墨西哥早年是放任的,幼小的民族工業在強大的工業國面前當然只有死路一條。日本、韓國、台灣的做法,是政府以強大的資金、物力、政策支持出口產業。這與進口替代模式中政府的作用是一樣的,只不過支持的方向和重點不同。

比較典型的是中國的出口退稅政策,至今仍廣泛實施。

訣竅二,是美國加持。日本、韓國、台灣,是美國在亞洲最鐵杆的盟友。在冷戰時期,美國與這三者的貿易,更多是政治上的考量,算政治帳多於或大於經濟帳。比如,這三者可以比較自由地進入美國市場,這是其出口導向模式成功的關鍵。一般情況下,貿易講究對等,按道理,美國會要求上述三個經濟體對美國產品同等開放。如果真這樣,這三個經濟體的市場很快就會像早年的墨西哥一樣,被美國產品沖得七零八散,民族工業基礎被衝垮,哪還有出口導向的基礎?

所以,出口導向型模式成功的基礎,必須是一種不對等的貿易關係:你可以向美國自由地出口,美國不可以自由地向你出口。

美國SB嗎?不SB。它之所以坐視這三個經濟體向它出口而不強求其對等放開市場,是因為這三個經濟體是它最鐵的盟友。美國對它們算的是政治帳。

戰後至今,70餘年,全球100多個窮國,都在探索致富的路子,大部分都走了進口替代的路子,而沒有選擇出口導向的路子。只有日本、韓國、台灣和現在的中國選擇了出口導向的路子,而且被證明是比進口替代更高明的路子。

為什麼大部分國家都沒有選擇出口導向這更高明的路子?是它們笨嗎?不懂嗎?

不是。

它們之所以不選擇出口導向,是因為這條路子條件太苛刻。政府主導這個條件可以輕易滿足,但與美國關係鐵到可以讓美國願意貿易不對等,世界上只有不多的幾個。其餘國家,只能走進口替代的路子。因為,與美國關係遠沒有那麼鐵。

有人質疑了。中國與美國關係並沒有鐵到那個地步,何以也走成了?

原因在於,中國自願不自願地先進行了30年的進口替代,已具備了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這時候進行出口導向,即使是對等開放市場,有相當一批產業還是有比較優勢的,尤其是勞動力、環境等成本優勢,遠不致於一下子被衝垮。

更何況,中國改革開放之初,與美國還是一種不是盟友卻勝似盟友的戰略關係(這點不敞開談了)。美國在與中國的貿易中,並未苛求中國對等開放市場。對於中國的民族產業來說,這不是一種保護嗎?

出口導向模式在中國的成功,當然有很多因素。但是,在起步的那段時間,政府的加持或主導、一定的工業基礎、與美國的准盟友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所有以出口導向模式成功的經濟體,與美國的關係都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這無關愛國賣國,而是基於經濟利益的冷酷現實。

原因很簡因,即使出口導向成功如中國,依然是窮國序列而非發達經濟體,是處於追趕而非被追趕,是有求於發達國家而非被求。中美貿易戰固然是兩敗俱傷,但中國比美國更加敗不起。

這又是基於經濟利益的冷酷現實。

罵罵美國是不會讓中國發展起來的。以出口導向模式起家的中國,現在依然離不開出口導向。而出口導向模式的一大關鍵因素,是與美國保持良好的關係。而最壞的選擇,是與美國反目。

到了那個時候,難道我們還要退回到進口替代的老路嗎?

不要!


推薦閱讀:

曼昆《經濟學原理》讀書筆記及解析 第1篇
德國經濟(五):貿易順差招了誰?
委內瑞拉那筆糊塗賬
德國經濟(三):德國模式的自信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