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戰略支撐的選擇,產品戰術的方法論
犯了多年的拖延症,至今沒有改變,加上節日恢復工作綜合症,慢慢吞吞,頭暈腦脹,還有各種關於區塊鏈的信息轟炸,焦慮充斥在腦子裡。
一直拖到今天,把最近一年多的關於產品的一些思考小點,總結寫下來。此內容也在公司的年度產品技術大會上分享過。
關於產品戰略、產品戰術、運營戰術的思考。
#1.脫節
很久的感受就是,有的產品經理們在思考的時候,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生活中是一套,工作中是另外一套。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掃一掃。掃一掃這個產品交互的動作,好幾年了,已經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中,賣煎餅果子的大媽,城鄉結合部的小奔奔都在用二維碼收錢,而我們的產品中卻沒有這樣的操作和實踐。掃一掃是線上和線下連接的重要一環,從O2O炒作到OMO,都離不開這一動作。
從產品戰略的角度出發,反思,為什麼沒有,是商業問題,還是產品問題。
這暴露的是產品決策者,思考和工作的脫節。
#2.變化和壟斷
變化是反思這些年對信息傳播和獲取方式的演變。
獲取信息方式的改變:門戶->搜索->推薦->朋友圈
信息展示方式的改變:文字->圖片->視頻->直播
由此帶來的改變是,要求Marketing的難度越來越高,不僅要內涵,還需要顏值,好看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重要,各個方面。
壟斷是指移動端App的分化,回頭再看去年、乃至今年,除了直播,基本再無牛逼的App出世。流量越來越集中到頭部App,即便是淘寶,也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趴在微信上汲取流量。流量是一個逃不過的魔咒。微信、頭條、百度,是逃不過的劫。
微信的流量需要維護和價值的升級,有了小程序。
頭條的流量也需要維繫和不外泄,所有有了很多的垂直App,矩陣布局。
百度App,在很多三四線城市,依然是重要的入口,沒得選。
#3.產品戰略的支撐
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戰略,無論上市與否,都要歸結到商業上。要求產品必須支撐商業的實現和落地。
A)如何支撐?B)尋找關鍵支撐 C)如何實現支撐,
這三個問題,成為考驗產品決策者的難題。匹配對了,一切向上,匹配不多,時間窗口的浪費。
#4.產品連接的三個階段步驟
稍微大一點的公司,有很多產品。基本很多公司都有C端產品,即便是一個公眾號,也是toC
A)公司小產品小,先把產品內部的用戶活躍起來;
B)把各產品間連接起來,讓矩陣發揮更多的作用;以往的矩陣多是從業務角度切分,現在的矩陣多是從用戶角度切分;
C)如果公司更大,往往有自己的生態,要把生態間的產品連接起來。
#5.簡訊和微信的區別
深刻思考過這個問題。看朋友或者看自己,手機上,簡訊有小紅點,已經懶得去點開看了。如果微信有小紅點,還是很迫切的要去點開看看。
我自己的觀點,簡訊和微信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可以觸達陌生人,後者只可以觸達好友。
在用戶的情感體驗上,前者陌生、後者清晰;前者無法觸達,後者可以在線;前者生硬,後者生動。
這為我們產品競爭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提供了一個打法,交互的體驗相差無幾的時候,要重視情感體驗。
ps:這也是我個人有時候,不喜歡AI的原因,感覺冰冷。雖然我也在踐行著AI的元素。
#6.大數據小數據
大數據這個話題已經炒過很多年了,也已成熟了,成為很多公司和產品的標配了。但商業的價值卻一直無法匹配市場的期望,關鍵是在小顆粒度數據方面無法做到價值體現。如果在小顆粒度數據方面,體現出價值,就會向上跨越一步。
避免,大數據,做成了大存儲,大統計。
#7.運營的戰術
無論新產品,還是老產品,發展過程中,都離不開運營。都要背KPI。很多時候,年初的KPI要踐行到年底,都不曾修正,第二年還要接著干。
我建議運營的KPI要動態看待。要考慮2個緯度:
A)數量/質量 B)廣度/密度
我自己的實踐是,搞3個月數量,搞3個月質量,交替運營;
搞3個月廣度,搞3個月密度,交替運營。
這樣的好處是能夠把業務指標做的比較紮實,而不會出現太多泡沫。
#8.峰值的意義
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前一天的運營數據,估計很多人都這麼干。
這麼做的一個目的,就是看數據的波動,及時調整。在波動中,有一個最重要,尋找峰值。
峰值的意義在於,需求在某一時間點的集中爆發,尋找到背後運營的動作
峰值的大小,反映了需求的強or弱?
發現了需求的剛性點,就可以不斷重複動作,並配以更大的 marketing,重複強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天貓的雙11成功後,就誕生出很多各種各樣的購物節,強化,強化,再強化。驅動大盤前行。
#End.
以上是一些思考和收穫,記錄下來,過幾年,再反思。
戰略的支撐,戰術的方法論。
思考,就如暗夜中的一點光,模糊,但卻能明晰方向。
推薦閱讀:
※接上文,講產品側的「版本構成」
※方法論【6】:動機門檻分析模型
※兩條常被遺忘的產品法則
※課程篇(9):產品設計-產品框架
※呢喃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