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有約》繼《康熙來了》停播,北上會是台綜的一次救贖之路?
作者 | 胡洋
轉載來源:辣眼電視(ID:layandianshi)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2月26日,根據台灣媒體報道,由「綜藝大姐大」張小燕主持的《小燕有約》因收視不如預期被傳停播。隨後,主持人小燕姐發表相關言論,稱「我覺得是老天爺讓我適時休息」。
這是繼2015年台灣綜藝《康熙來了》停播之後,又一檔因「收視不佳」而被停播的大型台灣綜藝節目。根據相關新聞反饋,台灣當地人民在得知此消息後,反應頗為平淡、甚至有些「冷漠」。而內地觀眾在經歷了《康熙來了》停播以後,也表示「在意料之中」。
不可否認的是,近幾年的台灣綜藝確實在走下坡路。《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綜藝大熱門》《非常董事會》等「一代80後青春記憶」的綜藝節目早就壽終正寢,而《康熙來了》《小燕有約》等「長壽」綜藝也紛紛走向停播。變化之突然,不由令人唏噓:昔日台綜打下的「娛樂帝國」瞬息面臨崩塌?
從《康熙來了》到《小燕有約》,台綜「盛況」一去不復返
回顧台灣綜藝那些年,從「三王一後」時代的張菲、胡瓜、吳宗憲和張小燕,到「三後一王」時代的陶晶瑩、小S、利菁和蔡康永,再到如今台綜市場的後繼無人,台綜「盛況」似乎早已一去不復返。
縱觀台灣綜藝的目前現狀,除了《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小燕有約》前身)等一批老牌綜藝為內地觀眾熟知以外,似乎再無一檔新新綜藝節目被內地觀眾記起。
可如今,在《康熙來了》《小燕有約》陸續被停播之後,台灣綜藝的日漸沒落似乎已成大勢所趨。過去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比內地綜藝發展快20年」的口號,也在彈指一瞬間,灰飛煙滅。
「現在的台灣基本已經無綜藝可看」,一位微博網友發出由衷的心聲。這種情況實際上有點類似當年的香港電影市場,從輝煌走向衰敗也只用了幾年。
台灣綜藝節目製作人孫樂欣曾在總結台灣綜藝節目的創新時說,「原則上來講是退步的」,而曾在《康熙》和《國光幫幫忙》兩檔節目做過製片人的陳冠廷也認為「台灣綜藝把自己的路做得越來越窄。」
「沒落」背後:是誰殺死了「台灣綜藝」?
任何事物的轉瞬即逝勢必都會與背後的大環境息息相關。當《康熙來了》《小燕有約》不再是僅有的幾檔慘遭停播的台綜之後,台灣娛樂產業的沒落幾乎也成大勢。
那麼,究竟是誰殺死了「台綜」發展?
1.萬年不變,節目內容缺乏創新
回看《康熙來了》、《SS小燕之夜》、《國光幫幫忙》等節目主題列表,觀眾不難發現節目中聊的話題還是「萬年如一日」。素顏、卸妝、翻明星包包、夫妻吵架四大話題幾乎在每檔綜藝中都能看到身影,網友調侃「流水的綜藝節目,鐵打的四大話題」。
正如孫樂欣所說,節目同質化的結果不僅無法吸引年輕觀眾,還導致原來的中老年電視觀眾也在不斷流失。觀眾少了,收視率自然下降,廣告招商也就不盡人意。
2.資金短缺,與內地製作費用差距在40倍左右
「台灣做節目真的很難,她的費用如果與內地相比,大概會有40倍差距」,《康熙來了》製作人孫樂欣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還透露出《康熙來了》總製作成本為50萬新台幣(相當於10萬人民幣),而這樣的製作費用在台灣已算昂貴之作。可如果放置在當下內地綜藝市場,10萬人民幣很有可能不到一些頭部綜藝一集的成本。
「沒錢」成為制約台綜發展的最大外部阻力。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當製作經費有限之際,邀請嘉賓、場景布置、道具燈光、舞台聲控等多方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 「僧多粥少」,百家電視台瓜分收視人群
眾所周知,寶島台灣人少地小。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窄人稀的台灣早已從90年代的台視、中視與華視三家電視台發展至有百餘家電視台,而全台卻僅有2300多萬的人口。這也就意味著人口稀少的台灣人民要在百餘家電視台中選擇自己喜愛的電視節目。而電視台的突然暴漲,一來會造成廣告收益被瓜分,二來是割裂收視人群,從而造成收益不佳。
收益不佳,就只能削減製作成本,節目創新無法實現,馬太效應穿行其中,最終結果就是台灣綜藝每況愈下,競爭乏力。
4.「不進則退」,大陸綜藝攔截反超
《中國有嘻哈》《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等多檔內地綜藝的順勢崛起,讓過去引起為傲的台綜在進軍內地市場時明顯受阻。一方面,大肆引入韓綜版權的內地節目在類型上摒除了以往節目的單一、片面化等缺陷;另一方面,視頻網站大肆進軍內容端所帶來的大量資本讓國內綜藝在「外觀」上就較台綜高几個台階。
而隨著內地綜藝越來越重視節目原創形式之後,內地觀眾在觀看節目時自然而言也就會更偏向於「外觀」好看又是原創的綜藝節目。「優勝劣汰、不進則退」,很顯然,市場競爭法則已然容不下止步不前的台灣綜藝了。
5.與時俱進,視頻網站的大肆衝擊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手機、電腦、IPad等電子產品正在逐漸取代有限電視。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有線電視用戶相比上一年減少了781.7萬戶,用戶總量進一步下滑至2.45億戶,出現年度首次下滑。目前我國超過85%的有線電視為數字信號,而有線數字電視繳費用戶數量2017年流失了930萬戶,總量降低至1.53億戶,用戶繳費率跌至73.2%,也就是近三成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已經不再繳費。
電視逐漸已經成為一種擺設,無論是台灣人民還是內地觀眾在收看節目時都更傾向於在視頻網站觀看。這也是造成台綜收視率大不如從前的至關重要原因。
此外,大陸經濟的飛躍,以及文化的包容性,也使得大陸綜藝越來越開放,視野更寬泛,看到的是一個世界。而台灣綜藝卻恰恰相反,可謂一屆不如一屆。
綜上,殺死台灣綜藝的可謂多重原因。
自救or自殺,「北上」成台灣綜藝未來發展趨勢?
事實上,正如大眾所看到的,在台灣綜藝快速沒落之際,許多台灣電視人也如香港TVB一樣開始自尋出路,而「北上」似乎成為了這些人在「台綜娛樂帝國」倒塌後的首選。
在去年一年裡,觀眾可以看到有不少內地綜藝開始引入大量台灣綜藝製作人,甚至觀眾熟悉的「康熙三劍客」也頻頻出現內地綜藝屏幕中。不少網友還將此調侃為「內地市場果然是人傻錢多」。那麼,先來看看台灣電視人「北上」的戰績究竟如何?
「失業少婦」小S轉戰內地後的首檔節目《姐姐好餓》截止收官時播放量破4.2億;台灣製作人詹仁雄帶領團隊與愛奇藝合作的《大學生來了》以3.9億播放量收官;而孫樂欣加盟蘭渡文化成功推出的《愛IN思談》也有著2.5億的播放數據。
從數據來看,這些帶有「台灣基因」的網綜成績還算不錯。儘管這些綜藝節目也曾或多或少的面臨著「照搬+輕微本土化」的拷貝問題,但可以看到,在搭上內地資本這艘龐大船帆以後,「台綜」正在煥發出新的面貌,今年觀眾還將會陸續看到與內地合作的、帶有「台灣基因」的多部大型網綜。
「你肯定不能坐著等死,自救的方式就是活下去」,此前孫樂欣在接受娛樂獨角獸採訪時曾談到,他認為台灣電視人的大量「北上」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也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置之死地而後生!或許台灣綜藝在經歷了「黎明之前的黑暗」才會有所好轉吧。
(本文為娛樂獨角獸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