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30歲還有一個月,我發現自己一無所長!」

文|趙曉璃

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

寫在前面的話:

金三銀四的招聘旺季,如何找工作?如何選擇更好的平台?

不論是剛畢業的職場新人還是久經沙場的職場達人,在職業生涯的發展中都會遇到種種困惑。

近日,一些知名招聘網站推出「職場困惑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6%的受調者處在職場困惑期,過半數的人認為職業選擇期的困惑最多,而自我定位模糊被22%的人認定為主要原因。

今天和你分享的就是一則職業定位案例,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工作七年,卻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記不得在哪次職業規劃分享會上,現場有位女士問了我一個問題:「曉璃老師,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在您經手的這麼多職場案例中,有沒有哪個案例讓您印象特別深刻的?能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我想了想,就分享了一個真實的職場故事。

諮詢者劉穎(化名)七年前從國內一所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無任何社團、兼職、實習及實踐經歷。

畢業那會兒,劉穎在家人的安排下來到一家事業單位任職(無編製),負責起草文字材料及科室各類零碎雜事。

然而劉穎對文字工作相當厭倦,每天上班度日如年,感覺焦慮、迷茫、空虛,很想離職但卻不知道找什麼樣的工作,如果出去無異於白紙一張,沒有任何競爭力。

據劉穎說,她骨子裡並不喜歡機關單位壓抑的工作氛圍,另外又是編製外人員,看不到任何發展前途;而寫材料對她而言就像吃藥一樣難受,工作壓力大也沒有成就感,感覺整天都在瞎忙,渾渾噩噩地過著每一天。

她想過考造價員,然而專業基礎太薄弱了,看書如同看天書,最終放棄;她考慮做銷售,但認為自己性格內向,且銷售業績壓力大,又不是很有信心;她想過考公務員,然而自己既不是應屆畢業生,又由於專業的限制,只能報考專業不限的崗位,然而公務員考試又涉及到讓她最頭疼的寫作,是自己的極弱項,因此屢試屢敗,自信心倍受打擊。

這是一個看起來非常棘手的職業諮詢案例,工作七年彷彿一無所長;當我看到諮詢者的資料時,突然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個理論,叫做「鍋底理論」。

「鍋底理論」是指:人生好比一口大鍋,當一個人走到鍋底時,只要肯改變肯努力,不論朝什麼方向都是向上的,都會比現在的情況更好。

二、常見的崗位四象限

然而問題在於,類似劉穎這樣的職場案例絕非少數,很多人在上學那會兒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及專業的認知,隨隨便便選了一個專業,並沒有好好學習,混完了大學時光,等到踏入社會時則兩眼一抹黑。

眼花繚亂的崗位面前,實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要麼乾脆把選擇權交由他人,自己聽命即可;要麼隨便找一份工作,先維持生計再說。

瞧啊,我們在職業選擇上如此敷衍,又如何能指望獲得職業給我們帶來什麼回報呢?

在職場中打拚的絕大多數人都屬於「知識工作者」的範疇,這一概念是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提出的,與體力工作者對應:它指的是以處理信息與知識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包括編輯、程序員、教師、政府工作人員,等等。

有文章曾經根據每種工作對決策能力的要求及協作程度將所有崗位劃分為四大模塊,分別為混合模式、協作模式、事務模式及專業模式。

1、混合模式:對決策能力沒有什麼要求,基本屬於程序化工作內容,但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例如基層公職人員;

2、事務模式:對決策能力沒有要求,也不要求多人協作,通常一個人就能完成,例如培訓機構的課程顧問、行政文員;

3、協作模式:對決策判斷能力要求高,協作程度高,例如工程師、項目經理;

4、專業模式:對決策判斷能力要求高,但協作程度低,能夠獨立完成,譬如醫生、會計。

通過這種分類,你大概就能知道目前自己所做的崗位在哪一象限了,我們幾個現實的例子。

銷售總監的崗位就屬於協作模式:這個崗位依賴於整個團隊的業績,因此對協作程度提出了較高要求,這位總監要在關鍵時刻做出判斷決策;

普通銷售人員的崗位則屬於事務模式:這個崗位只要負責執行就可以了,讓你打電話就去打電話,讓你拜訪客戶就去拜訪客戶,基本上不涉及關鍵性的判斷及決策,另外銷售員的價值多取決於個人業績,往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

公職人員里的多數基層崗位都是「混合模式」:工作內容多是程序化有章可循的,每個人都是流程中的一個環節,需要相互協作配合,無法獨立完成工作;

醫生就是「專業模式」:雖然工作內容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例如病人需要先檢查後診斷,但到了診斷環節,則需要醫生做出專業判斷。

從上述分析中,想必您不難得知,每個崗位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只是不同的崗位對於能力要求不盡相同,而每個人的才能與崗位的匹配情況如何,是導致個體感受千差萬別的主要原因。

通常來說,越是涉及到複雜的職業判斷及協作能力方面的工作,越是重要關鍵的崗位,更是高薪的聚集之地。

三、如果找不到喜歡的,就從適合的開始

綜上所述,很多職場人感到困頓迷茫,往往在於不清楚自身特點及崗位特徵,事實上,不錯的職業發展往往是兩者無縫匹配的結果。

比如,從協作能力考量,如果一個人有較強的人際智能顯然更能勝任;從決策能力考量,如果這個人的數理及邏輯思維較強顯然更有利於做出判斷及決策。

記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永遠不要和自己的本性對抗;我們必須客觀認知自我,方能找到適合的崗位。

承前文,經過和劉穎的溝通我發現,這姑娘喜歡和人打交道,也就是具備一定的人際智能,適合協作程度高的工作,但邏輯及數理能力是她的弱項,因此不適合做判斷及決策工作。

而劉穎之前從事的工作內容更類似於「事務模式」及「專業模式」的混合:寫材料屬於「專業模式」,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獨立性較高;雜事則屬於「事務模式」,按照程序執行即可,不需要太多的協作。

分析到這裡你就不難看出,劉穎的痛苦根源就在於,她的才能及特點和崗位要求並不匹配,轉換職業勢在必行。

對劉穎而言,最匹配的職業模式是「混合模式」:需要多人協作完成,工作內容有章可循,不太需要進行判斷決策。

一番諮詢下來,劉穎說自己大概知道要做什麼了,也明白了自己大概的市場價位。

前不久劉穎給我們工作室發來了反饋,諮詢後的她下決心辭去了原來的工作,並按照當時理出的思路進行嘗試,最終應聘到一家公司做起了會務工作:她的人際智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將很多事情安排的十分妥當,受到客戶的交口稱讚,與此同時,她的臨場應變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及提升。

如今劉穎的狀態與之前大不相同,人也自信快樂多了。

四、自卑是跳板,讓我們跳的更高

事實上,包括劉穎在內的很多諮詢者的轉變讓我深受鼓舞,但同時我也知道,這個世界還有太多和當年的劉穎一樣自卑而迷茫的人。

或許你也和曾經的劉穎一樣,害怕失敗,害怕別人的眼光,在他人及自我的否定中失去了勇氣,不敢邁出改變的步伐。

請記住前文里的「鍋底法則」:人生就像一口大鍋,當一個已經在鍋底時,無論TA往哪個方向努力都是向上的,都會比現在更好。

如果你能客觀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特點,運用前文提及的四象限法結合目前的職業進行分析,你就不難發現問題的癥結,從而做出相對理智的決定。

最後再補充一點,不論多麼完美的分析都無法替代行動,唯有行動才能改變命運,才能驅散自卑的陰影,才能讓自己沐浴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以上。

與你共勉。

PS:新年重磅福利

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寫了185篇關於職場及個人成長類的文章,共計573435字,算上配圖,夠出一本800頁的中長篇小說了。

為了給朋友們省下搜文章浪費掉的時間,我把今年的職場基本款重新整理了一遍,從中挑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供你重溫與閱讀,算是給各位朋友一份新年厚禮。

獲取方式如下:

作者簡介:趙曉璃,職場作家、職業生涯諮詢師,國家三級心理諮詢師,LinkedIn領英中國專欄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煩才是你最大的障礙》、《請停止無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 @趙曉璃。

推薦閱讀:

33歲奇女子,INFP職業規劃:我的原生家庭很悲劇,婚姻更不幸,還遇到了沒良心的婆婆。
為什麼年輕時要多賺錢? 這才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怎麼高效彙報工作?
職場新人如何總結工作與感悟?
臨近發版,設計師該忙些什麼呢?

TAG:職業規劃 | 職業發展 | 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