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保姆縱火案、羅一笑事件——2017年這些網路熱議話題你還記得嗎?

我以前寫過很多類似這樣立意的文章:人民群眾是健忘的,一窩蜂地吵完一個熱點話題之後隨即又被一個熱點話題所掩蓋;而這些社會熱點被輿論審視的真正意義,不是關注過就算了,而是真正得到了合理的解決,並由此帶來了社會的進步、體制的完善、人民公德共識的進一步形成。然而很遺憾的是,一部分是互聯網管控,一部分是人們「三分鐘熱度」的天性,讓絕大多數熱點事件湮滅在了滾滾而來的新的熱點中。我之前寫過的文章也基本都慘遭滅口:

但是今天,我們來看一下官方的報告,百姓點燈不行州官放火總可以了吧,我們就來研究一下州官放的這把火,一起解讀一下《中國社會藍皮書》中的《2017年中國互聯網輿論分析報告》

這個報告是國家牽頭做的,藍皮書每年出一版,已經有21年的歷史了,大概在四五年前,加入了互聯網輿情的分析報告(以前是只有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分析,沒有針對網路輿論的)。無論是對於一年互聯網輿情的回顧,還是對於未來政策的展望,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分析材料。

先看一堆大體的數據: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實看似互聯網無處不在,我們國家還是將近有一半人口沒有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還是那句話,中國太大了。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佔比提升至96.3%。92.1%的網民使用QQ、微信等即時通信,81.0%的網民使用搜索引擎。我國成年國民手機閱讀接觸率連續8年增長,2016年達到66.1%。有62.4%的成年國民在2016年進行過微信閱讀,人均每天微信閱讀時長為26分鐘。新浪微博日活躍用戶1.59億;微信公眾號據估計約有2000萬個,活躍APP(含資訊類和服務類APP)約1000萬個。當下的輿論熱點被形象地描繪為手機「刷屏」。依託於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分享和意見交流,如「兩微一端」 (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 越來越多地成為社會輿論的發源地和發酵平台。

我們再來看報告總論這一部分,基本上提煉了整份報告的重點:

互聯網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治理範圍從時政類資訊延伸到娛樂八卦類信息, 從少數「意見人士」觸及廣大普通網民。互聯網「自媒體」發展面臨拐點。目前, 中等收入群體已成為網路輿論發聲的主力軍。極端個案引爆的輿情減少,但公眾常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熱點,抒發對階層固化等社會深層問題的「集體焦慮」, 引發共鳴。在整治網路亂象和保障網路表達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未來互聯網治理需要關注的要點。

報告提煉的五個關鍵詞,更是重中之重:「互聯網輿情 實名制 集體焦慮 輿論結構 輿論分化」。

那麼去年一年的熱議事件有哪些呢,來看官方評定的二十大熱點輿情:

所以說官方報告就是有官方報告的好處,像第6、14、20這種事,當初都是發一篇刪一篇。

另外吧,這畢竟是既要公開看又要送上去做內參的,所以在個別事件上有一些春秋筆法著而不述也是情理之中。就比如說吧,排名前五的一定都是正向的積極事件,個別一些太過負面的新聞能不說就不說了。我能想到的在去年年底引發「刷屏式」討論的一些熱點,比如說北京上海的兩次幼兒園事件,比如說趕走XX人口等,比如江歌案,比如北電事件,都要比什麼學區房、鄧相超引發的爭議大吧。另外呢,因為國家去年明顯的一個態度:打擊娛樂八卦,不讓明星緋聞過度發酵。所以這前二十中一個娛樂圈的都沒有。真要把這個計算進去的話,什麼王寶強婚變、薛之謙被錘等事件,熱度霸榜真的是分分鐘的事情。下圖是官方報告的說法,怎麼看大家見仁見智吧,我就不多說了:

藍皮書的互聯網輿情報告將熱點事件分為公共管理、社會矛盾、公共安全、企業輿情等八大類別。報告總結了2017年輿情熱點的幾大特點:

可見:①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 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②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③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輿情熱點事件發生在國外,其中不乏中國公民失聯、被劫等負面事件,由此推動涉外涉軍輿情壓力上升。同時顯示出網民「大國心態」逐漸成型,愛國熱情進一步凝聚。④體育、娛樂及公眾人物輿情數量和輿情壓力持續增長,全民娛樂時代越來越多的明星緋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⑤吏治反腐輿情壓力有所下降,由官員貪腐產生的負面輿情危機已經極少, 不再能刺激調動公眾的激情反饋。

我們分析一下報告中的話束,「明星緋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官方的態度,也解釋了為了二十大熱點時間中一件娛樂事件都沒有。另外注意我在上面表裡花的幾個圓圈,2017年輿情壓力相比於2015年高了五個點,但是討論熱度要比15年平均低上十個點。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帖子刪的力度大唄。熱點話題一處,所有微博微信文章一刀切,全都刪了上哪討論起來呢?所以壓力加大、熱度減小,可見我們這個統計數據還是非常真實的。

另外本年度600件熱點事件中社會矛盾輿情事件共計131件,較上一年度減少22件,但是輿情壓力總量有所上升。2017年互聯網輿情第一個特點是,其中社會道德爭議、未成年人及弱勢群體保護、社會欺詐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最為突出,輿情壓力上升最多。此外勞資糾紛、征地拆遷與群體維權等矛盾聚焦點本年度輿情態勢回落明顯, 各類維權事件基本無輿論熱議。

報告中指出,2017另一個輿情新的特點是:新聞媒體和「意見人士」對輿論場的影響力減弱,普通老百姓的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的話語權趨於均等化,而政府加強議程設置,在重要節點成為輿論場主角。

這其實是我一直在說的一個話題:後現代社會中權威敘事、宏觀敘事的消解。權威敘事是什麼呢,新聞聯播是權威敘事、人民日報是權威敘事、我們的教科書是權威敘事。但是現在這些權威敘事怎麼樣我們大家心裡有數。另外在自媒體初期,各路公知大V成了新的權威敘事,造謠生事帶節奏,網路各種腥風血雨,現在公知被扒的底褲都剩不下了。我年初的一篇文章《「尋找湯蘭蘭」:記者和律師已經嫌「人血饅頭」味太淡,要直接拿刀給受害者放血了》講的也是這個——媒體也不能呼風喚雨帶節奏了,他們的輿論霸權結束了。

微博微信等社交網路的普及降低了網路表達和瀏覽的門檻,從BBS年代和微博早期往往由少數「大V」主導輿論,變成了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基層百姓,都可以用拇指發布見解、表達訴求,輿論話語權趨於均等化。互聯網上「意見人士」特立獨行的言論少了並且附和者寡,而大眾話題更容易引起共鳴。但是吧,報告里舉得這幾個例子,讓人感覺實在是揣著明白裝糊塗,我直接原文截圖了:

同時,近年來網路輿論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是:涉及社會體制的宏大議題退潮。報告指出,2017年的網路熱點輿情更多地圍繞與普通人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展開,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表達了社會轉型期公眾內心的「集體焦慮」,呈現小熱點、大輿情的特徵。連黑豹樂隊人到中年的鼓手拿著一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也引出了眾多網民青春易老的感慨。而北京家政女工的自述《我是范雨素》一夜之間走紅網路,大社會、小人物的悲歡, 寄託了網民對底層艱難謀生的同情, 以及促發對底層人群生活狀況的討論。

這其實還是我上面說的那個話題,後現代社會中宏觀敘事的消解。下圖是B站一個視頻的截圖,雖然不是完全的嚴謹,但是大方向上的問題沒有錯:

報告指出,2017年第四個輿論特點就是,關於貧富分化、階層固化的討論大大增加:2017年高考季,「中產教育鄙視鏈」觀點在網路熱傳。網路輿論場關於「讀書改變階層固化的能力越來越弱」的聲音, 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針對2017年高考作文題,有網民認為驗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趨勢。「在偏遠地區, 高鐵、共享單車、移動支付這些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事物對農村孩子來說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們寫作的時候有多麼為難。」10月, 北京清華附小小學生寫出《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論文,再次引發輿論場關於階層固化的討論。

看見沒有,敲黑板了啊,這是官方認定的輿論熱點話題,所以說《生而貧窮》一定要了解一下。

第五個和第六個特點我就不打字了,太敏感怕被刪。人家州官放火終究是能放出來,我們老百姓還是老老實實的不點燈了:

重點我都給你們畫出來了,你們自行感受官方的態度和立場,這要還讀不懂的話,也就沒必要看這篇文章了。

我們再來看一看網路輿論的主體構成。從社會階層結構看,中等收入群體構成網路輿論的主力軍。數據顯示,教育水平為大學本科及以上的網民佔50.9%,認證職業為媒體人及企業白領員工的網民比例分別為7.48%及27.75%。由於中等收入群體教育水平普遍為大學本科及以上,而媒體人、企業白領員工屬於知識密集型、中等收入的行業。因此,從教育水平以及職業結構看,熱點事件中大多數發聲網民都符合中等收入群體的界定。

中等收入群體成為網路輿論主力軍也解釋了為什麼近年來社會熱點多聚焦在安全、教育、醫療、收入分配、住房等領域。從輿論引導及社會治理角度看,由於中等收入群體最關注醫療、人身安全、教育公平等事關生活質量和發展前景的話題, 且掌握網上部分話語權,熱衷利用網路發聲,因此,涉警、醫療、教育、收入分配等已成當前輿情高敏領域。而輿情事件背後,一些中等收入群體開始表達焦慮、不安全感及對「階層固化」 感到擔憂的情緒。

另外, 隨著中產階層輿論聲量逐年上升, 其他階層的聲量有被擠壓的可能。特別是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今天,更需要政府部門打撈「沉沒的聲音」,統籌兼顧, 平衡各方利益訴求。——所以說,《生而貧窮》一定要了解一下。

從性別結構看,熱點輿情事件網民表達中性別未有顯著差異,但在事件關注類型上差異明顯。數據顯示,網民男女比例為52.8∶47.2。從關注的話題看,女性網民重點關注事件通常多與自身相關或涉事主體為女性,如陝西榆林產婦墜亡事件中,女性網民佔68.1%; 羅一笑事件中,女性網民佔73.4%。從地域分布看, 城市規模越大,網民對熱點輿情事件的參與和表達程度越高,80後城市網民成輿論場最穩定群體。一、二線城市成熱點輿情事件中網路輿論主要發聲地,佔比達71.6%。26.65% 的網民來自一線城市,45.1%的網民來自二線城市。一線城市中網民引領輿論導向, 參與的輿論議題相對宏觀。二、三線城市網民更多關注社會生活類輿情事件。另外很有趣的一個數據是,二線發達城市的80後對各類事件的關注度波動最小(應該基本都老婆孩子熱炕頭了,佛系生活),可以看作輿論場最穩定的群體。

從年齡結構看,90吼群體成為熱點事件輿論聲量主力,00後作為新生代力量逐漸在個別熱點事件中發聲。90後網民約佔總數的61.9%,但較少涉及網路涉意識形態話題; 80後佔比為20.4%, 對各類輿論話題的參與度相對平均;00後佔比為6.1%,比例雖少,但對娛樂話題的參與度較高。

隨著收入、階層、年齡、地域的多元化,熱點事件網路輿論分化現象也註定會成為主流。伴隨社會階層利益分化、碎片化,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性別、地域群體在價值認識上存在一定差異和衝突。投射到互聯網上,呈現網路輿論分化的現象:

一是涉及網民切身利益的一些民生問題, 網路輿論容易出現多元特徵。2017年9月, 北京、深圳等一些混合居住的小區商品房主在與保障房連接處建立「隔離牆」消息被媒體報道後,引發輿論熱議。《業主大戰公租戶,又一場小區里的階級鬥爭》《公租房,從游泳池到隔離牆》等微信公眾號的文章被廣泛轉發,輿情熱度持續高漲。事件背後凸顯出不同階層之間住房需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值得深思。

二是個別網路涉意識形態話題的網路輿論分化呈現對抗性與激烈性,有時甚至從網路蔓延至線下,給社會秩序帶來一定干擾。如前文所述鄧相超、左春和、劉勇錯誤言論事件。

官方的結論說的非常有水平,畢竟是內參級別的年度報告,我這裡直接引用:應該看到,熱點事件中網路輿論分化現象是伴隨著社會基本矛盾變化產生的正常社會現象。可以說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影響了輿論場,網路輿論分化是新社會基本矛盾在輿論場上的反映。但多元的分化不利於社會團結及社會共識的達成, 需要相關部門等積極應對,以消除輿論分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下面我又要敲黑板啦,這種報告最有參考價值的是什麼啊,是政策導向。我們來看未來網路輿情管理政策層面的三個特點:

第一,互聯網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好好看官方下的定義——「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2017年6月1日《網路安全法》施行,對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做出法律規範; 同日新版《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施行,從2012年前針對PC端網站, 轉為主要針對微博、公眾賬號、即時通信工具、網路直播等移動端平台, 進行新聞信息服務的規範和管理。

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第二,屬地管理和群組新規,提示「網上集體生活」需要規範。這個大致就是我們看過的新聞,誰在朋友圈裡罵交警,被拘留十五天啦;誰在微信群里造謠地震,被罰款啦之類的。微信群、QQ群叫「網上集體生活」也是挺有意思的。

第三,互聯網超級平台出現,需要政府、業界和網民協同治理:

2017年人民網三批手機遊戲「王者榮耀」 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 曾經引發騰訊公司股市價值的波動。《今日頭條》基於機器演算法的信息推送,也經常遭遇官方媒體和專家的質疑。機器演算法看似了解和體貼用戶的需求,但可能是在迎合用戶情緒化的選擇,不利於用戶平衡心態、沉澱理性,更容易造成「信息繭房」,讓用戶的知識視野和價值關懷被淺層興趣所引導。有人認為, 網路平台方只是中立的供給方,不能要求其履行過多的社會責任。對一個社會化產品來說, 涉及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網路平台方的社會責任應高於一般的互聯網企業。網路平台需要與用戶和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規則制定。互聯網是社會轉型期的最大變數, 可能衝擊市場和社會運行秩序,造成社會心理的困擾不安。如何駕馭這個「最大變數」,需要網路平台、利益相關方和政府齊心攜手、同向而行,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新生態。

該說的基本已經都說完了,最後用狄更斯的《雙城記》做結尾吧,再應景不過了: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事物,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正在直登天堂;人們正在直下地獄。

微信公眾號(knowledgewealth),歡迎關注。

新書已出版:《生而貧窮》正式出版,感謝大家支持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影響網路輿論生態的四組關係
輿情日誌(一)系統洞察能力的高低是掌握真理的唯一標準

TAG:互聯網 | 輿情分析 | 2017年度盤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