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中國歷代史書(一)

按照傳統的圖書分類四分法——經史子集,史書排在經書之後,可見其地位之重要。而且從當前學習國學的趨勢看,大家還是非常看重讀史的,這從百家講壇的各類講史節目的火爆、各大出版社講史書籍的熱銷都可見一般。但是大家更多地是聽講史節目(我有時覺得有些節目跟評書差不多,娛樂性有點重),看淺顯的普及類歷史書(有的寫得像評書的文字版,細說味太濃),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一下文言文版本(注意,不是翻譯成白話文的版本,最好還是繁體字的,原因後面會細細講解)的《左傳》、《戰國策》、《二十四史》(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中國歷代史學名著。其實,各類講史節目也好,講史書籍也罷,不管是哪位大師來講,即使是季羨林、陳寅恪來講,其來源都是歷代的中國史書,他們只不過在認真解讀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整理,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的講座而已。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你為什麼要放棄讀歷代史書原著「原汁原味」的甘美,而去通過吃各位大師、專家「嚼過的饃」的方式去品嘗歷代史書的盛宴呢?客觀地講,不去讀歷代史書原著,不能怪大家偷懶。從大家迫不得已通過吃「嚼過的饃」來了解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歷史,就表明大家對中國歷史的熱愛。問題的癥結只是大家找不到真確的方法來讀歷代史書。主要是大家面臨以下難點:一是選書的問題。歷代史書卷帙浩繁、良莠不齊,到底如何選出最好的歷史名著呢?二是語言的問題。古漢語,或者說文言文一直是很多人中學時代的夢魘,好不容易熬過了高考,如果沒有專業課程的要求,又有多少人會為了讀歷代史書,去主動學習古漢語呢?到底有沒有好的辦法,可以突破古漢語這層套在歷代史書身上的堅硬「盔甲」呢?三是興趣的問題。歷代史書包羅萬象,有種百科全書式的繁華,如何找到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呢?四是時間的問題。沒有大把時間,從容不迫,正襟危坐地讀史怎麼辦?五是應用的問題。學以致用是大家都史書的主要目的,但是很多時候,讀史就像讀小說(不得不說,中國古代的史書,如《史記》真不愧是「無韻之離騷」,文采飛揚,敘事生動,不亞於小說),雨過濕地皮,讀完就過來,不知道如何用於指導實踐。以上五大難題如同五座大山,阻隔了大家與歷代史學原著親密接觸。凡事皆有破解之道,我將在隨後的文章中,為大家一一破解難題,敬請關注。


推薦閱讀:

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幾千年前創立的儒學?
讀《老子》2

TAG:國學 | 國學教育 | 國學常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