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不應當觸及「殘酷」? 從《長大後,我要當海豹》談起

本文原發於公眾號——「童話與繪本之森」,歡迎關注。


這幾天知乎上有一個關於繪本的「想法」獲得了很多關注和評論。一位知乎er說點名批評了《長大後,我要當海豹》這本繪本,這也讓我產生了好奇,究竟是怎樣的繪本可以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我在日本沒有找到日文版,只能通過她上傳的一些圖片大致了解這本書的內容。

我覺得她批評的很有意思,因為在中國,很少有很尖銳的關於繪本的評論,也沒有專門的兒童文學學術雜誌刊登童話和繪本批評分析(曾經有過)。而且她的帖子下面引來了很多人的評論,很多人都給出了自己不同的解讀。

所以我今天想寫這篇文章不是評判什麼樣的解讀方式是對,怎麼樣解讀是好,而是想介紹一下這一類兒童文學產生的背景,給大家對理解這樣一本繪本作品時有一個參考。

同時也想讓大家從「童書=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刻板印象中走出來,了解一下童書中也會涉及很多關於「離婚」「親人去世」「離家出走」「性」等一般人所認為的「陰暗」「少兒不宜」的一面。

王子和公主為什麼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格林童話中「糖果屋」,主人公一定會獲得幸福和勝利是故事的標配

相信大家長大後都有這樣的困惑

「為什麼王子和公主一定會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

為什麼很多童話都是同樣的結尾呢?

白雪公主為什麼那麼傻,不多動動腦子呢?」

格林童話是將傳統的民間故事改編並記錄成了文字。所以民間故事在講述過程中,講故事的人們發現越是跌宕起伏、從糟糕的境遇或是一無所有到人生頂峰的故事情節最受聽眾好評,於是漸漸固定了下來。

民間故事主要注重聽覺上的刺激,因此誇張動作和故事情節,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形容和細節,因而把人物進行扁平化、簡單化、不描寫人物心理。所以這種故事的主人公的形象和故事比較脫離實際生活,主要用來供人們娛樂。

格林童話只是為後來發展出的兒童文學流派做了一個鋪墊。

19世紀末到20世紀的兒童文學的黃金時期

在18世紀到20世紀前期兒童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作者逐漸關注現實,作品中兒童形象也貼近現實中的孩子形象。不聽話、淘氣、頑皮、惹麻煩、看上去無憂無慮但仍有很多煩惱,多愁善感、有豐富內容活動的主人公接連登場(這一部分內容將在以後會繼續講)。


20世紀後半至今童書的變化

但是「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在現代社會中逐漸瓦解了。

20世紀後半以來,隨著兩次世界的結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第三次信息革命帶來的網路與手機的普及,人類社會的發展達到空前的發展。但是與此同時,環境問題、人口問題、人種問題、女性權利運動、各種亞文化等很多社會現實問題也變得深刻而凸現。

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作品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由於這個時期現實社會中矛盾衝突的加劇,離婚率升高、社會動蕩、人們的危機感和不安加劇,心理疾病的低齡化趨勢……孩子們也不得不和大人面對同等深刻的社會現實問題。

所以從19世紀50、60年代開始,西方的一些作家也開始將這些問題反映到了童書中,日本則是在70年代正式提出了兒童文學作品的這一變化——即過去曾被視為兒童文學作品中禁忌的話題,如「性、自殺、離家出走、離婚」越來越多地在作品中出現,意味著兒童文學關注的現實問題也越來越深刻。

關於母親離家出走的繪本

文章開頭提到的《長大後,我要當海豹》這本繪本就是在這樣的時期下出現的。

由於英文資料很少,在德文資料中,亞馬遜的德語原版繪本顯示是2012年出版的(雖然可能是再版日期,但應該產生20世紀後期之後。有懂德語的朋友可以幫忙查一下:「Wenn

ich gro? bin, werde ich ein Seehund」 (When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

seal))。

這本書雖然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另一本超現實主義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的《朱家故事》我覺得與這本書有相似之處。所以我想先借用這本書舉例。

封面就可以看出這個故事的諷刺意味——一個面無表情的媽媽要背負著整個家庭。

安東尼·布朗的《朱家故事》是1986年出版的,同時處於女性解放、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時期。他的這本繪本通過超現實的表現手法,毫不留情地諷刺了現代家庭的社會形態——女人作為妻子、作為媽媽,每天同樣上班,下班之後還要幹家務,而家裡的男人、丈夫和兩個兒子一味地索取和要求,從來不會體諒媽媽的感受。

於是媽媽一天就離家出走了。

媽媽出走之後,家裡被三個男人搞得一團糟,也慢慢變成了豬,直到他們開始感到後悔,彈盡糧絕的時候,媽媽回來了。男人才知道了媽媽的可貴和辛苦,於是開始幫助媽媽分擔家務。

繪本從一開始就加入了很多「豬」的元素,直到最後爸爸和兒子們變成了豬。

我想這應該是一本非常受媽媽們歡迎的書,而且相信很多人讀了這本書之後都會深有同感,還能在周圍的女性身上找到同樣的影子。

而且即便30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很多家庭要求女人要做到保姆式毫無怨言地照顧家庭、又在職場上奮鬥。這本書在今天看來依然滿滿的諷刺感,但又發人深省。


安東尼的書給了一個大團圓的值得慶賀的結局。

但是在《長大後,我要當海豹》中,作者也是通過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表現了家庭的分崩離析的問題。結尾雖然男孩覺得「媽媽不會回來了」,但是也說了「我們過得也挺好」,父親也擁抱著他,並沒有明顯對哪一方的批判性意味

一本需要讀者去推測的繪本

台灣也曾用《朱家故事》這本繪本對6歲的孩子做了聽讀研究,研究表明孩子沒有理解故事中的諷刺意味,而關注在父子三人變成豬,以及畫中與豬相關的細節上。並且以「眼前所見」來解釋情節發展,對於兩性之間的問題也似乎未能理解。

如果大人站在成人的角度會覺得媽媽這樣拋棄孩子很「殘忍」,但是這些概念也是成人受過社會價值觀的影響才形成的,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心裡可能不會有「拋棄」的概念,他們可能關注在如果自己披上海豹皮可以去哪裡玩,海豹皮最後去哪兒了,媽媽可能去哪兒了。

媽媽去哪兒了給了讀者多種解釋的可能,而且隨著讀者年齡和閱歷的增加,得出的答案也不同。

如果家長引導孩子思考「媽媽去哪兒了」的問題,孩子也可能會覺得「媽媽是海豹人,想回到大海里去了」,「媽媽去找別的海豹人了」等等。這時如果再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媽媽會離開」,孩子也許會給出「因為媽媽覺得當海豹人快樂/和其他的海豹人一起生活開心」等回答。


同樣的父母離婚的問題出現在另一本兒童小說,陳丹燕的《我的媽媽是精靈》里

主人公很愛她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很相愛,但是因為媽媽是精靈,爸爸作為無神論者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經過主人公逐漸明白父母雙方的心情後,最終還是尊重她爸爸媽媽的情感和想法,接受他們離婚了。

這本兒童小說也將主人公置於父親和母親的立場選擇都兩難的境地,主人公因而懂得從大人角度考慮他們的感情問題。

同樣的,這本繪本里也沒有給出爸爸媽媽雙方誰對誰錯,而是給出了一個現代社會中已經非常普遍的離婚問題。

所以通過幻想的超現實的方式放孩子去想像他人的心情,從而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感受到「被拋棄」的痛苦和難過。

好故事不怕複雜

郝廣才在《好繪本如何好》說:

一本好書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釋,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問。但它能提供一個「體會的過程」,讓孩子學會打開情感的出口和入口。

我們讀一本書時,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書中的角色上。一旦我們對角色產生認同,原有的價值判斷、道德標準,也會在故事中跟著改變。 所以我們做繪本,要了解對象,要明白閱讀的本質,才能抓住要領。

好的故事,不會只給我們單向的價值觀,它不要給孩子單調乏味。它不怕讓孩子接受挑戰,不怕讓孩子問問題。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不怕給他複雜的線索,多面的角度。

描寫「邊緣人群」的《奇蹟男孩》暖心又關注了現實問題。

可能很多人覺得孩子應當有一個無憂無慮、純潔無暇的童年。雖然父母有這樣美好的願望,但是擋不住孩子們會遇到的現實問題。如果孩子的書都是一味的快樂、美好、沒煩惱,那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欺騙和不公平。

所以我覺得兒童文學之所以不簡單,因為它並不是教化孩子成為天真爛漫、不諳世事、生活在空想中的孩子,而是通過有趣的故事形式啟發他們思考、積累人生經驗、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進而悟出關於這個世界、生命、人生的本質性問題,是哲學層面的問題

童書里討論現實問題的趨勢已經越來越深入了。孩子通過讀書,可以引發他們的思考,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所以希望父母在給孩子挑選童書時,也能考慮到這方面的問題,也能和他們探討書中的問題,他們的答案一定會讓你驚喜。

參考資料

1978年5月號《日本兒童文學》雜誌

2006年5月號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兒童文學學刊》雜誌

往期文章>>>

繪本之力|從繪本如何「有用」談起mp.weixin.qq.com圖標兒童文學的流派你知道多少?mp.weixin.qq.com圖標時光書影|用一生的信件將你勾勒mp.weixin.qq.com圖標一萬本童書和一萬隻貓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兒童文學的流派你知道多少?
共讀筆記:與自己握手言和的力量
【艾 ? 繪本】Foxes in the Snow
午夜(繪本)

TAG:兒童文學 | 繪本 | 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