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時間觀念
「媽媽,明天我和小明在幼兒園玩得可開心了,老師還教我們唱歌,昨天我還想去幼兒園玩!」——顯然搞混了「明天」和「昨天」的時間概念。有的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時間的概念有的孩子還會用錯,想必一些寶爸寶媽、幼兒園教師都有過感受吧。
孩子們是怎樣理解明天的含義呢?
明天的意思是今天的第二天,有時也泛指未來、希望,例如「孩子是祖國的明天」。對「明天」的理解也是孩子對於「時間」概念的理解。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時間是在我們意識之外並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存在。
時間的抽象性和單向性
我們知道,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時間是抽象的概念,它沒有直觀的、可以觀察的形象,不能被人們直接的感知,這是時間的抽象性。「時間」必須通過各種媒介物,如人體的生理節律活動,各種自然現象如晝夜,四季的周期性變化,生活中各種經常發生現象的更替,以及日曆、鐘錶等專門計時工具才能被人們間接地覺察。
時間不能倒流,我們不能穿越時空,時間有一定順序性。 孩子們似乎理解了時間流動的單向性,假如,你和孩子說:「我們回到昨天去吧,去蛋糕店吃蛋糕。」孩子會是什麼反應?會和你解釋:「爸爸,昨天是回不去的。」還是會說:「可以啊,現在就回去吃嗎?」呢?
幼兒對時間的認識,常常與幼兒生活中熟悉的、具體的或感興趣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如早晨就是爸爸媽媽上班,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晚上就是睡覺的時候,冬天就是穿羽絨服的時候。
幼兒掌握時間概念較為困難,主要表現為:幼兒言語中表現時間的辭彙出現得又晚又少,幼兒常用的時間辭彙,一般是「先、後」,和不確定時間階段的辭彙有時候、有一天、很久很久以前、我小時候等。
有次在幼兒園,中班,一個小女孩對另一個小女孩說:「軒軒,感冒了很長時間沒來幼兒園了。」我聽到了,問了一句:「那你知道有多久沒來了嗎?」(軒軒周二感冒沒來,現在是周五)「嗯,很久很久,都好幾年都沒來了。」還有在講故事常用「很久很久以前」這樣的辭彙,這與成人講故事的方式有一定關聯。
大家可以做一個參考(幼兒園教師在設計活動、寶爸寶媽也可作為參考):
小班(3-4歲):初步理解早上、晚上、白天、黑夜,能正確運用辭彙。
中班(4-5歲):初步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義,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能正確運用這些時間辭彙。
大班(5-6歲):學習認識鐘錶及其用途,知道時針和分針的名稱、用途及運行規律,學會看整點、半點;學習看日曆,知道一星期有7天以及每天的名稱和順序,能確定當天是星期幾,昨天是星期幾,明天是星期幾;學習一些表示時間的辭彙,學習正確運用這些辭彙。
當然,家長們也常常會對孩子說:「明天我帶你去遊樂園」 、「明天我帶你去吃小蛋糕」 、「明天爸爸就不忙了」、 「明天給你買小火車」 、「明天你就長高了」 等等。這裡的「明天」含義可就複雜多啦。逃~~O(∩_∩)O哈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