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4)——古印度思想

印度的上古時代也稱吠陀時代,現存的這個時代的文獻包括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吠陀本集是關於神祗崇拜和祭祀的,梵書是指解釋吠陀頌詩的著述,而其後出現的森林書,則標誌著從先前的「祭祀之路」向奧義書的「知識之路」的過渡,他們強調內在的、精神的祭祀,以區別於外在的、形式的祭祀。

第一批奧義書產生於公元前七八世紀至前五六世紀,在佛陀(前566—486)之前。此後又出現了兩批,直到公元初,所有吠陀時代的奧義書加起來有13種。它們的核心內容都是探討世界的終極原因和人的本質。

在這些思想中有兩個基本概念:梵(Brahman)、自我(Atman)。

梵,是宇宙的本原,它創造一切,存在於一切中,又超越一切。但是,「自我」一詞又常常被用作「梵」的同義詞,也就是說,它們是同一的。在奧義書的創世說中,世界最初的唯一存在是自我,由自我創造出萬物。

「自我」與有意識的「我」相區別,它處於個體的最內部,以輪迴方式再生。對梵(自我)與個體自我的關係,奧義書中有一些細緻的探討。比如:

個體自我的五個層次(泰帝利耶奧義書)——食物構成的自我,氣息構成的自我,思想構成的自我,知識構成的自我,歡喜構成的自我。前兩個是生理的,後三個是精神的,而且,最後一個,歡喜構成的自我,意味著對梵的認知和與梵合一。

自我精神意識的四種狀態(蛙氏奧義書)——覺醒,認知外在;夢中,認知內在;熟睡,智慧密集;第四狀態則超越前三種,既非「認知」,也非「不認知」,與梵合一。

奧義書將認知「梵我同一」作為人生最高目標,這意味著「救贖」(moksha)和「解脫」,即死後進入梵界,不再進行生死輪迴。

那要怎麼才能認知梵呢?奧義書中給出了兩個方法:數論(sankhya)通過分析人體的構成要素來認知自我,瑜伽(Yuga)則通過修鍊身心來看清自我的本質。

奧義書還提出了一些新觀念,比如「業」和「轉生」。人死後,「自我」離開身體而轉生,轉生為什麼,取決於在世時的業行。有這樣一個比喻:「那些像毛蟲一樣貪婪的人們,將在來世變成一隻毛蟲。」《歌者奧義書》也指出:「那些在世上行為可愛的人會很快進入可愛的子宮,或婆羅門婦女的子宮……而那些在世上行為卑劣的人會很快進入卑污的子宮,或狗的子宮,或豬的子宮,或首陀羅婦女的子宮。」

這實際上表達了一種道德因果性的觀念,比如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它事實上與種姓制度聯繫起來了【印度種姓制度根據血統將人劃分為四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為婆羅門(宗教貴族),剎帝利(軍事和行政貴族),吠舍(雅利安平民),首陀羅(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人口眾多,地位低賤)】。可以說,奧義書為種姓制度提供了合法性:一個人在此世的種姓地位,都是他前世行動的結果。

佛陀——悉達多·喬達摩,早年離家別妻,苦行四方,但仍覺得對人生的根本問題「無明」,於是放棄苦修,回歸沉思。一段時間後,他終於找到了正道,成了「佛」。他得到了一種新教義,其目的也是個人救贖,即所謂涅槃(nirvana)。他有「四諦」要義:苦諦(關於痛苦的真理),集諦(關於痛苦之源的真理),滅諦(關於痛苦之斷滅的真理),道諦(關於通往斷滅痛苦之路的真理)。叔本華對此非常關注,他和佛陀一樣,將人生的苦難和生存的空虛作為出發點。為了擺脫這種苦難,佛陀認為應當平息追求和渴望,而叔本華則主張,平息生命意欲(Wille),才能達成一種心靈的寧靜。

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 「logos哲學世界」。

weixin.qq.com/r/VymVj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原著選讀】赫拉克利特
跳江被蛇嚇回岸邊 多想辦法怎麼救人吧?
如何理解「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首屆哲學書評獎 徵稿啟事
2017復旦哲學大會:世界因您不同(9/17 復旦大學)

TAG:哲學 | 西方哲學史 | 哲學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