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中國雲計算現狀-4.盈利篇

前言

這是本系列的第四篇文章,之前已發布了 成本篇 、 產品篇 和 採購篇 三篇文章。

成本篇說明廠商要做雲計算要花多少錢,產品篇說明雲計算有哪些服務是做什麼用的,採購篇說明雲廠商如何和甲方採購決策人打交道;本篇是盈利篇,直指雲廠商的核心利益——如何掙錢。

本文的目標讀者是雲計算行業的投資者、運營人員、營銷人員和愛好者,也可作為採購方反向評估廠商利潤率的參考文檔,畢竟錢都不賺的乙方總是不踏實的。

公開談這類內容需要脫敏,我提及的推導過程和詳細數字都以公網公開報價為準,不會涉及現在和過去工作單位的經營狀況;因為只用常識推導不涉及具體技術,也給業內同行留足了用自身技術繼續解釋的空間。

正文

雲計算產品繁多,IaaS層雲產品是按資源池付費要先看超賣比再看市場價,PaaS服務是按量付費直接看成本和市場價的區別。

第一. IaaS雲資源的超賣。

做雲計算成本預估首先要考慮到資源超賣,但超賣是一門學問,超賣不同資源的後果完全不同。IaaS層從硬體開銷角度看只有四類資源:CPU、內存、硬碟和帶寬,每種資源的超賣策略和影響都不同。

首先說CPU可以放心超售,只有極個別高算力用戶會受CPU超售的影響,就算過度超售也不會宕機。但是CPU資源默認就很充足,用不盡的資源沒必要過分超售。

內存超賣天生就是個無解的話題,超賣內存會帶來的巨大性能開銷,只要國內想長期正規運營的廠商,只要不是最低配的個人機型,都沒人敢動超賣內存的主意。

雲硬碟超賣一般說的是類似Ceph+SSD的網路塊存儲,本地盤既沒油水又沒必要超賣。網路塊存儲有共享IOPS的優勢,可以「延遲分配」給客戶硬碟,即客戶買個600G的雲硬碟只用了1G,則實際上只佔有用了1.1G的磁碟空間,等驅動要寫入新空間時再擴大到1.2、1.3G。這樣做的初始超賣比非常高,但後續會越來越接近真實售賣容量,而且客戶只刪除數據不會回收硬碟空間;這種超賣的風險是直接鎖死存儲引發計算群集宕機,所以雲硬碟超賣比要靠運營人員藝高人膽大。

公網帶寬的超賣風險和IDC運維差不多,帶寬越小的客戶超賣潛力越大,假設客戶買5M帶寬日常能用1M就不錯了,但客戶買10G帶寬很可能會用夠9.5G。

第二. 雲計算資源的成本和售價分析。

我們先拿雲主機和RDS進行成本和售價分析,看他們默認虧不虧。我們選16G內存的典型配置(備註1),雲主機4C16G配置是每月¥550,RDS選16G內存機型是每月¥1800。Mysql RDS默認做了主從雙實例內存佔用翻倍,而且還有其他內存開銷,所以實際成本和雲主機差不多。

一台主流配置(備註2)的伺服器硬體造價不超過5.5萬元,每月機櫃成本約為400元,按照3-4年硬體折舊周期,伺服器和機櫃成本每月成本在1500-1800之間。假設該伺服器虛擬出8台16G內存的虛擬機,按媒體價每月產生的收入是4400元,從賬面來看雲計算資源即使不做任何超賣都有充足利潤。

但是規模最大的阿里雲至今未實現收支平衡,其他雲廠商也沒有說盈利的;這裡既有人員、市場等其他成本,但一個重要原因是雲計算行業有個叫「資源閑置」的吞金怪獸。在前幾篇中我們就提到過,大批量採購硬體的過程中就有資源浪費,而客戶可以按需申請虛機也要預留大量資源,而損失最大的場景來自大客戶突然流失帶來資源閑置。

中小型雲廠商客戶關係固定較少出現資源閑置的,甚至說中小廠商會最早實現盈利;如果按照項目制建設和擴容私有雲平台,那會有固定客戶來負擔整個維保周期的費用。大型公有雲平台反而拉不下面子,心虛嘴硬的大喊來去自由按需付費,但正如我在第三篇採購篇所說的,按需付費的代價就是或者所有客戶分擔空置資源的開銷,或者客戶想買資源的時候售罄。

AWS的競價實例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此類問題,但大部分用戶業務不能用競價實例,而且友商跟進後競價實例價格會繼續跳水。很多雲平台看資源實在是閑置可惜,一般就做促銷拉過來小客戶,然後友商的資源又該空置起來了。

第三. 雲存儲資源的成本和售價分析。

雲存儲資源分為兩種,IaaS層的雲硬碟和PaaS層的對象存儲。

典型的雲硬碟我們選600G 中高速雲盤,價格是每月180元,四年折舊客戶總支出是8600元。但三副本SSD的硬體成本得有10000(備註3),雲硬碟資源就是靠著延遲分配空間來保證賺錢的,延遲分配還能降低資源閑置風險。但是遇到大硬碟快速寫滿的客戶,雲平台不僅虧錢還要承擔群集超賣後崩潰的風險,這類客戶該引導到對象存儲。

對象存儲是個PaaS服務,其不存在超賣但也要預留資源保證始終可寫入。各家技術有高低,我們按照理想化場景來算,磁碟的成本占整個群集成本的一半(備註4)已知一塊4T盤的價格是1000元,如果按照3年折舊給客戶做單點三副本群集,每T每月成本是元64(備註5),當前公開售價120元是不虧的;但如果做多地容災三副本就抗不住成本了,必須得用多機房糾刪碼技術。

第四,網路的成本和售價分析。

網路成本首先要說IP地址,因為IP地址是一次性買斷的資源,雲計算廠商沒有後續投入,IP佔用收費就是在逐步收回購買IP段的投資。

到帶寬部分,一般5M以下小帶寬售價是25元/M/月,5M-200M帶寬售價是80元,200M以上走定製訂單不公開報價;業內均價來看,代播靜態BGP的成本是100元左右,動態真BGP的成本是300元以上;廠商成本到客戶售價之間的價格鴻溝靠的就是帶寬超賣來填平的。筆者親眼觀測幾個IDC做的小群集里,小帶寬用戶的帶寬超賣比超過了70倍,5-200M帶寬超賣比能到3-5倍,而每個大於200M的帶寬訂單的價格都是秘密。

第五,其他涉及成本利潤的問題。

  1. 本文算利潤時不關注包年甚至包三年的預售折扣,因為虛擬化的硬體也在降價和升級,而且提前一次性繳費有額外金融收益,長周期客戶的維護成本也會降低,最終實際利潤率和客戶按月付費差不多。
  2. 國內雲平台即使關機也要按照開機收取CPU內存費用,那是因為「理論上」(備註6)客戶關機了也保留內存準備再次啟動,如果客戶很在意雲平台的關機持有成本,完全可以將主機製作鏡像後刪除。國外廠商不保證下次系統肯定有內存可以開機,甚至IP都會開機時更換,所以不是國內廠商太貪婪,而是國外廠商的承諾更經濟。
  3. 精算自建CDN的成本和利潤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了,我這裡只提一下融合CDN的核心競爭力。融合CDN看似毫無科技含量的二道販子,融合採購的成本也比自建節點更高。但融合CDN沒有節點帶寬空置成本,即融合CDN沒必要為短時間的帶寬峰值做幾十G的帶寬擴容,也不會因為擴容帶寬不合算而降低服務質量。
  4. 融合雲計算看似能像融合CDN一樣降低資源池空置率,但云主機和雲容器沒那麼好搬,我們只能等到 Serverless 成為行業事實標準以後才能玩像融合CDN一樣的融合雲計算。
  5. 正如第三篇採購篇說的,一個雲廠商就是半個IT業,企業IT諮詢服務是未來行業的營收突破點。當前雲計算客戶還是價格敏感型,而且客戶還自有IT技術人才,導致雲廠商不敢報出來四千一人日的價格。但是隨著高增值客戶的增加,以及客戶技術團隊將精力徹底轉向業務邏輯,企業服務會成為比資源販售更重要的利潤組成部分。
  6. 總有一些雲平台異想天開,想通過插手用戶運營和用戶數據的方式實現盈利,我認為這是想多了,那麼多IDC和CDN有誰成功控制過自己的客戶?雲計算市場一開場就是激烈競爭,雲平台根本沒控制客戶的議價權,黑產偷到的數據也沒法寫到財報里。

第六. 如何面對各類客戶

在雲計算廠商來看,客戶可以分為小客戶、性價比優先的客戶和服務優先的客戶,看完下文大家會覺得賣雲計算和賣IDC的方式一樣。

首先看小客戶,大都是初始創業團隊或者個人站長,這類客戶就像買散U共享帶寬的IDC用戶一樣帶寬超賣比極高,但云平台的壓力主要是單價低、壓榨硬體極限、服務成本過大,雲平台一年辛辛苦苦賺20塊錢,客戶發個投訴微博就全毀了。

大公司如果用toC的霸王條款欺壓小客戶,會是自毀形象影響打其他大單,而且蠻橫客服會誤傷大中型客戶,大公司如果把每個小客戶都做高標準支持,成本根本扛不住,而且會遇到各種碰瓷專業戶。這類客戶還是留給運營成本更低的小IDC雲吧,他們的運營成本和策略更靈活。

各大雲平台不用為了小客戶的成長潛力而強拉到自己平台,乙方自認為養大了甲方是白痴的自作多情;企業間的生意永遠只是生意,小客戶規模變大會更有議價能力去挑選供應商。吸引小客戶不如影響小客戶,做好中立的雲培訓和宣講維持圈內的高大上形象,放出順手的免費工具包實幫朋友們解決問題,結下單純的善緣比被客戶邊用邊罵能走到更遠。

性價比優先的大客戶其實挺好相處的,對方就是想找個物美價廉的供應商,雲平台該學學自己的伺服器供應商,他們怎麼能做到超低利潤運行的?如果講不清產品性價比是營銷線的責任;如果產品性價比確實不夠那就讓技術團隊改進;如果友商燒錢賺客戶,那友情提示一下客戶不要簽強捆綁的合同;如果客戶一定要極限低價,那客戶必須用法務合同承諾不讓雲平台承擔資源空置等風險,不簽合同的時候雲平台連條內存都不會買。

服務優先的大客戶會善意保證雲平台的利潤,雲平台必須以穩定服務、承擔責任、工作減壓、技術引導、幫忙捧場等方式回報客戶。這類客戶也並不都是國企,很多互聯網企業也不在意雲計算成本佔總成本的5%還是7%,能提供穩定的服務總好過燒錢促銷的時候業務宕機。

目前以此為賣點的雲平台很少,因為每個客戶都要精耕細作,中小型雲平台因為法務、溝通、決策的成本較低,才能通過無限服務的方式留住客戶,但中小型雲平台需要費力招攬能無限服務的人才。大型雲平台敢拍板又能拍板的精英還是太少了,最終優質客戶的競爭又變回了售前和方案人才的競爭。

附錄,中國雲計算現狀系列匯總:

第一篇成本篇,原創鏈接,小黑羊首發鏈接。

第二篇產品篇,原創鏈接,小黑羊首發鏈接。

第三篇採購篇,原創連接,小黑羊首發鏈接。

下期預告:

下一篇會是廠商篇,小編終於要赤膊上陣聊聊各個玩家的優缺點了,考驗小編節操眼界的機會到了!

------------------------------------

為保證閱讀流暢性,我將大量推導信息引到了文末,有詳細數據推倒熱情的讀者可用看備註。

備註1:雲主機不要選擇最低配的1C1G的機型,那個機型的超賣比就不是給企業用戶用的;RDS因為能連帶吸引雲主機等消費,多個廠商對低配RDS有費用補貼,其價格不中立。

備註2:正文說的5.5萬元的物理伺服器的參考配置是: 2*12cpu+256G內存 4*800G SSD+2*4T SATA +2*萬兆網卡模塊+附屬網路設備。5.5萬的伺服器加上每月400元的機櫃成本,3年折舊每月成本是55000/36+400=1927,四年折舊成本是55000/48+400=1545。

備註3:中高速雲盤的硬體基礎一般是三副本中檔SSD加上網路,標記容量800G的硬碟實際可用也就600G。一塊中檔 800G SSD硬碟價格不超過3000,三副本SSD加上其他硬體成本得有10000以上。

備註4:技術理想環境下,整個存儲群集80%的硬體成本在存儲節點,整個存儲節點70%的硬體成本在磁碟,10%的硬碟空間要預留等待新寫入,0.8*0.7*0.9=0.504,即磁碟的成本占整個群集成本的一半。

備註5:一個磁碟有10%-20%的空間要預留做維護用,4T只能算3.2T可用空間;單盤功耗7瓦加上其他設備功耗,單盤可以按每月20塊機架費來算。如果按照3年折舊給客戶做三副本群集,每T每月成本是(1000*3+20*36)*2/3.2/36=64元 ,詳解是 (1000*3 三倍磁碟價格 + 20*36 3年機櫃費)*2 磁碟開銷佔總群集成本50%/33.2T可用空間/36 客戶分期36個月付款。用三副本做對象存儲是最初階最浪費硬碟的技術方法,現在各平台都已經逐步過渡到糾刪碼了。

備註6:理論上客戶關機了雲平台也保留內存準備再次啟動,這是守規矩廠商的做法。實際操作過程中不排除有雲平台冒險「盜賣」關機者的內存;也不排除有些小型雲平台想「盜賣」但技術不夠,因為有些技術實現會帶來的連鎖反應會很好玩。

推薦閱讀:

阿里雲大學創新人才賦能模式,助力貴州大數據基礎人才建設
國內哪個雲平台比較靠譜?
雲計算九條定律
從0到數千萬日活,靠什麼?音樂+社交
*物聯網*Google Cloud IoT Core上線,Musk退出OpenAI董事會

TAG:雲計算 | 雲計算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