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言集 | 手藝人的出路在哪裡?
不記得是從什麼時候起,復興傳統工藝美術成為了一種潮流,各路文人藝術家收藏家都在吆喝著要振興傳統工藝,似乎到處都是雞血滿滿的理想主義者,個個都嚮往著詩與遠方,且迫不及待地要過一種文藝且高雅的慢生活。我也曾為此激動了好一陣子,可是當我試圖加入這股力量的時候,我才發現其實從來就沒有成群結隊的理想主義者,在這片吆喝聲中,除了虛無的熱鬧我幾乎感受不到任何跟「慢」跟「雅」有關的「靜」。而一旦沒有了「孤獨」作為創作的背景,我不相信在熱鬧地圍觀中能產生出一流的作品。
無疑,從母體文化中尋找出路是最明智的選擇。只是在大家打出「復興傳統工藝美術」這個口號之前,卻並沒有想過給手藝人一個成長的空間,也沒有人關心過他們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然後就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展示我們的精神文明了。更現實的則是想急切地打開市場。當然,確立文化自信以及開拓市場並沒有什麼好批評和質疑的,可在此之前我們不能無視手藝人的生存現狀以及他們的心理渴望。文化藝術能否繁榮興盛,首先得從關注創作人開始,這是常識。而手藝人作為一個創作群體,卻從來沒有被真正地尊重過。微薄的收入就是最直觀的體現。如果不是因為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強烈的創作慾望,我想應該不會有人傻到要以手藝為生。
坦白說,如果沒有母親的緣故,我可能永遠都不會關注手藝人這個群體。雖然手藝人也屬於創作群體,但是比起設計師和藝術家來說,手藝人更像是產品的高級加工者。在所有的創意人群中,手藝人受到的尊重程度是最低的。這其中的原因有四:
1.「技藝不及思想高級」的固有觀念註定手藝人的社會地位不會很高。
2. 在更多人的觀念里「技藝」主要意味著服務,而在我們的文化里其實並不尊重那些具有服務性質的職業。
3. 在工業化之前,將「技藝」與「實用」捆綁在一起的「常識」在壓迫著手藝人的創作自由。於是在生存的壓力下,手藝人很難有機會獲得更深入的審美教育,「製作」遠勝過「創作」。
4. 大眾的審美需求普遍太低,因此從事創意行業的積極性也很難被充分調動起來。年輕人就更不願意加入傳承的隊伍了,發展也無從談起。
那麼在傳統工藝亟需傳承與發展的今天,手藝人作為主角到底該何去何從?他們自己內心的渴望又是什麼呢?
現實生活中,除了我母親,我並不認識其他的手藝人,但由於我們關係的特殊,通過對她的了解,我大概能想見到其他手藝人的心理狀態。起初,在她的身上我看到的並非是什麼「傳統文化」之類的璀璨光芒及欣欣向榮的市場,而僅僅是一個手藝人的創作慾望,說手藝人可能都算是抬舉她了,若干年前的她,按她自己的定義可能更為恰當 —— 什麼也不是。充其量算是一個心靈手巧的手工愛好者吧,比起那些深藏在民間的工藝大師們,實在不好意思自稱手藝人。
但是我也不知道是哪來的自信卻讓我執著地認為她不僅能成為工藝美術大師,她更能成為一個藝術家。俗話說,心靈手巧。但事實上,心靈的人手未必就巧,不是每個胸有成竹的人都能下筆有神。但是手巧的人心必定靈。我只是單純地相信對於一個有感覺的手藝人來說,只要她想,沒有她做不到的。
但難就難在她不想,或者準確地說,她不敢想。但基於我對她的信任和鼓勵以及她內心深處的創作渴望,她最終走上了追求極致審美的道路。
記得自我上大學起,我就一直在給她洗腦:「你能!你能!你能!」然後舉著一個她編的小青蛙逢人就顯擺,還不忘念念有詞道:「我媽是大師!」儼然一個精神病患者!但是誰都隔不住不停地在耳邊叨叨,後來,她也瘋了。再後來,我們身邊的親友越來越少,然而我們卻日趨篤定。
想幫助她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我的理想,而配合我成為一名藝術管理者則是她作為一個母親的支持。在與她合作的這個過程中,我的身份多種多樣,但對與她的身份定義,我從來都堅定地稱之為「藝術家」。因為在所有的創意人群中,只有藝術家是擁有絕對的創作自由的。而作為一個創作人,沒有什麼比爭取創作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了。
不知不覺走到今天,就以追求卓越所獲得的那種堅定和自信,私以為不管是從手藝人個人的發展方向來說,還是從振興工藝美術的角度來說,擺脫固有觀念的束縛,成為一名藝術家才是手藝人最終的歸宿。
卓華作品:精靈谷 | 群 ? 名媛 (纖維軟雕塑)但存在的問題卻依舊尖銳。首先,成長需要時間,觀念的更新其實比提升技藝上的造詣要難的多,沒有10年的潛心修行恐怕不足以成器,也許會更久。此外,「生存」的問題會隨著追求「存在」而變得更加嚴峻。很不幸,幾乎全世界的藝術家的生存狀況都很艱難。更絕望的是,藝術品的「價值」與「價格」需要時間去平衡。多久?一輩子可能都不夠長,選擇藝術基本全靠情懷和親友的贊助支撐度日。但其實選擇以手藝為生也是一樣的艱難。所以我從來都不熱衷於銷售作品,店鋪的意義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展示和傳播。
但幸運的是,手藝人有一個特別友好的合作群體,設計師。同手藝人一樣,設計師的生存狀態也並不是十分樂觀。雖然沒有人會否認設計師是從事創意工作的,但設計跟藝術的區別在於,設計必須要平衡產品的實用功能與審美。有趣的是,當人們一旦談及實用,審美必定是位居二位的,於是設計師的創意就總是被視為理所當然,但是客戶們卻又能輕易地分辨出優劣美醜,且聲稱一定要高端大氣上檔次。為此,設計師們不斷地發聲抗議,要求得到應有的尊重,但可惜設計師們所依賴的「市場」卻並不買賬。客戶也會振振有詞地回懟:「你的能力還不值那麼多錢。」
聽起來好像也挺有道理的。的確,大牌的設計師不僅能力酷炫,心態也都特別淡定從容,但心平氣和的背後其實是可觀的收入。可問題是我們有多少大牌的設計師呢?也許有,但你我肯定都沒見過。現實的情況是,設計師的平均待遇不僅低,且入行的門檻也低。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那麼貴的設計師呢?或者說,客戶允許設計師變貴了嗎?
卓華作品:雨花泉 | 殘屋藏美(創意名片架)
當客戶的審美需求遠不及設計師的時候,要麼設計師降低要求,變成一個迎合客戶的軟體操作員,要麼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平衡最終的產品,這其中還得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教育客戶,在收入與付出嚴重失衡的時候,這個模式自然很難長久。
此外,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尋找投緣的手藝人創立獨立的設計品牌,開啟創業之路。這是眼下我看到的最好的發展模式。然而這種合作方式雖然理想,但現實中的問題卻也很難協調。
理論上說,設計師負責創意,手藝人負責生產,開創一些市場接受度高的原創小品牌,成功的話也是可以支持創作的持續發展的。但問題在於,手藝的「慢」與現代社會的「躁」幾乎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對於有購買力的人來說,他們願意收藏一件價格昂貴的藝術品,但卻不願意花太多的錢去購買一件「產品」。不管你的創意有多棒,手藝有多精,但凡跟「實用」掛上鉤的,消費者必然要追求性價比。長期來說,設計師就只能儘可能的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產品,而手藝人也沒有機會在藝術創作上追求卓越。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最終還是得依靠半工業化的流水加工。
如果手作品牌體現不出手工的「貴」,不管是對手藝人的職業發展還是對工藝的傳承和發展都沒有什麼實質的幫助。即使從商業的角度來說,也很難有更樂觀的發展。
儘管現在大家都知道手工定製很貴,但是真正願意為此買單的都是具有極高審美需求的小眾人群。換句話說,如果手藝人不以一個藝術家的心態去創作,一方面很難收穫高端的客戶群,另一方面也沒有機會去培養更廣泛的收藏群體。但正如我剛才所說,這個過程雖然漫長且艱難,但如果有設計師的參與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我認為的「參與」並不是急切的去做產品做市場,而是以一種過渡的合作模式,取長補短,互相學習互相成就,最終以消解彼此的身份為目標。也就是說,與其以銷售具體的產品為導向,不如提供技藝與創意結合的藝術課程去開拓更廣泛的生源市場,培養更多的潛在藝術家並與其一起成長。
因為我們既不缺能工巧匠,也不缺創意人才,我們缺的恰恰是獨立的藝術家。而手作藝術家群體的崛起才是復興傳統工藝的希望,增強文化自信的根本。
卓華作品:精靈谷 | 和聲 (纖維軟雕塑)
個人認為,手工的「貴」,不僅僅是貴在作品本身,還貴在成就及幫助更多的人平靜浮躁的心靈,提升審美的修養,完成自我的認同,最終成為一個靈魂飽滿的人。
推薦閱讀:
※人類社會應該由藝術家們來管理之再續
※璽鑒雜記|溥儒「說」:我和我筆下的佛教情緣
※一個菠蘿,一幅眼鏡玩弄了當代藝術
※「1001幅世界名畫」後印象派畫家 圖盧茲·羅特列克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