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P | 第五代導演中幽默豁達的何爺走了

2016年最後一天,上帝寂寞了,少了幽默的段子手,所以,給他發出一張請柬。

中國第五代導演隊伍中的標誌性人物,何群(1955年12月7日-2016年12月31日),在黎明前的寒夜裡,結束了61年的生命記錄。

1月5日上午,八寶山殯儀館大禮堂外,陳凱歌、張藝謀、葛優、吳若浦、陳寶國等好友悉數到,大家送他最後一程。

葛優追憶何群導演:他是一個幽默的人 - 導演何群去世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y0022k6q4bm.html

陳寶國哽咽悲痛受訪 相送導演何群最後一程 - 騰訊視頻 http://v.qq.com/x/page/v0362yqdvet.html

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上帝卻寂寞了,沒人陪自己快樂,少了幽默氣氛,碰不上讓自己開心的段子手,於是,選中了他,給他發出一張請柬

何群導演多年的夥伴,知名製片人徐向北在文章《何群:正在西行的靈車上》中寫道。

請柬坐著《西行囚車》,穿過《黃土地》,走過《寡婦村》,參加了《大閱兵》,看望了《一個和八個》,在點燃了《烈火金鋼》後,變成一列靈車,披星戴月駛往目的地。

凌晨3時,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標誌性人物:何群,在2016年的最後一天走了。

而此時,新年的鐘聲還沒敲響。

電影生涯:金剛低眉 鳳凰琴咽

經歷十年浩劫,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在內的第五代導演思想敏銳,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影片富有生命、有張力,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

而在華語影壇星光璀璨的中國第五代影人里,何群留下了豐富的電影作品和歷史印記。

▲《一個和八個》工作照 左起:何群、張軍釗、肖風、張藝謀

張軍釗1983年執導的戰爭電影《一個和八個》揭開了第五代導演的序幕。而剛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畢業的何群,以美術指導的身份與陳凱歌、張藝謀、張軍釗等共同創作了第五代的開山之作,開啟中國第五代電影的美學風格。

而後第五代導演經歷了第一個重要時期,何群也進入了自身電影創作中的重要階段,與陳凱歌、張藝謀以「鐵三角」的合作關係著稱:在陳凱歌的《黃土地》中,他擔綱美術指導,在色彩的追求和設計上,才華初露鋒芒。隨後又憑藉《書劍恩仇錄》與《出嫁女》,分別獲得第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1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獎提名。

1988年起,何群轉向了導演工作,處女作是《西行囚車》。

當時有不少影人轉型的例子。比如,如今國內頂尖導演張藝謀起初是攝影師。與之不同,何群出身美術,但他無疑也成功了。

其作品風格質樸、清新自然,在創作中堅持飽含情懷的現實關照,「始終把目光放在娛樂與藝術的交叉點上」,「以一種從容、平和的敘事方式表現現實生活中最敏感的社會問題」。

與早期拍了不少女性題材的張藝謀相反,何群的影片多偏於男性題材。

至於原因,何群曾在訪問中稱,自己不是特別了解女人,中學畢業插隊去農場勞動五六年,在社會中總是做著男人之間爭鬥的遊戲,所以拍的影片以男人戲為主,況且

男人的戲拍起來有勁兒,有力度,好玩兒,很迎合我的口味

1993年,何群迎來了他里程碑式的作品——《鳳凰琴》。這時,《知音》的資深編輯陳清貧與何群有了第一次接觸。他回憶道:

「當時原著小說的作者劉醒龍,正不滿片方將小說主人公,從男性張英才改成漂亮的農家姑娘張英子,一下子變了故事氣氛、人物品格、主題深度。」

而一向中意拍男人戲的何群則解釋:廠方是擔心一群男人的戲太簡單不好看,考慮到經濟效益,才改了人物。

《鳳凰琴》劇照

該片上映後大獲成功,並獲第1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第17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秀故事片獎等多項大獎。

2001年始,何群逐漸把精力放在電視劇的拍攝上。

何群的朋友,多年的夥伴,知名導演楊江回憶起來,說道:「那會兒電影導演『下海』拍電視劇的並不多,何爺是最早的一批」。

電視劇中,何群再次彰顯對男性題材的拿捏力度,他執導的《呂梁英雄傳》廣受好評。

說起這部劇,楊江唏噓不已:

「當時在中影,通過三爺(韓三平),跟何爺認識了。」剛認識時,何群正做的就是《呂梁英雄傳》,拍得很苦。「有一天,他很激動,拉著我說:哎,給你放段我的《呂梁英雄傳》。看了戰爭片段,我覺得效果很好,當時國產劇里把戰爭大場面拍這麼地道的並不多」。

後來這部劇也拿了第23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

隨後,「喜歡拍爺們兒戲」的何群,做了不少公安題材電視劇。

楊江介紹:

「大概2009年,何爺有個戲要開機,找到我花了兩個月調整劇本」。這就是由張嘉譯、金鑫等主演的刑偵題材電視劇:《沉默》。「過去好幾年了,細節記不大清,差不多就是現在這時候,拉上張嘉譯等演員跨年拍出來的」。

導演人生:胼手胝足 夢幻光影

其實,何群在這部劇之前,剛拍完《茶館》(後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那是五六千萬的大投資,還是陳寶國等著名演員主演,誰知他轉頭拍的就是投資不是特別高,且涉及反腐、上不了黃金檔的《沉默》」。

楊江介紹,有些導演一定要拍大製作,用名演員,上好平台的作品。

「那時候,何爺說過:楊江,我告訴你,吃飯不能挑肥瘦」。這段話對楊江很有啟發:「現在部分導演,比如,拍完一個億的製作,再讓他拍一千萬的製作,就拍不下來。何爺是都遊刃有餘,這樣不挑題材,根據市場趨勢與製作體量,能上能下的導演並不多」。

楊江認為,何群這種不挑肥瘦的觀點,與其說是敬業專業的工作態度,不如說是因為執著電影執著鏡頭而展現出來的人格的力量與魅力。

而這種人格力量也成為何群導演事業成功的關鍵。

科班出身能做好導演的情況也有,而何爺轉型成功並能拿出響噹噹的作品,楊江以為,更多時候在於何爺對導演這個職業的執著熱愛,對整體形勢的掌控能力:

「導演跟美術不同,何爺要帶著幾百個人幹活,每個人幹什麼怎麼干,這其中更需要一種領導與談判的能力」。

製片人徐向北也用故事例證了何群的轁略。那還是何群第一次獨立執導電影,但電影局沒通過劇本,要求他們停產修改。「這事,對後來的何群沒什麼威脅,但放在當時,無疑有中斷他導演夢的危險。他一愁莫展,當時珠江電影公司王進總經理出了主意,讓他找我」。於是,徐向北改完稿子,電影局與珠影廠都通過了。

但這時,「何群又把我繞進溝里,說:編劇還得加上原著的名字。我當然不同意。合同沒這一條。我們兩個人埋頭苦幹二個多月,那可是站著不動身上都流汗的深圳啊。以我生硬的性格如果早知此事,我可能買上火車票跑掉了。」

但後來,何群還是從生產大局出發,成功遊說了徐向北。

於是,從《西行囚車》到《烈火金鋼》。徐向北與何群合作了兩部電影,叫好叫座。徐向北回憶,面對分歧,何群總在最後關頭理智地退讓,不因藝術上相左,而耽誤生產製作。

「但會在製作完成後,和你溫情地反攻倒算,來證明他的藝術創作與探索是對的。會利用他強大的幽默與樂觀的力量,把你重新剪輯成他認為正確的樣片」,徐向北感嘆:「他會一點點把你引向他的道路」。

比起韜略,「何八條」的名聲更享譽業界。

何群拍戲以「較真」出名,每個鏡頭都反覆推敲,常要拍個七八條才能過,因此得了個「何八條」的綽號。

他在珠影的老同事夏海歐曾說過:

工作中他很堅持自己的東西,干起活來很拚命。

夏海歐回憶道:

「當時單位對膠片的比例要求是1:3,一個鏡頭可以拍3條膠片,但他拍起來就不管這些,一定要拍到滿意為止,有時候拍十幾條都有可能。」 他還透露,美工出身的何群對電影美術同樣要求十分嚴格,拍片經常是導演、美工的工作一塊干,使得自己在拍攝期間更加辛苦。

演員劉鈞也回憶道:

「何爺是個很頑固的人,頑固得很可愛,這體現在他的工作中。他堅決不將就,有時候因為畫面中不起眼的一個小道具,寧可全組停工等著。」

而楊江笑稱:

何爺喜歡折騰劇本。「何爺曾讓我不停地調整劇本」。他非常講究戲裡每個人物的邏輯關聯,「有時為了一個細節折騰半天,為什麼這人要說這話,我把一二三四給他解釋明白,這是何爺多年的習慣,自己邏輯清楚,給演員說戲才清楚——這也是他的執著。」

他認為:

何爺拍戲比較慢,有些資方看在眼裡就特別肉疼,但他認真。對戲比較講究,拍出的東西比較有質感。這種慢,是基於對自己的一種要求,不能逾越自己的底線,何爺有自己的衡量標準」。

▲何群導演曾經在電視劇《大宅門》客串了「皮頭兒」一角。

就是這樣一個對自己要求近乎苛刻的人,用精湛的技藝和嚴謹的創作態度拍了一系列經典影片。

行走世間:樂觀豁達 笑看風雲

與何群有近40年交情的導演陳凱歌,在今天的追悼會上,他評價何群,稱:

欽佩他胼手胝足以創造夢幻光影」,也「感動於他樂觀豁達笑看風雲」。

▲陳凱歌在追悼會現場

工作上絕不將就, 生活中格外低調。何群的好友、中央新影集團影視劇部主任王美彪感慨:

他沒什麼嗜好,連打撲克都不會,吃穿概不講究,就知道一部接一部地拍戲,掙了錢也不會花,自己一直住在普通的單元房。

但實際上,何群卻是個幽默風趣的人。

導演張藝謀曾在微博中寫道:

何爺一生幽默豁達,當年在『第五代』中,人到哪笑到哪」。

▲張藝謀在追悼會現場

徐向北回憶里的何群也很生動:

第一次見他,我吃了一驚:他相貌未老先衰,白天看,一個地溝油燜出的大蝦,躬腰駝背;晚上看,一個恐怖片的主要演員,面相猙獰。我倆一見便臭味相投,相由心生,共同的幽默讓我們共同認識到:丑到極致就是最高的美了。從此,中國電影界兩個最猙獰的人聯手了」。

他也認為

(何群)是個說段子的高手。他出口便是幽默的才情,肯定是天生的。鬼才知道,他的段子是什麼思維編造出來的。這一點,在認識他後,不得不承認:中國電影界能把幽默展示到如此標高的,也只得這位了,他的幽默段子,比他的電影作品更有吸引力。」。並稱在攝製現場,「你要找何群很容易,只要哪裡驀然爆起笑聲,何群肯定在那裡。

而演員楊若兮的回憶中,何群更有溫情、令人感動的一面:

沒有何群導演發掘,我不會進演藝圈」。

當初十五歲的她用公用電話給何群回電話,何群在那邊第一句話卻是:我已經很多年沒在電話機旁等演員的電話了。「此後許多年,每次通話你都會說「丫頭,最近好嗎,一定要好好的啊,現在別的忙幫不上了,但如果心情不好,何爺還是能陪你聊聊的!」這些都還歷歷在目。

而楊江感嘆,從業時間長,為人耿直爽快,說話利索,是位很受尊敬的老前輩,大家都尊他一聲何爺。「我們喜歡沒事去他那兒泡茶聊天;何爺做菜很好,本來約好元旦後在他家吃飯,但現在,都沒有了」——2016年12月31日凌晨3時,他因肺炎引起心臟衰竭去世。

何群逝世當天上午,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會長李少紅,不斷收到來自各個導演的求證電話,她說:

我們分別把消息告訴了張藝謀和陳凱歌,凱歌很快打來電話,還有韓三平、黃建新、滕文驥,87班的微信群里大家也都在緬懷。沒想到2016年的最後一天,何群把大家聯繫到一起。

其實,2016年北影校慶時李少紅見到何群時已經很驚異:

他(何群)人瘦得把我驚呆。問他還開玩笑,說拍演員抽血暈血,他就伸出胳膊替身拍了特寫。之後醫院找來劇組問剛才這管血是誰的,腎完蛋了知道不知道還拍呢?不要命了!直接用擔架把他抬到醫院去了!我覺得一點也不好笑,跟何群說你別不當回事!

幾個月過去,何群真的走了。

而王美彪對此心有戚戚:

聽朋友說,何群年輕時身體倍兒棒。在電影學院讀書那會,開運動會接力比賽前三棒落後,何群最後一棒總能追到第一。很難想像,這麼一個短跑健將,拍了幾十年電影,身體會衰敗到那麼不堪。

詩人、編劇魯克也回憶道:

大約三年前,也是冬天,我去燕郊探班時,跟何群匆匆見了一面,這才幾年啊?人說沒就沒了。文藝界尤其影視圈,認真做事的人其實都是在搏命,每一分錢,每一點名,都是拿命換來的。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感慨:

六十歲原本是藝術家創作的有一次黃金爆發期,英年早逝,實在可惜。

在追悼會上,李少紅稱:

「他陪伴我們走了大半輩子,我們也陪伴他走完最後一刻。」

何爺去往天堂的路,在晨光里應該是一卷舒展開的黑色柯達膠片。靈車載著他賓士在他熟悉並酷愛的古老膠片驛道上。

何爺曾拍了那麼多電影,如今,自己人生的電影也落幕了。

金剛低眉,鳳凰琴咽,我們長別。

——————————————

影視圈微信ID:circlemag

公眾號搜索關註:影視圈Magazine

創刊於1994年——《影視圈》,專業做媒體,認真做娛樂


推薦閱讀:

《北平無戰事》的導演孔笙還導演過什麼戲?
摔跤吧爸爸的導演是誰?
幽靈公主的導演是誰?
《南征北戰》導演是誰?
《反轉人生》伍仕賢導演好嗎?

TAG:電影 | 導演 | 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