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專家解讀抑鬱症:失眠是喬任梁的求救信號

8歲的喬任梁走了,又一個年輕生命因抑鬱症而凋零。近幾天內,大眾關於此事件的討論聲不絕於耳——一方面由於喬任梁是公眾人物、明星偶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這種身份與抑鬱症之間在很多人的認知里產生了衝突。

  有人疑惑:明星才貌雙全、名利雙收,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有人猜想:可能是演藝圈壓力太大,所以才會有那麼多明星得抑鬱症吧?

  還有人問:喬任梁是不是遇到了什麼事,一時間沒想開?

  在專家看來,儘管目前全球已有3.5億名抑鬱症患者、2020年抑鬱症即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致死原因,公眾對這一病症依舊知之甚少。按比率來 算,中國保守估計約有9000萬抑鬱症患者,也就是說平均每15個人中就有一個,抑鬱症並非明星獨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勸解身邊那位抑鬱症朋友的:多休息休 息,別給自己那麼大壓力,想想開心的事情就好啦。

  然而想要應對抑鬱症這個潛伏在人群中的隱形殺手,絕非調整心情這麼簡單。善良的無知與那些惡意的流言蜚語、肆意揣測一樣,並不能幫到他們一點半 點。喬任梁的去世再次為我們敲響警鐘,是時候正視這名殺手了。與抑鬱症的抗爭不僅是患者一個人的事,也是作為親朋好友每個人的事。

  因此新浪娛樂邀請到心理導師李雪老師,為我們詳盡介紹了抑鬱症的病因、本質、發展階段、應對措施等知識。從她的分析中我們得知,喬任梁也曾試圖以各種方式放鬆身心、努力自救,但重度的抑鬱症並非靠一些放鬆身心的方式就可以治癒,還是需要專業的治療。

  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我們在為喬任梁寄託哀思的同時,決定加入到科普抑鬱症常識的隊伍中來,希望我們摯愛的愛粉紅色、愛音樂、愛笑的大男孩能一路走好,也希望更多抑鬱症患者朋友能重新擁抱生活里的愛與陽光。

【喬任梁之思】

這場悲劇是否本可以避免?

  喬任梁去世的消息傳出後,有網友通過舊有信息扒出喬任梁曾經服用思諾思、西酞普蘭等藥物,旅行,研究易經八卦,遠離社交,寫字畫畫聽音樂等等, 現在看來這些可能都是他與抑鬱症鬥爭做出過的努力,令人扼腕嘆息。在李雪看來,聽音樂寫字畫畫、旅行放鬆等雖然都是有利於身心健康的方式,但重度的抑鬱並非僅憑這些自救就可以治癒。尤其是個人努力的出發點若是自我掌控,避免向外尋求幫助,那麼可能最終導致痛苦的大爆發。

  「抑鬱症就像一個信號,提醒自己,內心世界需要被關注了。如果及時的尊重這個信號,去認識它,會減少抑鬱變得更加嚴重的可能性。」李雪說。失眠就是一個常見而且重要的信號。長期失眠表明,自己的身心已經不能放鬆了,感受到了不安全、隱藏的痛苦,內心世界需要被重視。而這些不安的、孤獨的、痛苦的感受,有可能意識上沒有那麼清晰感受到,所以失眠是身體在直接發出求救信號。喬任梁生前曾多次公開透露過自己飽受失眠困擾,然而這一信號沒能及時得到他自己和身邊人的重視。

  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一個寬鬆的環境、張弛有度的工作節奏都是必要的。喬任梁在生前最後一段時日里仍在劇組高強度拍戲,可能對病情也是不利的。

  可惜喬任梁的痛苦最終導向了令我們心痛的結果。為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最終走上自殺道路呢?這是否是病情惡化到一定程度時無法扭轉的結局?

  對於這個問題,李雪表示,自殺是攻擊性最嚴重的指向自身的結果。日本小說《人間失格》那句著名的「生而為人,對不起」,就是在描述這種無回應的絕境:我生而為人,我渴望父母的愛,然而卻無論如何得不到,所以我的出生必定是個錯誤,對不起。

  李雪還為我們摘錄了一些小說裡面的句子來形容這份絕望的感受:

  「一旦別人問起自己想要什麼,那一剎那反倒什麼都不想要了。怎麼樣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麼讓我快樂的東西——這種想法陡然掠過我的腦海。」

  「從孩提時代起,我就一直在討好周圍的人,這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我的不幸,恰恰在於我缺乏拒絕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裡留下永遠無法癒合的裂痕。」

【正視抑鬱症】

   阮玲玉、翁美玲、張國榮、賈宏聲、陳琳、尚於博、李恩珠、羅賓·威廉姆斯……很多明星都曾因抑鬱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楊坤、張惠妹、范曉萱、張家輝、 崔永元、朴樹、鄭鈞、周華健、鄭秀文、張靜初、小甜甜布蘭妮、妮可·基德曼、「憨豆先生」等眾多名人則成功走出了抑鬱症的晦暗時期,並以公眾人物身份幫助 大家科普和對抗這一病症。

  相比其他致命之疾來說,抑鬱症是完全可以預判和治癒的。那麼,公眾對抑鬱症知識的了解便尤為重要。希望我們能共同向抑鬱症宣戰,讓更多同伴早日走出它的陰霾。

【定性】

抑鬱症是什麼?它的根源是什麼?

  我們首先想知道的是,究竟什麼是抑鬱症?通常它有哪些誘因?為什麼心理上的抑鬱會造成身體狀況不佳?

  心理導師李雪介紹,抑鬱症是心理疾病,但也常常伴隨著生理上的疾病痛苦,這讓抑鬱患者更加難熬。抑鬱的心理狀態會對身體健康產生損害。可以說,很大部分的疾病是心身疾病,也就是未被覺知未被療愈的長期的心理痛苦,會轉化成生理疾病,讓人承受身與心的雙重煎熬。

  抑鬱是一種外在的癥狀表現。比如打噴嚏流鼻涕,造成鼻涕噴嚏橫流這個外在癥狀表現的,可能是傷寒感冒,也可能是肺炎,還有可能是肺癌,了解深層 的原因,才可能做出有效的治療。所以光有一個抑鬱症的現象診斷,不足以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嚴重程度,還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成因。

  長期的較重的抑鬱,是由童年跟父母之間的關係造成的,尤其是母嬰關係。如果母親和嬰兒之間,無法形成親密感,嬰兒在母嬰互動中極少有愉悅的感受,這是抑鬱症形成的根源土壤。

  後天可能由於感情失利、工作受挫等誘因陷入抑鬱,也可能沒有任何外在原因,內在就是長期感受到痛苦煎熬。而一個母嬰關係較為健康愉悅的人,或許也會遭受同樣的外在挫折,也會失落痛苦,但卻不會持續的陷入抑鬱。

  當然後天環境也有重要影響。如果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一個大眾對心理疾病普遍有了解有重視,不歧視不掩蓋的社會環境,被朋友同事理解支持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會有利於心理康復。

【診斷】

抑鬱症的癥狀有哪些?如何確診?

  那麼一般來說,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有抑鬱症?抑鬱症是怎樣確診的?醫生是否有責任通知患者的家人呢?

  抑鬱的核心表現是長時間的心情低落,身心處在低能量狀態,對外界不怎麼感興趣。內心持續感受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殺。再次強調,抑鬱只是一個現 象,並不能僅從這個現象就給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定性並給出治療方案。就好比同樣是打噴嚏流鼻涕的現象,起因是傷寒感冒還是肺炎,顯然是不同的治療方案。

  所以當一個人內心感受到持續的難以排解的痛苦,並且有意願認識自己療愈自己,那麼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跟治療師一起進行工作。

  是否通知家人,這個首先需要尊重來訪者本人的意願。除非來訪者有自殺自殘意圖,治療師才有可能違背來訪者的意願,通知其家人。

  很多人羞於承認自己的抑鬱,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外在原因,如果社會上普遍對抑鬱患者有偏見,就像早年大家對同性戀有偏見和厭惡,同性戀會儘可能隱蔽自己的取向,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公開性取向。所以社會對心理疾病的普及認識,會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

  但是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是內在原因。當內心受到痛苦煎熬,很多人不願意被別人知道。因為在這個人的內心世界中,被人知道自己有難以解決的痛 苦,會被人看不起,會拖累別人,給別人帶去負能量。覺得失去了對自己的掌控感,這是一種很可怕的失控。寧願隱藏起來,就好像一切還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這可 能也是抑鬱症不被大眾所知,甚至很多患者產生輕生傾向後其家人才得知其病情的原因。

  然而這個內心世界並不等於真實的世界,真實的朋友們或許能夠理解和願意幫助。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內心世界,來源於童年尤其是嬰兒期,當自己感受到無助恐懼悲傷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安撫,反而被父母無視、甚至是厭惡和攻 擊,比如嬰兒越哭父母越不肯抱他,甚至呵斥他。所以潛意識學習到了,隱藏自己的痛苦,儘可能的自我掌控,最有利於生存。這個潛意識編碼,會使得我們越是在 內心痛苦的時候,越自我控制,表現得越要強。直到有一天被痛苦徹底擊倒,進入重度抑鬱甚至自殘自殺。

【治療】

抑鬱症能根治嗎?會不會反覆發作?

  據李雪介紹,如果是神經症級別的抑鬱,就好比傷寒感冒造成的噴嚏鼻涕,治療起來相對容易,一定的自我認識和覺知,就可能根治。但重度抑鬱症可能難以根治,要持續進行藥物控制等。

  較為輕度級別的抑鬱,絕大多數跟攻擊性被壓抑有關。也就是說,關係中我們感受到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比如被控制被無視被評判,憤怒是非常自然的情緒反應,憤怒的情緒在提醒我們要捍衛自己的界限,拒絕自己不想要的,發出自己的聲音,做真實的自己。

  憤怒的情緒能量,心理學上叫做攻擊性。攻擊性不是說就要去攻擊別人,而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力,保護自己捍衛自己的能量。良好的母嬰關係中,嬰兒的原始攻擊性還會升華對外部世界的興趣和熱情、創造力。

  攻擊性如果被壓抑,我們覺得不能拒絕別人的控制和索取,過度為別人的感受負責,不能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生活。隱藏了的攻擊性,它去哪裡了呢?它 去到了自己,精神分析心理學中叫做:攻擊性轉向自身。攻擊性轉向自身,就好比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門,內耗嚴重,外在自然沒有什麼活動熱情了。

  攻擊性轉向自身導致的抑鬱,通常在我們認識自己潛意識中的憤怒,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敢於在糾纏的關係中划出界限後,會很大的減輕抑鬱,重新恢復活力。簡單的說,就是學會勇敢的說「不」。

  但還有另外一種抑鬱,屬於人格障礙和精神病性的抑鬱。這些就難很多,容易反覆複發。

  重度抑鬱不僅有攻擊性轉向自身的問題,更底層的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母嬰無鏈接,導致的孤獨灰暗的生命底色。觀察大量的母嬰互動錄像,會看到有一類 媽媽,幾乎不願意觸碰嬰兒,不懂得如何跟嬰兒互動,不回應哭泣的嬰兒,甚至會厭惡和攻擊嬰兒對鏈接的渴求。處在無回應之地的孤獨嬰兒,會感受到自己是被厭 惡的,不應該存活在這個世界上。這是一種最嚴重的自我攻擊,是自殺的主要深層動力。

  不被回應的孤獨嬰兒,生命早期被決定了黑暗的生命底色,未來無論有多少才華、財富,被多少人喜歡,都無法改變這個底層的陰鬱。等孩子大一些,一 些父母會反過來要求孩子安撫自己的情緒。你要聽話,你要懂得照顧父母的情緒,你自己有情緒卻不能流露。你要好好學習受父母控制,按照父母的意願來生活。

  嬰兒期的陰暗底色,童年時期的被迫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照顧父母的感受,甚至有的人成年後依然為了父母而活,這幾乎註定會產生重度抑鬱,而且難以根治。需要長期的自我認識,最好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所以有句話說,心靈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

【誤區】

抑鬱症是「明星病」?患者需要安慰嗎?

  「以我有限的所知,並沒有可靠的研究資料表明娛樂圈的抑鬱要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娛樂圈的抑鬱更容易被大眾關注,而普通人群的抑鬱經常不被人所知,不會被納入統計研究。」李雪說。

  她表示,娛樂圈的特別之處在於一舉一動會被大量關注,明星更是被周圍人較多的照顧。這也是雙刃劍,因為明星的資源較多,容易被周圍人照顧和關注,可能是有利於心理康復的,也可能被負面攻擊很多,壓力劇增。

  很多工作都是起伏較大,需要強抗壓能力,總體上來說,抑鬱的根源是內在而不是外在環境。

  大眾目前對於抑鬱症基本上是沒有什麼認識。比如通常會去勸處在抑鬱狀態的人:別想那麼多過去的事情,都過去了。多想點開心的事兒,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鮮空氣就好了。

  這樣的勸解雖然是為了對方好,出發點是善意,但對於陷入抑鬱的人來說,這種輕描淡寫的勸解,是對巨大痛苦的否定,好比你對一個剛摔骨折的人說:沒事兒,多喝點熱水就好了。

  對待患有抑鬱症的朋友,首先不要輕易嘗試勸解對方,好比不是外科醫生就不要拿手術刀給人開刀一樣。親人朋友的關懷如果選擇了恰當的方式,對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

  恰當的方式是:當患者不想工作不想外出不想搭理人,陷入痛苦中時,允許他如他所是,允許他表露出痛苦、悲傷、憤怒等情緒。不要去改變他。如果內心有愛,就讓患者感受到:我無論怎樣都是可以的,都是被愛的;真正的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還有一個要非常需要警覺的事情,是某些抑鬱患者會在經過一段時間調節,尤其是做了抗抑鬱的藥物治療,突然間活力大增,非常喜歡跟人溝通,肢體語言表情豐富,覺得未來一片光明。表示自己已經徹底走出抑鬱,要投入到美好新生活去啦。

  這種過於突然的變化,需要警覺,到底是抑鬱的真正康復,還是進入了對抑鬱的一種防禦,也就是躁狂狀態。一些重度抑鬱患者反而是在看似非常好的狀態下,其實是躁狂狀態下自殺的。

   如何區分躁狂和真實的療愈?真實的療愈往往是患者一步步的感受到跟現實的鏈接,跟周圍人產生真實的關係,活得更踏實更放鬆。痛苦會反覆,但是每一次都會 有一點點進步。而躁狂是直接進入想像中的世界,好像所有的痛苦、困難都一次性被克服了。雖然很愛溝通交流,但實際上並沒有跟對方發生真實的交流,更像是自 編自導自演。

  進入躁狂性防禦,往往受到周圍人鼓勵,甚至經驗不夠豐富、心理動力學功底不夠深的治療師,也會開心患者發生這樣的光明的變化。躁狂防禦狀態下的 人,意識上也不知道自己在自我欺騙,但是潛意識明白這都是「假的」,如果這層假面具受到周圍人的認可,那麼潛意識會感覺更加絕望,更加孤獨,增加自殺的風 險。

  進入躁狂狀態的抑鬱患者,最好的方式還是尋求專業心理醫生和精神科醫生的治療,周圍的人要更加留意患者的情緒變動,保護好患者的人身安全。

  專家簡介:

  李雪,心理導師,著有暢銷書《當我遇見一個人》。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從精神分析心理學角度詳解童年關係對人一生性格、命運的影響。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推薦閱讀:

與抑鬱症患者相處的一些小經驗|抑鬱症
抑鬱症,你需要了解的求助常識
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躁鬱的靈魂?——性格問題和雙相障礙的界限
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負面信號?

TAG:喬任梁 | 抑鬱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