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軍隊首次授銜,具體情況怎麼樣?
1955年首次授銜時,全軍共有64.4萬餘名幹部榮獲准尉以上軍銜。其中,
准尉11.3萬餘名;尉官49.8萬餘名;校官3.2萬餘名;將官和元帥共1052名。
高級將領授銜情況是:
元帥10人: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大將10人: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上將5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人;
中將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各補授1人;
少將800人(其中1955年9月27日798人,1955年底2人),1956年補授3人,1957年補授2人,1958年補授1人;1961年由大校晉陞少將218人,1962年晉陞12人,1963年晉陞3人,1964年晉陞321人。少將累計1360人。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1961年以後授銜的少將中,有個別人並不是由大校晉陞的,而是首次授予。如吳傑,建國後曾任武漢市人民檢察署副檢察長、人民法院院長等職,1963年調任公安學院副院長,被授予少將軍銜;李如洪,曾在國家重工業部、一機部、三機部、四機部任處長、司長、局長、副部長,1964年1月調任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同年4月13日,被授予少將軍銜。
至1965年軍銜製取消前,共授少將以上將帥1614名。除去轉業到地方和去世者外,實際留在軍隊的人數為1478人,其中元帥9人、大將9人、上將48人、中將167人、少將1245人。
各級校官、尉官人數(按志願軍授銜後1956年9月統計):大校1266人,上校4439人,中校8139人,少校20799人,校官共34643人;大尉70151人,上尉88536人,中尉141969人,少尉374214人,准尉90768人,尉官共807973人。至1964年底,大校3193人,上校11146人,中、少校82514人,校官共96583人;大尉81223人,上至准尉665871人,尉官共747094人。
1955年授銜時,10名元帥的平均年齡為57.1歲,最大的為朱德元帥,69歲,最小的是林彪,49歲,兩人整整差了20歲;
10名大將平均年齡51.7歲,最大的是張雲逸,63歲,最小的是許光達,47歲;
上將平均年齡47.7歲,最大的是陶峙岳,63歲,最小的是蕭華,只有39歲;
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最大的是傅連暲,61歲,最小的是劉西元、張池明、謝有法,38歲;
少將平均年齡43歲左右,最大的是史可全,63歲,最小的是吳忠、徐斌,34歲。
首次授銜的女軍官4665人,占授銜軍官人數的0.82%。其中女將軍1人,即李貞少將(時任防空軍幹部部部長)。首次授銜時女校官僅有幾十人。
解放戰爭中起義和解放的原國民黨軍官,有3098人授了銜,占授銜軍官的0.69%。其中,
上將3人(陶峙岳、陳明仁、董其武),
中將3人(孔從洲、韓練成、曾澤生),
少將4人(鄧兆祥、張世珍、林遵、魏鎮),
大校6人(其中劉善本1961年晉陞少將),上校26人。
少數民族將軍34人。其中,
上將2人:烏蘭夫(蒙古族)、韋國清(壯族),
中將8人,少將24人;
34人中壯族11人,蒙古族5人,藏族5人,維吾爾族5人,滿族4人,回族2人,土家族2人。
在1614名將帥中,按籍貫排列,前10名的省份如下:
江西,325名,佔總數的20.1%;
湖北,234名,佔總數的14.5%;
湖南,199名,佔總數的12.3%;
安徽,128名,佔總數的7.9%;
河南,106名,佔總數的6.6%;
四川,95名,佔總數的5.9%;
福建,83名,佔總數的5.1%;
河北,79名,佔總數的4.9%;
陝西,63名,佔總數的3.9%。
出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有4位,佔40%;
出大將最多的省份為湖南,有6位,佔60%;
出上將最多的省份也是湖南,有19位,佔33%;其次是湖北,有14位,佔25%。
出中將最多的省份仍是湖南,有45人,江西排第二,37人,湖北位居第三,32人。
十大將軍縣:
湖北紅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興國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縣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瀏陽30人。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歸僑8人:
元帥葉劍英,馬來西亞歸僑;
上將葉飛,菲律賓歸僑;
中將莊田,新加坡歸僑;
中將盧勝,新加坡歸僑;
少將唐鐸,蘇聯歸僑;
少將陳青山,馬來西亞歸僑;
少將葉松盛,印度尼西亞歸僑;
少將曾生,澳大利亞歸僑。
外國人1人:
洪水少將,越南河內人,京族,曾任軍委主辦的《戰鬥訓練》雜誌社社長等職,1956年回國。
唯一的將軍夫妻:上將甘泗淇,少將李貞。
1955年授銜的將帥中有20餘位畢業於著名的黃埔軍校,其中,元帥2人,徐向前(一期)、林彪(四期);大將3人,陳賡(一期)、許光達(五期)、羅瑞卿(六期);上將8人,一期的周士第、陳明仁,五期的陳奇涵、楊至成、宋時輪、張宗遜、陳伯鈞,六期的郭天民;中將9人。
將軍百戰,九死一生。在1955年授銜的將軍中,有10人在革命戰爭年代失去一臂,他們是:上將賀炳炎、彭紹輝,中將余秋里、晏福生,少將陳波、彭清雲、童炎生、左奇、蘇魯、廖政國。
另有短臂將軍2人:少將龍書金,1942年左臂殘廢。少將羅應懷,1943年雙臂殘廢。
獨腿將軍1人:中將鍾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獨腿參加長征)。
獨腳將軍1人:少將謝良,1937年失去左腳。
毛澤東在談到這些愛將時曾感慨道:「中國從古至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只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將軍們的英名與功勛,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
推薦閱讀:
※石與火的較量 - 火炮時代的要塞工程學(1)
※二戰時期,日軍個兒小長不高,為何作戰能力卻很強?
※茂縣救災,那些比軍車被收費更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事
※你知道殺害項英的兇手是誰嗎?
※中美關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