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總動員2》是怎樣一部電影

或許它不是六月最火爆的,但卻是質量最好的大片

《海底總動員2》上映十多天才寫,並不是一個時鮮電影出影評的絕佳時候,但是唯有稍微拉開點距離再看這部動畫長片,才能保持「不被情懷撲滅,不被黑子扭三觀」的清醒狀態。

「老舊」故事並不代表枯燥無趣

本片緊接著13年前第一部的故事情節,主體故事和第一部有相似之處,這也就是為什麼本片飽受國內一大批觀眾嫌棄的原因,「因為它連故事壓根變都懶的變,就別指望我能對它存在好感了」,這種荒唐的邏輯當然與日益俗套的商業片故事,以及觀眾指數級遞增的求異心理相關,但是本片的「老舊」在於其價值觀念的傳統,並不在於其敘事和故事線安排的陳舊。

第一部的故事線為雙向的找尋,也就是父親馬林和兒子尼莫兩人從離開時的互相埋怨,到尋找時的逐漸和解,再到重逢後的建立信任,這種故事線構建的確給人清晰明朗的暢快感,而本系列第二部的敘事方式比第一部更加多樣,卻不凌亂。

本片在多莉的童年回憶中展開,由短時間失憶症這一第一部中的重要故事推動點變成了本片中的主要推動點,隨著多莉通過自己的碎片式記憶來尋找自己的父母,故事也就正式開始。

如果說第一部的故事在於父子間情感的雙向建構,那麼第二部的《海底總動員》則是在「家人」這個範疇內實現多線交錯的「尋找」理念。

首先多莉尋找父母這條主線是一條,而馬林父子尋找多莉則是另一條,而在故事高潮階段,我們知道多莉的父母也一直在尋找她。期間還穿插了八爪魚對海洋和水族館的抉擇、鯨鯊和海豚對於自身認識的缺陷等角色的內心戲份,都通過喜劇式的方式加以表現,讓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既能舒適暢快地get到喜劇點,又暗自了解到,這絕不僅僅只是一部逗逼動畫片。

白人家庭觀念的深入骨髓

美國主流文化中的wasp文化(意即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新教徒的盎格魯-撒克遜裔美國人)對於本土的家庭觀影響相當重大,如果你是一位長期浸染在好萊塢電影中的電影迷,相信對於《海底總動員》系列中的「親情」這一母題應該印象深刻,從《陽光小美女》中通過選美比賽來達成家庭成員間矛盾的消除,到《星際穿越》中,讓父女之情在巨大時空跨越中進行交流,這種在任何類型片中都會存在的「親情」主題到了《海底總動員2》中開始無限地放大,甚至成為了唯一的主題。

美國白人家庭在我們這些在亞洲儒家文化熏染長大的人看來,差異性相當大,家中的孩子在成年前都被庇護在父母的羽翼中,但是美國文化中又向來主張個性化教育,自然讓孩子萌發更多不同的想法,甚至是求異心理,而一旦孩子達到18歲,就以「放逐」式的方式讓其自由發展,更是讓個人主義得到家庭倫理上的解放。

《海底總動員2》中的主角是多莉,一個從小在父母庇佑下短期失憶的熱帶魚,突然遭遇洋流的衝擊和父母失去聯繫,象徵著這種獨立成長的無限放大,她在深海中獨自遊離,就如同一個女性西部牛仔在荒野中探尋未知的奧秘,等到有一天她逐漸恢復兒時的記憶,這種溯源性的基因註定在她的身上浮現。

密集笑點的好萊塢動畫長片走向何處?

今年三月份迪斯尼才出品了上半年最火爆的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才過幾個月由皮克斯製作,迪斯尼出品的《海底總動員2》就來到人們的眼前,如果將這兩部優秀動畫長片加以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相同點,那就是動畫長片中的故事情節開始慢慢淡化,而動畫中的喜劇笑點在逐漸堆積,這種趨勢是隨著「娛樂至死」時代的到來,而慢慢產生的。

如果我們回頭觀看1940年同樣由迪斯尼製作的《木偶奇遇記》,那麼這種「古今大異」之處應該不能發現。《木偶奇遇記》作為迪斯尼經典動畫長片,擁有和《海底總動員2》同樣的「家庭」或者說「親情」這一主題,但是所不同的是,前者是通過「誠信的考驗」、「社會的善惡」、「兒童的純真」這些輔線主題來豐富甚至是發展「親情」這樣一個主線,但是《海2》卻是用大量娛樂化的「笑果」來膨脹這個故事,正如之前所說的,儘管《海2》的故事線較為豐富,但是這種主題上的單一,還是和之前的經典動畫長片難以媲美。

這種動畫長片內容的「變異」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市場化的迎合,當然是否正確難以詳說,只是我們印象中的那種純粹故事線敘述已經不再符合當下電影市場的需求。


談到海底總動員,13年彷彿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但無奈那個時候我年紀尚小,對於第一部很多細節記憶已經模糊了。只是記得主角是一隻叫做尼莫的小丑魚,講的是他的爸爸去尋找和拯救他的故事。至於旁邊那一抹藍色的影子,已經如同白鯨眼中的多莉一樣,只剩下一張藍臉了。


這次影片圍繞上一部的配角多莉展開,輪到尼莫父子陪伴他一起尋找回家的路。影片的名字叫做「多莉去哪兒」,而在故事中我們不難得出這個答案——歸鄉。這個歸鄉不僅是事實意義上的,多莉經過一番磨難找到了自己失散的父母,更是精神意義上的,多莉與自己的短期記憶喪失症達成和解,即只要用心就不會忘記。當我們跳出多莉的故事線來看整個故事的時候,歸鄉與和解的主題越發明顯,在每一個角色上有所展現。

多莉的管友,那隻視力不好的鯨鯊運兒。一直因為自己眼睛的問題而頻頻撞牆,直到她返回到大海中,才發現自己的行動無比自如。因為「海中是沒有牆的」!擁有最強眼鏡的白鯨貝利,一直認為自己的聲吶系統出現了問題。其實那不過是因為在救助院的環境裡面用不到他的天分罷了。當他協助運兒尋找多莉的時候,他發現「這感覺真是棒極了」!以及本片當中最搶鏡的角色,章魚漢克。他對於去到展覽館的渴望,是推動影片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他面對的是失去一隻觸手的恐懼,而最後,他也聽從多莉的勸告和內心的召喚,回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海洋里。


有意思的是,除開章魚漢克。多莉,運兒,貝利所謂的「問題」,其實都是他們適應自己與生俱來的一部分。(魚的記憶只有7秒,你在看到多莉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個第一反應?)所以多莉不需要為自己搞丟了父母而懊惱,運兒也不應該為了自己老是撞牆和難過。因為他們本身並沒有做錯什麼。尋找屬於自己的環境與家鄉,與自己達成和解。我想這便是這部續作想傳達出來的內容了。


動畫片本不是屬於兒童的專利,但是由於之前特殊的電影環境,目前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成年人將動畫簡單的等同於兒童作品。當然,隨著近年《冰雪奇緣》《頭腦特工隊》《瘋狂動物城》等一系列製作優秀,內涵豐富的動畫電影的上映,大家對於動畫的認識漸漸有所轉變。不過就本片而言,還真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兒童作品。


在視覺效果上,雖說比第一部精進不少,但是相較於《瘋狂動物城》五步一彩蛋的細膩畫面而言,還是稍顯遜色。而且為了突出主題,一些故事的細節上也略顯牽強。比如說水獺為什麼會聽從多莉的安排擋住交通,一直下決心要去展覽館的漢克為什麼在聽了多莉短短几句勸說之後就改變了主意,影片都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這也是為什麼在影片上映之後又開始有人唱衰皮克斯了。不過對於家長來說,有這麼一部片子可以讓孩子安安靜靜的在影院看完,讓他因為割捨不斷的親情獲得感動,更何況還有那三隻海獅提供足夠亮眼的笑料和驚喜。對於一個希望在父親節能把全家一起帶出來的家庭而言,這就已經足夠了。


推薦閱讀:

世界最高片酬女星居然是她?!
為什麼國產劇的題材沒有看點與創新意識?
《哥斯拉》是一部怎樣的影片?
「我回來了,你們這群雜種」

TAG:電影 | 影視 | 影視評論 | 電影推薦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