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最終敗給了毛澤東?
蔣介石與毛澤東的較量基本可以用抗日戰爭之前、抗日戰爭之中、抗日戰爭之後,三個階段予以劃分。
雖然兩人的戰略與戰術素養、以及決策有很大差距,然而決定最終成敗的是更為基本的原因。
一、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
毛澤東1927年領導秋收起義。接著率起義部隊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同朱德領導的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
從此,毛澤東在已有的軍隊與群眾中間紮下了深根。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被選為主席,這種根脈就扎的更深。
蔣介石表面上掌握大權,是從1930年中原大戰之後開始的。中原大戰,馮玉祥的西北軍基本全軍覆沒,從此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掛系、張學良的東北軍,閻錫山部隊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軍閥全部歸於蔣介石麾下。
但是我們必須要明白,此後的蔣介石一直騰不出手來分化瓦解這些大大小小的軍事集團,這給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了最大的伏筆。 這些軍閥不僅掌握軍隊,他們更是與自己所轄範圍之內的經濟單元(農戶、地主、商人)直接聯繫,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與大資本家以及國民黨政客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當時的經濟更是複雜成一團亂麻,最大的商人集中在東南沿海與大城市這些商品經濟發達的地區,以四大家族為代表。這些人不僅全面控制中國的商品貿易等商品經濟的最基本環節,也控制著金融等經濟的高端環節。 他們還與各地軍閥、財閥、大地主都有直接聯繫。
至於內地的民間經濟,主要被地主、小軍閥、官商控制。
這些最基本的問題,是蔣介石一直沒有解決的,事實上,也不可能解決,要解決這些社會基本問題,必須依賴於更大規模與更加基礎的全民革命。而蔣介石還要面對國外力量與共產黨的威脅。
縱觀蔣介石政權,一直站在成分不同、大小不一,人心各異的眾多車軲轆上,他從來沒有真正穩當過。
既便如此,在1930中原大戰塵埃落定之後,蔣介石開始全面進攻革命根據地——在此之前,已經進行過兩次,但是這之後,蔣介石得以集中軍隊,於是進攻一次比一次猛烈。
然而,隨著代表「紅色聖地」蘇聯革命路線的黨與軍隊的領導人(王明、博古、李德等)陸續到位,土包子出身的毛澤東卻被逐漸排除在軍隊領導隊伍之外,第三次反圍剿之後,他完全靠邊站。第四次反圍剿,朱老總指揮軍隊,打了個勝仗,但是頗有力不從心之感。
第五次圍剿,國民黨集中100萬以上兵力,鋪天蓋地而來,執行全面進攻路線的紅軍隊伍幾乎被打垮,共產黨的事業基本走到了懸崖邊上。但是毛澤東最重要的轉機也確確實實到來。
他先是以出神入化的「四渡赤水」使得紅軍脫出包圍圈,接著在遵義實際掌握了最高軍事指揮權。紅軍長征之後到達了陝北。
雖然可以暫時喘一口粗氣,然而紅軍與共產黨當時處境仍然艱危,更大的轉機來自於日軍的全面侵華。
二、抗日戰爭之中。
紅軍達到陝北之後,脫離危險的軍隊陸陸續續到達,雖然接連打了幾個大勝仗,但是誰都覺得前途叵測。這種戰戰兢兢的日子過了一年多,歷史給了共產黨與紅軍真正壯大的機會。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國民黨在正面戰場節節敗退,共產黨組織與軍隊深入敵後,開始廣泛建立根據地,奮力抗日與根據地建設比翼雙飛。
三、抗日戰爭之後。
抗日戰爭之後,共產黨已經可以和國民黨軍隊放手一搏了。
經濟與政權基礎深刻而廣泛地扎在解放區土地與農民之上,人心基礎更是深入國民黨區域。
這時候的蔣介石站在眾多實力(軍事、經濟、政權)集團的車軲轆之上,而眾多的「車軲轆」的基礎(全民)的一頭之人心已經緊緊地攥在共產黨與毛澤東手裡。
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戰爭在正面展開,而共產黨還不斷抖動蔣介石與他的「車軲轆」的基礎——全民層面的人心,國民黨這個框架渙散的戰車很快就四分五裂了。 在共產黨全面進攻的時候,席捲國民黨政權主要是全民範圍的人心與力量。
毛澤東走了兩步驚天動地的大棋:一、進軍東北,二、千里躍進大別山。
進軍東北的作用是獲取關東軍遺留的大量武器與戰略物資;和蘇聯直接聯繫以實現共產主義陣營的背靠背;從關外構建一支有生力量以擇機進入關內而逐鹿中原。
躍進大別山的作用是直接威脅南京、武漢、淮海之徐州,這是國民黨最為關鍵的軍事重鎮,劉鄧大軍深埋於大別山中,並不斷壯大,使之互相不能支援與兼顧。
然後三大戰役開打。蔣介石兵敗如山倒,三年時間就夾起背包去了台灣。
總結
蔣介石與毛澤東的基本路線不同,蔣介石走的是西方的「民主」路線——他依靠軍閥、財閥、大地主、乃至於黑幫而起身,他不能徹底消除這些成分各異卻千絲萬縷聯繫著的四散發力的集團——也由於外部力量的掣肘而不能進行。 毛澤東走的是農民路線。
他們倆依靠與站立的基本力量不同,毛澤東主要是要發動與站立在農民的基礎之上,而蔣介石一直站在軍閥、財閥、大地主的肩上——從來沒有切實穩當過一天。
當時中國最主要的力量是蔣介石之前掌握的力量,而最基本的力量還是農民。
所以,他們的力量是此消彼長的,從抗日戰爭時期以及之前來看,蔣介石的力量看似大很多,但是在毛澤東路線真正鋪開之後——把農民發動與組織起來之後,那力量的增長就一日千里——其他力量也紛紛歸附,綜合力量很快就超越了蔣介石。
這倒不是說毛澤東比蔣介石高明——雖然最終的勝敗事實明擺在那裡誰也不能駁倒,我想說的是,局限於蔣介石的立場,誰也不能最終完全成事。
然而當時搞革命的多,並且蘇聯的工人路線深刻地影響共產黨的高層決策,而能看到農民才是中國基本力量並一直堅持不懈者也只有毛澤東。
推薦閱讀:
※668.讀歷史30~坦率
※[Crash Course] 大歷史筆記(總10集完)
※中華文化筆記20,秦朝以後的科技發展
※春節話"窗"--建築上的明珠,三千年窗含錦繡
※305.讀歷史7~衣錦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