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手抄經有功德嘛,有什麼需要注意和避免的,抄經有什麼好處?

我非佛門弟子,我幫我大姨問一下,她想手抄送給她老公,為的是保身體健康、平安。然後從朋友那裡知道可以網上抄佛經,但是有幾個疑惑:
抄寫的功德是否一樣?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嗎?
是否可以贈送給她老公,是不是要先給法師開光?
抄寫的時候出現錯誤怎麼辦?重新寫還是繼續寫下去?
如果不抄心經,有什麼更合適的經文嘛?
我對佛門一知半解,只能充網上查一些資料,請有了解的回答一下,謝謝~


沒有功德,梁帝造了那麼多寺廟塔院,也沒有功德,何況抄經。


做一件事情有無功德,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做的人的心。

《壇經》公案,兩僧見風起幡動,於是起了爭執,一說風動,一說幡動。說風動者,見風動故幡動,說幡動者,認為幡若不動,任你風動又如何?於是六祖惠能出來說:既非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

風動幡動,好像講的是客觀物理現象,但是二僧為修道人,那能夠如此膚淺,其實說的是「哪個是主?」的問題。是風為主?還是幡為主?亦或是風幡各自為主?道理當然可以討論,但是二僧把「主」放到外面來討論,變成了用思辨,說理論,卻沒有把道理放到修道者自己的生命裡頭來說,走錯了方向。於是六祖惠能以一句「仁者心動」,告訴二僧——別看外面啦,外面怎樣,全是你自己的心做的主。你見風動也好,幡動也好,都是你的心在作祟。所以不是哪個對哪個錯的問題,是你起了什麼心的問題。

@Akola在上面的回答拿出了《壇經》裡頭六祖對達摩武帝公案的見解。六祖說「武帝心邪」,當然不是說武帝存心邪惡,而是說武帝的心偏差了。所以達摩否定的,是武帝那「追求功德的心」,而不是造寺、寫經、度僧這些行為。

老實說,寫經,在文字流通艱難,經典難求的古代,是大功德一件,若能純粹為了廣傳經文、弘揚佛法而作,功德之大,不可量度。清末時代,楊仁山居士為了重新聚集散失的佛教經文,捐出住宅建立《金陵刻經處》,出錢出力,從民間甚至日本找回來許多已經在中國佛教界失傳的經典,又在刻經處講學40年,其功德之大,無可限量,連許多大法師見了他,都誠心地對他頂禮膜拜,這就真的是做大功德。但是如果像武帝一樣,為了自己累積所謂的功德,為了自己的心踏實些,安樂些,甚至為了讓大師尊者們讚揚的虛榮,當然毫無功德可言。反之,只要誦經、抄經之時,心無雜念,一心為佛,為迴向之人,甚至為自己修行之精進,那不論多少,都是有功德的。

我們常常說自我是修道人最大的障礙。的確如此,自我是一種我們賴以感受自己的存在的東西,然而,在佛教來說,自我並不存在。自我需要一個落腳之處,對凡人而言,那就是我們的身份、地位、所擁有的物質、甚至他人對自己的愛、關心、關注。一旦失去這些東西,我們的心就無依無靠,當這些東西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就張牙舞爪,就好像哪位敢敢拿佛號做ID的一樣。因為這樣,我們常常對自己失去信心,很多時候就要人家來肯定自己的價值,甚至攻擊別人來彰顯自己的價值。達摩對武帝的公案,正是如此。其實武帝實在是心下無主,問達摩的意思是:「我這樣行不行啊?」,而達摩的回答其實是說:「當然不行!」,但達摩說不行的,是武帝那個「我行不行啊?」的心態。禪宗要求人要自主,但是怎樣自主?那就要凡事盡心儘力,忘卻自我,忘卻私利,而以菩薩心行事。若能如此,則何止抄經,就是吃個飯都有功德。但是武帝機緣未到,聽不進去,錯過了受教的機會。

咱們學佛,要學習活潑自在,戒律可以守,但是不能規範化;道理可以聽,但是要知道核心在哪裡。講到底,學佛,是學習如何掌握自己的心,而不是讓外面的標準來規範自己這麼簡單。當然,所有的規範都是手段,目的都在於讓學的人掌握到道理,明白了道理,就能夠自在應用了。而道理很簡單,就是「無我」。當然,做起來的話那就。。。。。。不管如何,修吧!


怎麼抄都沒啥功德。


抄經的功德在於有人看。在古代由於印刷業不發達,只能用傳抄方式來流通佛經,弘揚佛法。這是法布施,是諸布施中最為第一,因此功德不可思議。如果你抄完佛經,沒人看,就體現不出來功德利益,如果還亂丟亂放,反而有過失。所以抄經一定要注意這個。

現在印刷業這麼發達,所印佛經都很精美,手抄經典能有多少人用,實在難說。如果想做法布施,可以到寺廟裡,出錢隨喜印經。財布施、法布施全都有了,何樂不為呢?!


沒有


推薦閱讀:

雪相法師:莫拿花言巧語瞎人眼目
玩打打殺殺遊戲會種下不好的因嗎?
守望先鋒中禪雅塔的手勢都是什麼含義?

TAG:哲學 | 佛教 | 佛學 | 佛法 | 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