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西方文明,有哪些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響?

伍亦勤說「這些文明沒有一點是從基督教來的」,這一論斷存在哪些問題?


簡單來說,西方文明不因為基督教而成為西方文明,也不因為基督教而不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是其文明體系中的一塊罷了。

「沒有一點是從基督教來的」實際上一點錯都沒有,如果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說,基督教與所謂的「法治」一樣,都是誕生在地中海文明以及其次生文明提供的環境之中。也就是說,不但別的東西不是基督教來的,連基督教自己的東西也是歸納整理、不斷的吸收來的。兩者是平行關係,並不是後者從前者出。

但是說到影響的話,基督教對於把一些事物從一個「原型」prototype塑造成我們現在所知的形態可是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點我甚至都不需要舉什麼例子(雖然我會舉)。

在我們看現在西歐的政治制度演化歷史之中,我們必須清楚一點,那就是如果沒有之前「君權神授」的政治制度,我們也不會一步一步的迎來後來的「絕對君權」「開明專制」「君主立憲」,以及後來各種共和體制。不要高估現代政治體制與古希臘古羅馬那種迫真民主的關係。

如果教會沒有開辦那些早期的學府(不是說教會辦的最好,而是沒有其他的世俗機構有這個力量去辦學),那麼也不會有經院學者對亞里士多德柏拉圖的註解以及研究,後來文藝復興的時候西歐也不會那麼快的重新開始對於希臘與拉丁經典的解讀。簡單來說,如果你字都不會認,那麼別人就算是把整個亞歷山大圖書館、巴格達智慧宮的書拿給你,你也沒有任何用。教會組織內部的法律同樣保存了羅馬法的基本形式,以及法庭和證人系統(這一點很重要)。

至於有些人把羅馬帝國的崩潰全部甩鍋基督教,覺得「基督教毀滅古典文化」,「古典遠高於中世紀」,還有覺得「中世紀一直黑暗到底」的,我建議他們去好好看一下布洛赫、布羅代爾老賊和勒高夫的書,再看一看東羅馬教會作家的著作之中用了多少古典典故,而不是整天把「先代劉仲敬」吉本的話當成最高權威。

至於WYQ說清教徒沒民主意識,同時代歐洲其他人又有多少民主意識呢,,,「民主」根本不是那個時代的事情,只是後人喜歡開上帝視角指點江山,這叫做張飛打岳飛。

「基督教適不適合現在的社會」這個才是有意義的討論話題,不過這就已經是完全的自由選擇了。有些人選擇信有些人選擇不信,這都是很正常的狀態。只是要注意一點,在討論「現在的社會」之時,請用「現在的基督教」作為討論目標。因為就像人類社會一樣,宗教本身也是在演變的。宗教本身的表現形式隨時都會被信奉他的人影響,並且大部分的人們都會試圖調和自己生活的世界與精神世界,神學的發展便是在不斷調和,不斷思辨之中誕生的。(當然,某些原教旨土立土及以及某religio pacifica的信徒不願意,這就很尷尬了)。


之前受邀,沒回答因為不需分析,但沒想到 @伍亦勤 這也能洗,手賤下。

「西方文明不是從基督教而來,是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句話包括伍先生的其他論述(這句話是核心,我也不做斷章取義),混淆概念太明顯。你們不覺得這句話的正常寫法應該是,「西方文明不是從基督教而來,而是從希臘-羅馬文明而來」嗎?基督教本身就是上層建築,把上層建築和物質基礎對比誰的影響大?

介於評論區,看來我高估了部分人的理解能力,傷心…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應該怎麼反駁?應該說基督教一歷史影響沒有體現出來。而不應該說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不是一個維度的!!!馬克思原文是什麼,「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你跑來說三權分立是物質基礎決定的,不是啟蒙思想基督教義等影響的,我們只會說,這人傻吧?

這是非常弱智的結論,你問我一百遍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都說是,但不能推出先前的上層建築不能影響後繼的上層建築。非常弱智的比較,非常…你們這也能被人帶暈…

無論基督教還是希臘-羅馬對西方文明的影響,是歷史延續性問題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影響是政治經濟學問題。怎麼能把這倆放一起比較?

無論是希臘-羅馬傳統還是基督教傳統,沒有他們任何一個,西方文明就完全不是今天這個樣子。今天的文明發展,是直接繼承還是影子,都是脫離不掉基督教的。

而且你們覺得現代西方文明是好,基督教是壞這種也太二元對立了。不僅現代西方的善來源於基督教/希臘-羅馬,現代西方的惡也來源於兩希,現代西方在很多方面的無能也來源於兩希。


謝邀。

我第一個想到的作品,就是馬克斯韋伯的著作——《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雖然我本人並不傾向新教,但絕對不敢否認這部著作的偉大之處。

「此書主要討論的兩個重要概念便是「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韋伯要回答的研究問題正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係。

韋伯在第二章先針對「資本主義精神」進行討論。引述美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文字,資本主義精神指的是一種帶有功利主義色彩,以增加資本本身為目的,累積個人資本的責任。並且將積累的資本用於社會再生產而不是個人消費。資本主義精神同時帶有資產階級文化的色彩,描述個人只要能夠在經濟制度下以合法管道賺錢,就是擅長於某種天職的表現。韋伯認為,所謂「天職」(calling)指的是新教教派中的核心倫理,從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而來,德文原字為Beruf。「天職」描述人們不是要以苦修、超越世俗道德的禁欲主義方式來追求上帝的應許,反而應該在俗世中,完成個人在其所處職業位置上的工作責任和義務。韋伯描述的資本主義精神具有理性計算的特徵,以嚴格、小心謹慎且有遠見的計算為基礎,進以謀求經濟上的成功。這種資本主義的特徵和韋伯自己描述的傳統主義經濟特徵不同,不是僅追求糊口的農民謀生舉動,也不是如同業公會(guild,行會)師傅或冒險家般,利用各種政治機會和非理性的活動來獲利。

韋伯談的「新教倫理」,其實是一種新教經濟倫理,他以從喀爾文教派發端的英國清教徒的禁慾宗教職業觀為代表,他選用了巴克斯特(R. Baxter)的證道詞和著述做為證據,一方面強調消費的節制,二方面則強調自願勞動的重要性,鼓勵人們不可以虛度光陰,否則會浪費掉上帝賜與人們的寶貴時間。而衡量一份職業是否有用,依據的判斷標準有兩種,其一是能榮耀上帝的道德標準,其二則是個人獲利的程度。

正是因為節制消費,以及強調勞動的觀念,使得資產階級的資本逐漸積累,由此,漸漸發展成一種屬於資產階級的經濟倫理。資產階級累積自己的財富,在合理的範圍自由使用金錢,這些行為都是受到上帝所祝福的。這些資產階級也不需要擔心世俗中的財富分配不平均問題,因為他們認為財富的分配不均是來自於上帝意志的安排。

那麼,「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的關係是什麼呢?引述韋伯的一段話:

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欲主義中產生出來的──這就是本文力圖論證的觀點。(頁176)

從上述這段話來看,韋伯認為「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存在著某種因果關係。對韋伯來說,他認為資本主義精神有其宗教根源,從新教中的禁欲主義、職業勞動觀念,逐漸發展成資本主義中理性經濟勞動的特徵。不過,隨著資本主義逐漸發展,資本主義已漸漸不需要宗教觀念的支持,失去了原先宗教和倫理上的意涵。」

(維基百科,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至於武先生的論斷,我是完全不贊同的。但最近聽說武先生曾經在中特誓受到過傷害,我深表同情與歉意,也希望他受傷的心能得到治癒。如果把武先生言論中的「宗教」、「基督教」等詞換成「中特誓」,我認為很多還是有道理的。畢竟中特誓是披著基督教外衣的牛鬼蛇神……


我覺得,大家如果想對這個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好去讀一些書。比較系統。

推薦

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 作者: 阿爾文·施密特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 Under the Influence 譯者: 汪曉丹 / 趙巍 出版年: 2004-9-1 頁數: 401 定價: 24.00元 裝幀: 簡裝本 叢書: 基督教文化譯叢 ISBN: 9787301077023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188720/

https://www.amazon.cn/%E5%9F%BA%E7%9D%A3%E6%95%99%E5%AF%B9%E6%96%87%E6%98%8E%E7%9A%84%E5%BD%B1%E5%93%8D/dp/B00116HGRM

"阿爾文·施密特(Alvin Schmidt),哲學博士,伊利諾伊大學社會教授,已退休。 著有The Menace of Mulicrlturalism,The Great Divide, Fraternal Organixations 等。"

我是好幾年前讀的了。印象比較深的是,在羅馬時代,人們並不覺得棄嬰這種行為是可恥的。對生命的尊重,是基督信仰的影響。

英文版

https://www.amazon.com/Christianity-Changed-World-Alvin-Schmidt/dp/0310264499/ref=sr_1_1?ie=UTF8qid=1495542515sr=8-1keywords=Alvin+Schmidt

https://www.amazon.com/Under-Influence-Christianity-Transformed-Civilization/dp/0310236371/ref=sr_1_4?ie=UTF8qid=1495542515sr=8-4keywords=Alvin+Schmidt

///////////////////////////////////////////////

題目是問對西方文明的影響。我也補充一些對其它文明的影響相關的資料。主要是回顧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書籍。

如對我們中國。下面這本書講的,是信仰基督的中國人,做的事情。

光與鹽——探索近代中國改革的十位歷史名人

容閎:心繫中華

唐國安:「清華」第一任校長

石美玉:中國醫學界最早留學美國的女醫生

范子美:傳統與現代之間

丁淑靜:中國「新女性」的開路者

梅貽琦:戰爭年代的大學校長

林巧稚:用雙手托起千萬人的希望

韋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橋樑

吳貽芳: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

晏陽初:立志鄉村建設的改革家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900879/

http://www.baojiayin.com/product-6289.html

對非洲

深入非洲三萬里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23257/

兄弟相愛撼山河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959344/

關於廢除奴隸貿易的。事情發生在英國。也影響到了非洲。"威伯福斯與克拉朋聯盟對法制史和法理史影響巨大,但鮮有中文書籍涉足,本書內容翔實豐富,可以彌補此缺憾。"

供大家參考。


謝 @DHMO Geek 的邀請

推薦一本書, 阿爾文.施密特的《基督教對文明的影響》

以下是前言(因為沒找到電子版,我是純手打的)

現今的時代被一些人稱為「後基督教」時代。在這個時代,討論拿撒勒人耶穌的新書層出不窮,這些書與其說是講論基督,不如說是漫畫基督——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所謂學術的名義下進行的。至於對耶穌所創立的基督教,情勢也相仿,要麼漠視它對我們世界的貢獻,要麼強調教會歷史上每當信奉者辱沒他們信仰的時候產生的那些消極影響。指責基督教,說它是一門獨裁專制的宗教,鼓動狂熱主義,挑起宗教戰爭,同時阻撓科學與自由探索精神,這已然構成一種「政治上正確」的論調。

隨著社會的日趨世俗化以及當前對多元文化——尤其是宗教事務上的多元化的不斷強調,基督教對文明產生的巨大影響往往被忽略、掩蓋,甚至抹煞。出於這一緣由以及許多其他原因,對此做出強有力的回應早已勢在必行,這不止是為了捍衛信仰之故,更緊迫的是還原歷史以本來的面目。本書發表的就是這種不得不要發表的回應。

在重申基督教贈與文明的巨大遺產這場鬥爭中,詹姆斯·肯尼迪(D. James Kennedy)和傑里·紐科姆(Jerry Newcombe)合撰的《假如耶穌沒有降生》一書漂亮的發出了第一回合的齊射炮火,阿爾文·施密特博士則在本卷著述中贏得了這場戰役。施密特目前是伊利諾伊州立大學一名退休的社會學教授。他從我們文化的方方面面詳實記錄了基督教如何在兩千年的歷史中戲劇性的改進了我們的世界。

甚至那些博聞多識的基督徒也會驚異於我們現行的制度和價值觀念中居然有這麼多反映了基督教的淵源。不止無數的個體生命,乃至文明本身都因耶穌基督受到改變重塑。在古代世界,他的教導曾提升了野蠻的道德水準,遏制了虐殺嬰兒的惡俗,改善了人類生活,解放了婦女,廢除了奴隸制,激發了慈善和救援機構的形成,創辦了醫院,建立了孤兒院,開辦了學校。

在中世紀,基督教通過重抄手抄本,建立圖書館,借休戰日協定緩和戰爭,提供爭端仲裁等方法幾乎一手負擔起維持古典文化活力的責任。是基督徒率先創辦了學院和刁學,把勞動視為神聖的呼召予以尊重,並把文明之光擴展到邊遠的蠻夷之族。

在現代,基督教教導借其正確的表述促進了科學的發展,灌輸了政治、社會和經濟自由的觀念,培養了公正,為我們至今仍珍視的藝術、建築、音樂和文學上輝煌成就提供了獨一的最偉大的靈感。

本書將這一切都一一記載,以其無微不至的審慎展示了我們有多少現行制度都是在教會中發端和發展起來的,人類文化的各個分支中又有多少「偉大」是屬於基督教的。然而,作者也慎重的警告我們,當前的世俗主義和多元主義的氣候正在使上述許多事實變得摩多不清。這就是為什麼讀者更應當注意本書是如何驅散這種冠以歷史真相名義的迷霧。

當然,有些沒有宗教信仰的現代人也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常常表現出獨立於耶穌教導之外的人文關懷。對此,施密特博士有力地指出,若沒有先前猶太——基督教倫理觀念代代相傳的影響,這種現世的道德觀念幾乎是不可能的。比方說,任何「高尚的異教徒」如今都會對殘殺嬰兒的念頭感到不寒而慄,但基督教之前的古代,「高尚的異教徒」卻不會如此戰慄。

多年來,基督教護教學——對信仰的護衛——一直引起我的興趣。我是用了歷史和考古的手段來證明《聖經》上神聖的證據如何與古代世界中純粹的世俗的佐證相吻合。然而,施密特教授睿智的研究卻讓我相信,信仰也可以在另外一個前沿陣地上得到莊嚴的捍衛:從耶穌降世至今,在這漫漫兩千年的歷史中,基督信仰如何作為最強有力的因素使社會變得美好。

在多元文化的氣候下,在「從世上所有宗教中發現真理」的口號中,要說以下這番話幾乎難以做到「政治上正確」,然而,讀了這本書後我卻必須說:沒有任何其他宗教、哲學、教誨、民族、運動——無論是什麼——能像基督教這樣把世界改變得更美好。它的缺點——本書作者也毫不隱諱地承認這一點——其分量仍然遠遠輕於它為全人類帶來的利益。當你細細品嘗書中的每一頁時,它們會為你揭開這些利益。

                           保羅·L·梅爾

                        西密歇根大學古代史教授

                (著有《時候滿足之際》、《羅馬的火焰:小說》)

——————————

等等,我和 @Sarah Zhang 這位Ph.D.的回答重複了。。。。

不過說起來,這本書有這麼著名么?(一臉費解)

——————————

伍先生嘛。。。。他大多數論斷都是純粹為了黑而黑的,為了彰顯一種「沒有宗教信仰的現代人也有較高的道德水準,而且常常表現出獨立於耶穌教導之外的人文關懷」的特殊優越性。

這種人以前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

1:9 Quid est quod fuit?ipsum quod futurum est. Quid est quod factum est?ipsum quod faciendum est.

1:10 Nihil sub sole novum, nec valet quisquam dicere: Ecce hoc recens est: iam enim praecessit in saeculis, quae fuerturi futuri sunt in novissimo.

1:11 Non est priorum memoria: sed nec erorum quidem, quae postea futura sunt, erit recoredatio apud eos, qui futuri sunt in novissimo.

1:9 往昔所有的,將來會再有;昔日所行的,將來會再行;太陽之下絕無新事。

1:10 若有人指某事說:「看,這是新事。」豈不知在我們以前早就有過。

1:11 只是對往者,沒有人去追憶;同樣,對來者,也不會為後輩所記念。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伍先生來答題了。

而且伍先生又把聖經全部歸類為基督徒寫的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哈哈(微笑中透露著無奈)


推薦閱讀:

丹麥女王是怎樣的人?
摩西真的存在,但是他和上帝之間發生的事是真的嗎?
中英粗話的差別由什麼造成?
歐洲人是如何洗白的?
專題一:塔納赫(Tanahk)之律法書,創世紀第二章(專題一第11篇)

TAG:基督教 | 西方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