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如果自己特別注意很多細節,

很容易就會覺得這些細節不做好很難受,

很容易覺得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都要對細節注意,

就開始不自覺的要求別人

大部分情況是,如果提醒了別人還不做,就會生氣,賭氣,或者在心裡覺得這個人怎麼這樣blah blah blah

要不就是在心裡默默貶低別人,然後覺得自己做的很好

要不就是完全不去注意細節,跟別人一樣

但是又容易發生別人對你提意見你又懶得做改變的情況

所以請問,如何能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謝邀。

你這就像在問,如何讓一杯水在搖晃的車上,不灑出來。

用盡方式保持平衡,也永遠無法到達真正的平衡。

所以最終,你需要讓車停下來。

不能寬以待人,不能嚴於律己等等煩惱,皆是因為貪嗔痴慢疑這輛車,在無明這條崎嶇的路上,顛簸著。你是如此,其他人也是如此,眾生皆苦,何分彼此?

再仔細審視一下,我們貪執的一切,甚至自身,無不是瞬息萬變,生生滅滅,到最後沒有一樣是我,沒有一樣是我的。認清無常,才能放下諸心,平息諸念。

因為苦,才懂得慈悲,才懂得寬以待人;因為無常,才能嚴於律己,究竟生死大義。

無有其他。


不能做到。

人只能做到寬以待己,寬以待人。

你只會以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 覺得自己做比別人好是慢心,慢重者緣界判別法(地水火風空識);

《圓覺經》: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 看別人做的不好就生氣是嗔心,嗔重者應緣慈悲法。
  1. 誦經:巴利文《慈經》

  2. 《維摩詰所說經全文》:

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凈慈諸法性凈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凈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深信因果為根本,不然都是空談戲論


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最佳辯手在佛門!「高材僧」辯經會?
開悟的人又怎麼知道自己開悟了?
能否分享大禮拜的實修經驗?
慢工
修行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TAG: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