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一直沒有發現澳大利亞?

在地理上澳大利亞離南洋很近,既然當年明朝航海技術那麼發達,鄭和七次下西洋(實際上涉足的很大一部分是南洋),那麼,為什麼哥布倫都能駕駛著帆船跨越大西洋這麼遙遠的距離發現美洲,為什麼鄭和七次駕駛大明寶船下南洋卻沒發現和南洋相距很近的澳大利亞呢?

PS:我相信如果古代中國發現了澳大利亞或許會是另一個非常精彩絕倫的歷史,也許會出現古代中國的殖民史,中國的歷史進程也會截然不同。


首先,澳大利亞在殖民者進入之前其實是塊相當不適合生存的土地,尤其是北部面向中國的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達爾文和約克角一帶。那裡基本都是沙漠和熱帶草原,而且還有許多中國本土聞所未聞的兇惡的野獸。

今天的澳洲北部,也只有達爾文市有零星人口分布,澳洲的人口大部分在東部沿海大分水嶺東側和Melbourne、Perth之中。在殖民者到來前,澳洲北部的沿岸沼澤中有喜攻擊人類的鱷魚,毒蛙等等,即使是靠近澳洲的印尼群島土著,歷史上也很少有到達澳洲北部並長期定居的記載。當地土著居民,主要分布在托雷斯海峽兩側,其祖先更多來自大洋洲而非亞洲本土。

Fig 1. 2011年的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

還有就是中國人的航海路線,基本還是為了溝通原本由絲綢之路溝通的那些地區,中國自唐怛羅斯戰敗以後,對西域陸上絲路的據點控制力越來越弱,至蒙古人崛起,陸上絲路基本已經退出中原漢人的視野了。因此中國的船隊跨越馬六甲海峽後基本上是「一路向西」的,是為了找到「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雖然這些老朋友基本已經伊斯蘭化了。鄭和本人信仰回教,航線各地土著通商後迅速被伊斯蘭化,也是一個證據。中國人沒有花費萬千財力去一個蠻荒之地「展示大國風采」的習慣。

與西方大航海時代探險家式的航海不同,中國官方航海是相當消耗財力的,因此路線選擇也十分保守。而且龐大的船隊,需要補給量很大,也只能貼著海岸線找補給。明代很多文人都是在反對大規模航海,認為勞民傷財。可見其實那時候航海很難產生正面社會效應,以至於當時的社會輿論也評價不高。這大概類似於甲午戰爭時期,清帝國花巨資建造的號稱亞洲第一的龐大艦隊,其實不堪一擊一樣,都是農業社會在中央集權下曇花一現的工程,和制度完善的工業國家長期持續的工程有著本質不同。

Fig.2 世界洋流圖

然後,就是洋流和風向問題,古代中國的航海似乎動力嚴重不足,要麼就是鑒真和尚「票友」性質的航海,被洋流吹散了4、5次,才藉由「黑潮」登陸隔壁的日本。要麼就是鄭和這種官方的寶船,體形龐大,承載量很大。雖然造船技術很先進,但是蒸汽機發明之前,帶動如此龐大且華而不實的寶船前進,也只能靠洋流和風向。Fig 2. 里可以看到,鄭和主要行經的是印度洋,印度洋環流是可以隨季節變換方向,是鄭和船隊天然的動力。而洋流在赤道兩側的方向是相反的,這對鄭和的官方龐大船隊來說是很要命的,會把船隊帶到毫無補給的大洋中心。所以鄭和當時應該不可能主動跨越赤道,最多也就是在赤道附近的爪哇或者東非順著沿岸洋流航行。所以不排除中國有個別私人船隻到達過澳洲,但是官方或者大規模船隊很難到達澳洲。

西方的探險式航行,一般都是輕舟快船,最重的不過是紅衣大炮,而且當時西方的火炮已經比中國的輕便很多了。加上大量黑奴提供人力,以及後來蒸汽機的發明。因此其航路比同時期中國的航路靈活多了。


澳大利亞孤懸海外,中國人總有一種故土難離的思想,及時去航海也是沿著海岸線走,偶爾有一個因為風暴或者其他因素遠離了海岸線的可能就回不來了,所以更加堅定了當時的航海者們不去遠海。

再說古代中國人是看不上任何中國之外,或者說中原之外的土地的,即使有人發現了澳大利亞,也不會把這種地理大發現一樣的事情當做什麼大事,那個人心裡所想大概就是,原來海外還有這麼一塊地方,人做獸語,果然是未開化的蠻夷之輩。

而且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並不支持航海者去對海外進行探索,之前所說那個可能發現了澳洲的人,也沒機會將發現了這麼一塊飛地的事情上報,就算上報了也不會引起重視。


其實是中國發現了,記得有一篇當地的報道說澳洲東南海岸發現保存較好的紅木船骸,根據碳14分析距今約600年左右,當時世界上只有明朝有這個實力造出紅木船,大致這樣;可以翻牆google一下


澳大利亞有什麼呢?周圍島嶼又多又缺少合適登陸地點,重要是沒什麼資源,荷蘭人探索澳大利亞後也是棄之不顧,更何況一個內斂的民族


連近在咫尺的勘察加都發現不了還去發現澳洲?當然,溫度也是個問題。


推薦閱讀:

偶像世界風雲大事記(4):兩朝並立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鐵血強宋》
咱在認真的想……主角的選取問題
《鮮卑人天授大漢帝國:漢末農民起義(一)》
【霧月煙嵐】翔龍旗下(草稿)

TAG:架空歷史 | 中國 | 幻想 | 澳大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