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搶了你孩子東西,為什麼一定要幫他拿回來?
教會搶東西的孩子:誰的東西歸誰,這是人際關係中最起碼的界限。
一個小小孩子搶別人的東西,乍一看是無關緊要的。
如果等長大了這個孩子再搶了別人的東西,仍然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那麼事情就不再會有趣可愛了。
這樣的孩子若習慣了被滿足,那麼在人際交往中遇到有人拒絕她,她很可能無法承受。
他們長大後,也容易因為不懂尊重別人和別人的界限,而遭遇人際關係上的困境。
對待搶東西的小孩,大人的干預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上。3-5歲孩子,如果你覺得他做得不對,你一定要幫他從行為上去恢復到對的狀態,而不是僅僅告訴他,他不對。這個年齡,孩子的理解能力很有限,一句兩句輕描淡寫的語言說教很難真正奏效。
別以為你的孩子會搶東西、看起來夠厲害,甚至還佔了小便宜。
當你默許孩子越界行為的時候,你和孩子同樣是輸家。
物歸原主,更能教會被搶東西的孩子:我們其實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很好地保護我們自己的權益。
哪怕是在多子女家庭,該是哪個孩子的東西,就歸哪個。
如果家裡老二太小,哭鬧著想玩老大的玩具老大卻不肯,這時最好的辦法,不是教訓老大,逼他分享、出讓自己的界限,而是抱走小的,轉移小寶寶的注意力。
一直要求孩子忍讓,最要命的後果是什麼嗎?是一旦遇上校園霸凌,他們基本就沒跑了。
從這個角度說,父母通過言行親自告訴孩子:你不必退讓,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如果一個孩子在父母的權威強壓之下,早早習慣了隱忍和服從,甚至討好,那麼當他遭遇霸凌之時,他的概念里是沒有「反抗」二字的。
甚至連求助可能都不會有。
他會下意識地認定:表達是沒有用的,反抗也是沒有用的,我只能默默承受。
若一個孩子總被校園霸凌者「欺負」卻無力回擊,那麼很可能他已經在自己的家裡,被自己最親的人,「欺負」過百次千次了。
無論是任由孩子東西被搶而不作為的父母,還是默許孩子搶東西的父母,其實都犯了一個相同的錯,那就是界限模糊。
父母界限模糊,孩子沒法真正過得自在。
有界限的家庭,才能真正養出懂得保護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知道分寸的孩子。它一般會有以下特徵:有愛的、民主的、容許不同意見的存在。
1.不強迫孩子分享。不隨意處置孩子的所有物。
2.鼓勵孩子用語言說出自己的需要。
3.當孩子覺得不舒服,允許他理直氣壯地說「不」。
4.接納孩子的壞脾氣,不害怕孩子的負面情緒和感受。
5.尊重孩子的界限:不以愛的名義要求孩子絕對服從自己。
6.保有父母自己的底線:不因為愛的緣故,一味服從孩子。
推薦閱讀:
※可以把生活設計成一個讓人沉迷的遊戲么?
※猛禽F-150變身乘用車,以後可以開進城了嗎?
※「更喜歡爸爸還是更喜歡媽媽」這種問題是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水煮雞胸肉不加佐料的話,有人會喜歡吃嗎?
※如何做一條布藝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