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表演中,如果第一包袱抖不響怎麼辦?
某次軍事演習中:
「洞洞拐呼叫洞洞幺.....洞洞拐呼叫洞洞幺,第一個炸彈炸不中敵人怎麼辦」
「洞洞幺呼叫洞洞拐......洞洞幺呼叫洞洞拐,給我繼續炸啊,不然你想幹嘛,請他們過來喝茶嗎」
「第一個包袱」往往是暖場性的梗,接下來和觀眾深入主題,它讓你能更輕鬆的發揮好,起一個鋪墊作用。一般抖不好的原因之一,脫口秀演員沒有完全準備好,沒有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這對於一個脫口秀演員來說是大忌,換句話說,燈光師給你打好光,化妝師給你化好妝,攝像師調好角度,觀眾排排坐準備好給你鼓掌,導演喊「ACTION!」你卻說「不行,我還沒準備好」「我需要找找時光機」。
拜託,全世界都在等你,等你的亮相。第一印象重要,但也只能決定觀眾一開始對你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脫口秀演員的臨場發揮能力,能不能隨機應變,突然不好笑怎麼辦,那就乾脆來一個轉折,「我剛剛在後台啊,遇到一個很奇葩的人,他......」,趁機引入第二個包袱,接下來就按原來的計划進行。
抖不響的原因之二,就是段子不夠好,爛梗。
脫口秀的梗觀眾理解不來或者接受不來。這是演員的錯,因為沒有把觀眾想要的東西帶給觀眾,這是最可怕的致命傷——不能帶給觀眾能理解的快樂,這個人可能不適合當脫口秀演員。
講的方式不對。之前2017LOLS7總決賽_兩隻中國隊很遺憾沒能去北京爭奪冠軍,作為支持國隊的中國人,不想去看韓國人比賽的我們在調侃,「上海(故意說錯的)的同學有兼職了,LOL充場兼職,不包吃,要會歡呼會鼓掌」,「鳥巢某活動需要充場,20塊錢一小時,日結」後面的段子講得就比前面的段子好,簡潔又有內涵,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沒有新意,不能與時俱進的東西都是要被淘汰的。對著20世紀的新新人類,內容可以更先進一點,不妨帶點科技感,遊戲現在除了客戶端,手機端遊戲,也有VR,AR等與現實接軌的遊戲類型,AR可以用手機去抓現實的「虛擬寵物」,怎麼抓,抓的過程遇到什麼搞笑的事,這些都是能抓住觀眾眼球的梗。
第一個包袱都是看你前期準備得怎麼樣,有沒有下功夫去做,所謂「台上3分鐘,台下10年功」如果你真的付出過,那就肯定不會錯過。沒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有些人準備了一輩子都得不到一個機會!請盡全力而為,千萬不要辜負觀眾們對你們的期待!(個人原創,不喜勿噴,引用請標明作者及來源)
包袱,有意思。
抖包袱這個詞來源在哪裡呢?
其實就是來源於包袱的本意:一個包袱皮(就是一塊布)裡邊裝著笑料,裹一層兩層三層,抖包袱的時候不能一下子抖出來,要一層兩層三層的揭開,所謂三翻四抖,就是要鋪墊,說明包袱不僅僅是笑料,而且包含了技巧和手段,目的為了使觀眾發笑,要讓觀眾樂出聲來。
所以很多雷人的冷笑話,就不能叫包袱,觀眾也覺得有意思,但是樂不出來,就剩呵呵了。
有些尺度過大或者用力過猛的笑料,也不能叫包袱,因為觀眾會被震驚,心想「這也能說?」或者「你沒事吧?」,這樣觀眾也樂不出來,行話叫「閉」住了,或者叫「閉粘子」,粘子就是觀眾。
給大家舉一個「閉粘子」的例子,主人公也就是逗哏的「甲」,某大V王某某,到我們學校來演出,說的是報菜名,有這樣一個橋段:
甲:我請您吃廣東名菜——包婊子乙:......當時我就震驚了,嚇死寶寶惹,觀眾也傻了,沒人樂。
這就是尺度過大,用力過猛,當時東莞的事情剛出來,可能想用這個砸一掛吧……
但是呢,不是所有包袱都要三翻四抖,短平快的包袱也很多,質量也很好。
現在觀眾反應越來越快,鋪墊三翻觀眾會明白過來的,那就抖不響了。
所以,包袱一詞來源於此,但不能局限於此,當然也不能矯枉過正。如果一段相聲,沒有三翻四抖,都是短平快,那就缺少了重要的技巧,全靠內容逗樂,也是不可取的。
還有一種包袱,叫做「洋鬧」,即嘩眾取寵。一驚一乍,倆人(或者四個人)打架,一群人上來把捧哏的衣服扒了,口吐蓮花噴捧哏的一臉水,等等吧,不勝枚舉。
可樂不可樂?確實可樂。都這樣了還能不可樂?!但是,這不叫藝術,這叫低級趣味。
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抖包袱」來自古代的戲法,其原理就是用包袱皮作障眼法,同時用技巧引開觀眾注意力,在大家不注意的時候放置或換下道具,從而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似乎和語言藝術里的「抖包袱」沒什麼兩樣————設置懸念、轉移注意、偷換概念。
這麼一想,「包袱」這個詞的來源是不是也就順理成章了?
——————————————————————————————————————
再回到題目,如果第一包袱抖不響怎麼辦?
請各位仔細想想,我這裡已經給出了最完美的解答:你給他講講「包袱」的來源。
趕緊開始抖第二個包袱。
推薦閱讀:
TAG:中國職業脫口秀大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