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個人,希望在別人心目中是一個正大光明,善良高尚的形象,並為之踐行終生,行為也恆常端正。這是惡嗎?


佛說四依四不依。其中有兩條,依智不依識,依法不依人。

所謂智,就是佛知見,緣起法,緣生法,無生法,般若波羅蜜門……

所謂識,就是人的好惡,喜歡or不喜歡,快樂or不快樂,高尚or不高尚……

佛法是為了讓人放下分別妄想執著,而不是分別妄想執著完了之後選取一個符合普遍認知的結果。

所以,很多時候的問題是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而不是就著問題該有一個答案。

所謂法,佛法。定慧等持,般若不二……

所謂人,就是各種出於人類認知的知見。

所以,佛法是的目的是讓眾生究竟涅盤,永遠離苦得樂。而人法是選出一個討人喜歡大家都樂意接受的好榜樣……

希望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如何,這在佛法里叫念重他人,

一則執著於自己的形象,一則執著於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太在意這些,無不落入貪嗔痴……

您說的這些,是證得了無上智慧之後的副產品。而不是為此奮鬥的目標。

車好,包好,表好,其實終歸是錢好。所以不是我自己做個包,做個表,做個車,而是悶頭賺錢,有了錢,這些自然都具足……

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後面兒啥來的……


這不是惡,但已陷有求之苦,事沒做,已經在求結果了,最終苦的是自己。我想你堅持不了多久的,問這個問題也已經說明你堅持不了了,因為你不是真善,而是在裝善。真才能持久,裝總歸是撐不了多久的。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人能自重,而後人重之;

人能自愛,而後人愛之;

人能自敬,而後人敬之。

自重、自愛、自敬,是因;

人重、人愛、人敬,是果。

人非聖賢,豈能無求?

凡夫俗子,豈能無欲?

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後,要把所求所欲轉變為播種耕耘的動力。

常思所求因何而來,常想所欲何為所致,進而常做欲求之因。

諸佛智慧如海,聖賢教導有方。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聖賢對初學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諸佛對菩薩雲:五蘊皆空,了不可得。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我也希望如此,也恪守信念

只能祝你好運

也祝我能一直如此。

希望周圍你這樣的人能多一些。


對於修行者來說,不要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關鍵在於內心。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每天都是新日子,關鍵是自己心裡有沒有新氣象
我師父說丨什麼才是真正的善良?
我師父說丨高遠的願必須落實到當下,行持才有力量
師父的三香板
我師父說丨好好修自己的語業

TAG: | 佛教 | 佛法 | |